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1872年,Manson在厦门首先报告阴囊橡皮肿病例。1933年在厦门监狱调查16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2例,微丝蚴率13.6%。1956年唐仲璋等在岛内禾山村等5个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18.6%、10.30%、13.6%、16%和19.9%。1958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消灭丝虫病的要求,厦门市建立起了丝虫病防治队伍,并首次对丝虫病进行大规模普查。共调查25381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2714例,微丝蚴率为8.71%。经虫种鉴定均为班  相似文献   

2.
3.
海南省民族地区丝虫病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是海南省丝虫病流行在南部分布的地区。其丝虫病流行的情况,在解放前没有资料可考。解放后,1958年在白沙县有报道。1965年在乐东县的抱由、香豆,昌江县等地有丝虫病流行强度的报道。该区于1953年开始对丝虫病的查治.经过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和坚持反复的防治措施。至1986年前后经省级考核验收,确认该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并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后期,进行丝虫病的监测工作。现将防治资料整理综述如下:1.一桩们观海南省民族地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和南部。中部主峰五指山,高达1897m。地势如摆单状,中部为山岳区.其…  相似文献   

4.
东明县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71年人群微丝蚴率0.11%,经积极防治。1979年微丝蚴感染率降为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此后重点开展了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丝虫病防治措施,总结防治经验。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40余年来的防治资料。结果 经过摸底调查、普查普治、考核验收、后期监测等阶段,我市微丝蚴率从1958年的6.84%逐步降至1986年的0.15%,1992年后未发现微丝蚴阳性,最终达到阻断丝虫病感染的传播途径,消灭丝虫病。结论 普查普治在调查丝虫病流行范围、流行强度、效果观察和控制传染源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服用海群生药盐,微丝蚴转阴率高,防治效果显,副作用少;全民顿服海群生既可用以筛选病人,缩小血检范围,又能降低微丝蚴感染率,不失为加快消灭丝虫病步伐的又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乐清市于1985年经省级考核,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转向基本消灭后的监测工作,11年监测结果表明,在人群及媒蚊中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1997年经浙江省消灭丝虫病审评组审评,达到了卫生部颁发《消灭丝虫病标准》的各项技术指标,1999年省卫生厅发文予以确认。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覃青 《右江医学》1990,(3):35-37
<正> 班氏丝虫是我市流行虫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1959年开始,经过几十年普查防治,已摸清丝虫流行分布和特征,防治亦取得成效。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经过五年人群监测已查不到微阳血症者,表明丝虫病流行在我市已得到阻断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消灭丝虫病的防治措施。方法:采取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为主,防制蚊媒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结果:经过9次反复查治,8次监测,分别于1987年和1999年通过省卫生厅审评验收,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和“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结论:实践证明,我区丝虫病传播途径已被阻断,防治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疟疾在霞浦县流行历史悠久,是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急性传染病,建国后,仍曾有两个流行高峰年,分别在1953年(331.50/万)和 1970年(917.00/万)。从针对传染源防治措施到改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对策后,使疫情得以稳步下降,至1977年发病率降为0.851/万,并持续6年在0—0.418/万之间。经1984年—1999年灭疟后期监测管理,连续16年没有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未查到福建主  相似文献   

11.
我地区有7个县(市)流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口814063人。防治前流行村人群微丝蚴率为0.05~23.73%,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75年采用对象治疗加疫村全民服药或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为主的防治措施后,1984年全地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其后继续进行净化、巩固、监测工作。1986年终止所有防治措施以来,连续6年的横向和纵向监测,均未发现残存传染源和新感染者,也未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血清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接近。1990年经地区卫生局组织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暂行标准。  相似文献   

12.
13.
陈洪新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2):668-669
<正> 如东县原是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经过反复查治,于1983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转入监测阶段,监测结果表明,基本消灭丝虫病15年来,在人群及媒蚊中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1999年6月通过江苏省卫生厅消灭丝虫病审评组审评,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现将情况报道如下:1 丝虫病流行情况 我县丝虫病流行的历史未见记载。经1956—1957年在全县不同方位的13个乡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为消灭班氏丝虫病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全民普查,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和流行分布情况,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制定和推广在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自1958年发现有丝虫病流行后,在1970-1972年,共血检调查373428人,发现微丝蚴血症10120人,微丝蚴感染率为2.71%;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经过分类指导,采取查治结合,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措施,到1986年,人群微丝蚴率已降为0.04%。1998年经广东省卫生厅审评,确认深圳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海口市消灭丝虫病的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现消灭丝虫病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消灭传染为主的群体防治策略,通过调查摸底,普查普治,复查复治,巩固防治成果,查治补漏,加强后期纵,横向监测,结果:经过多年防治全市微丝蚴感染率从防治前的3.74%(4899/131113)降至0(0/16469),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从21.6%(166/767)降至0(0/3706),人群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相近,结论:全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原为班氏丝虫病重度流行区,全省原有74个县(市)、967个乡镇、35349个行政村流行,流行区人群平均微丝蚴率7.1%,最高达39.0%,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250万,慢性丝虫病患250万,丝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消除丝虫病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枣庄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58年调查枣庄市人群微丝蚴率为22.60%,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查治,1983年微丝蚴率降为0.26%,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5年后未再检出新感染。2003年和2004年先后经省及卫生部组织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枣庄市丝虫病得到消除,所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显的。在丝虫病防治后期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淋巴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对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宁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62-2063
我国淋巴丝虫病(以下称丝虫病)分布在中部以南16个省、市、自治区864个县、市,患病人数3099.4万。采取以乙胺嗪(diethylcabamazine)(商品名海群生)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对策,继之以系统监测,于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淋巴丝虫病流行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发表的《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报告》摘要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黄垂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87-2088
目的总结和分析乐东县丝虫病防治的策略和经验。方法采取以消除丝虫病传染源为主要的策略,开展调查摸底、普查普治、复查复治、监测净化。结果人群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9.23%下降至防治后的0.26%,1986年通过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审评。从1987年开始,经多年的病原学、蚊媒学监测,均未发现阳性,2004年经省级考核已达到了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的要求。结论乐东县通过多年的丝虫病防治与监测,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