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在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40例中鼻甲行低温等离子消融的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个月,中鼻甲形态恢复满意者36例(90.0%),3例(7.5%)中鼻甲再次出现水肿或息肉样变,发生粘连1例(2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在保留中鼻甲的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行等离子消融,既保留了中鼻甲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又防止术后黏连,对提高鼻内镜的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保留中鼻甲的筛前神经综合征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保留中鼻甲的筛前神经综合征界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诊断为筛前神经综合征的患者行鼻内窥镜界中隔矫正术 钩突切除术 中鼻甲外移术治疗,同时对合并有鼻窦炎患者行鼻窦开放术。结果:13例患者均治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0.5-5年无复发。结论:界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 钩突切除术 中鼻甲外移术对筛前神经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保留中鼻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保留或切除中鼻甲对筛窦术腔愈合以及对鼻中隔粘膜的影响。方法:(1)选取39例慢性鼻窦炎病人(Ⅰ型2期6例,Ⅰ型3期1例,Ⅱ型2期17例,Ⅱ型3期9例,Ⅲ型6例,不含Ⅰ型1期,Ⅱ型1期)。采取同-患者一侧切除中鼻甲,而另一侧保留中鼻甲的方法;(2)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和切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筛窦术腔闭塞和鼻中隔鼻甲的发生率。结果:(1)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2.90个月和4.47个月;(2)两侧鼻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0.2%和33.3%;(3)两侧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5.3%和46.2%。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中鼻甲,对筛窦术腔的愈合和减少筛窦术腔闭塞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下行功能性鼻窦手术的中鼻甲处理(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7月所行鼻内窥镜手术 2 6例进行分析 ,并对术中的中鼻甲处理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2 4~ 6 9岁。其中鼻中隔偏曲抵中鼻甲 3例 ,中鼻甲息肉样变 10例 ,中鼻甲息肉形成 3例 ,中鼻甲反向弯曲 1例 ,其他 9例。1.2 手术方法 常规行内窥镜下功能性鼻窦手术。鼻中隔偏曲者先行矫正 ,中鼻甲息肉样变严重者行改良的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中鼻甲已经息肉形成者行中鼻甲大部分切除术 ,中鼻甲反向弯曲者行鼻甲骨折复位术 ,中鼻甲单纯性肥大者行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与疗效分析。方法:对136例(254侧)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比是否行中鼻甲部分切除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鼻内镜鼻窦手术术中是否行中鼻甲部分切除与术后疗效及术后鼻腔的通气情况无相关性。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应在处理不可逆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的生理结构,这样既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也能保证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6.
    
胡春玖  汪永干 《安徽医学》2009,30(10):1202-1203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双侧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切除一侧中鼻甲,保留另侧中鼻甲,应用鼻内镜观察手术后中鼻甲形态,中隔鼻甲以及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①保留的中鼻甲形态及外观均接近正常;②中鼻甲保留侧和中鼻甲切除侧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5.0%和60.3%,术腔闭塞率分别为20.0%和65.0%。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经适当处理保留的中鼻甲可恢复正常,对术后术腔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切除和保留中鼻甲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切除或保留中鼻甲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61例(282侧)作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进行术后随访,并行内窥镜复查,将中鼻甲切除组75例(139侧)和保留组86例(143侧)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切除组为65例(86.7%);保留组为70例(8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息肉复发率两组分别为20.86%和31.47%(P<0.05);中鼻甲粘连分别为5.76%和23.08%(P<0.01),以上两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5.11%和18.18%(P>0.05);人组病人无萎缩性鼻炎、鳞状上皮化以及鼻中隔鼻甲形态。结论 对多发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及中鼻甲息变严重,且与正常粘膜无明显界阶的病人进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时,适当切除中鼻甲可减少息肉复发和中鼻甲粘连,但对症状改善与中鼻甲保留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尚有争议 ,如手术中是否保留中鼻甲等[1-3 ] ,对既保留中鼻甲的形态和功能 ,又避免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粘连 ,并保持术后中鼻道及鼻窦窦口的通畅引流 ,也有不同的见解。临床发现 ,中鼻甲存在肥厚及息肉样变等病变时 ,易导致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术后鼻腔粘连 ,术后疗效也差。我们对 12 3例慢性鼻窦炎和 /或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 ,根据中鼻甲病变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探讨了不同中鼻甲处理方法与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 …  相似文献   

9.
黎柱杨  王春 《华夏医学》2009,22(3):476-47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中对反向弯曲中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69例伴有反向弯曲中鼻甲的慢性鼻窦炎或鼻中隔偏曲,但不伴有鼻息肉的患者,行反向弯曲中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尽可能地恢复中鼻甲原解剖结构.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经8周以上的随访,70侧(82.3%)中鼻甲形态满意,外侧壁上皮化完整,粘膜光滑红润,无明显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外侧壁粘连15侧(17.7%).结沦:反向弯曲中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的优点是:尽可能保留中鼻甲粘膜而明显加快其功能的恢复,并尽可能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对术后减少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手术中选择性保留息肉样变中鼻甲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鼻内窥镜鼻腔 -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有迅速的提高。笔者对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2月间在我科住院以鼻窦炎为主要表现 ,合并有中鼻甲息肉样变和 /或同时伴有中鼻道多发性息肉的患者中 ,选择性的对部分患者行保留中鼻甲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观察 ,并以同期全切中鼻甲患者为对照 ,借以从形态学、功能学上探讨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和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选择性保留中鼻甲的患者 (息肉组织术前病理切片显示为中性粒细胞性鼻息肉 )1 7例 ( 1 9侧 ) ,男 1 1例…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手术中处理病变中鼻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建平 《右江医学》2001,29(2):133-134
目的 :研究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FESS)中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方法 :在 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FESS中 ,对病变中鼻甲适当处理 ,并术后观察中鼻甲、筛窦术腔及上颌窦口开放情况。结果 :术后 6个月中鼻甲恢复正常 31例 ,发生粘连 9例 ;上颌窦口开放 33例 ,狭窄 7例 ,病变中鼻甲大多恢复正常。结论 :在FESS中 ,适当处理病变中鼻甲 ,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复发病例的手术操作因素和病变主要集中的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2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51例复发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资料完整的46例复发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致复发的手术操作因素和病变主要集中的部位。结果46例患者中引起复发的手术操作因素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鼻甲处理不当(32.6%)、筛窦病变清除不彻底(23.9%)、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变清除不彻底(15.2%)、上颌窦处理不当(10.9%)、高位鼻中隔偏曲未矫正(8.7%)、钩突尾端残留(6.5%)、其他因素(2.2%);复发病变主要集中的部位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鼻甲、筛窦、额窦、上颌窦、鼻中隔、钩突。结论在引起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复发的手术操作因素中,中鼻甲处理不当居于首位,其次是筛窦病变清除不彻底、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变清除不彻底等;复发病例病变主要集中的部位也以中鼻甲为首,其次是筛窦、额窦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过程中中鼻甲前缘与上颌窦额突、中鼻甲下缘与下鼻甲上缘的最适距离 ,以进一步提高鼻窦炎的治愈率。方法 :将 15 6例患者分为A组 ,即中甲未处理组 ,B组 ,即中甲成形组 ,C组 ,即中甲缺失组 ,进行术后疗效分析。结果 :A、B2组治愈率分别为 5 3.33%和 84 .88% (P <0 .0 1) ,C组治愈率为 4 5 .0 0 % ,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通过 3组比较表明 ,术中按中甲前缘与上颌窦额突、中甲下缘与下鼻甲上缘的距离≥ 5mm行中甲成形术 ,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按是否矫正鼻中隔分为2组,A组65例采用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B组87例先行保留方形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再行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随访6~12月。判定疗效。结果:A组:治愈39例(60.0%),好转13例(20.0%),无效13例(20.0%),总有效率80.0%;B组:治愈67例(77.0%),好转14例(16.1%),无效6例(6.9%),总有效率93.1%。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疗效优于单纯鼻窦、鼻甲手术,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鼻窦炎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对168例(225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均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中鼻甲部分或完全缺失95例(121侧),上颌窦窦口狭窄阻塞51例(75侧),鼻腔粘连85例(117侧),钩突残留48例(57侧),筛窦骨质增生38例(65侧),鼻中隔偏曲25例。106例(134侧)痊愈,40例(56侧)好转,22例(35侧)无效。结论:病变残留、鼻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钩突残留、筛窦骨质增生、鼻中隔偏曲是实施修正性手术的主要原因。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前鼻窦CT检查、选择好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肖小兰 《当代医学》2014,(29):70-71
目的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邵东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患者71例(61.2%),好转患者37例(31.9%),无效患者8例(6.9%),总有效率93.1%(108/116)。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黏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31例,筛窦腔黏连封闭19例,中鼻甲与鼻中隔黏连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62/116)。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正确处理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同时定期随访可有效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及上颌窦口不同处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的中鼻甲及上颌窦口处理方式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9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2.5年。结果 治愈328例(83.9%),好转53例(13.6%),无效10例(2.6%),总有效率97.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镜术中鼻甲及上颌窦口的正确处理、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减少手术中的风险,更有效地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方法对98例(156侧)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患者行修正性手术,术中寻找较恒定的解剖标志为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或残余)、蝶窦前壁及眶纸板,并根据术前CT指引寻找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或残余),在相关的解剖标志的指引下行全筛窦切除、蝶窦开放(如必要)、上颌窦及额窦开放,并记录上述解剖标志的出现率。结果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皆可找到较恒定的解剖标志,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出现率较高,治愈75例,好转20例,无效3例。结论运用较恒定的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残余)、蝶窦前壁和眶纸板以及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指引,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