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自身的优势是西医药无法替代的.但是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西医的同时,忽视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阶段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同时提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思路:提高认识,尊重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加强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规范中药市场,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中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的許多理論,都是古人在“天人相应”(指人与自然界关系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經过长期的生产斗爭和医疗实践所总結出来的經驗結晶。其內容除与朴素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并常涉及到諸如天文、地理、物候、生态或人类学等等自然学科方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医药及中医药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体会 ,并结合现代生物医学和国际传统医药学的发展现状 ,反思长期以来中医药及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和结论 :中医药学是有特色和优势 ,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不是中医药的“专利” ,现代医学和其他民族医学同样具有。中医药理论掺合了许多非自然科学的成分 ,难以用现代科技语言准确地“翻译” ,难以得到现代医学的完全认同。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4.
关于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现代化,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以“双师”为主导的教学团队,建设满足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从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医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医药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广受欢迎。因为它既适应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又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然而,由于PBL教学法从诞生以来历经变化和发展,演变为涵义更为广泛的教学法.以至于实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比较难以实施的一种方法。根据我们的理解和实施研究,有关PBL在中医院校的应用,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单纯的培养中医治疗人才,而是培养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应是多样化、多元化.对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招生应采取按类招生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负担,给其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坚持主辅修,为学生开拓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应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授课要多样化;应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岩波 《中医教育》2000,19(2):43-44
中医药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传播到了国外,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重视.有关中医药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传播和发展著述颇多,而对中医药在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发展状况很少有人涉及,至于如何开展对俄中医药教育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浅谈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探索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走向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紧密把握时代趋向,发挥教育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传承性、学术性、创新性、社会性、产业性、自主性、开放性、国际性进行理性探索,将有利于形成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的深入开展,证明中医药在缓解肿瘤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存活期,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防治并发症以及治疗癌前病变,预防肿瘤发生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中的作用,现将与疗效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宇琼 《北京中医》2003,22(4):51-53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为了改变现有教学中重考试轻能力、重理论轻临床、重文献轻科研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及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从辨证与辨病、抓主症与抓主病、治标与治本、药物及非药物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认为中医诊治本病,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求本为原则,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先抓主病再抓主症,并重视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赢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回顾这场斗争的过程,对中医药的未来和发展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医教育在欧洲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进 《中医教育》2004,23(6):65-68
中医教育在欧洲已逐渐由早期的普及、实用需求向成熟期发展,进入规范、提高阶段,中医正规教育、高层次教育开始引起各国重视,出现了联合、跨国的新形式.中医教育在欧洲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但同时存在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要的临床实习基地和缺乏规范系统、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等问题,学员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散,缺乏合力以及很难融入欧洲正规医学教育体系等.应加大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力度,扩大中医药在欧洲的影响,系统全面研究欧洲中医发展状况,探求中医教育在欧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加强中医药对外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以临床实习为主的对外教育基地建设等,推动中医教育在欧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曾召 《中医教育》2004,23(5):7-8
正确解决中医教育发展的若干哲学关系问题对中医教育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医教育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大问题,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医教育发展既要遵循世界医学教育规律又要具有中国独特的医学文化特色;坚持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反映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提高对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认识;在医学发展背景中考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人的全面发展、专业与素质教育,关系着中医教育能否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医在欧洲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作为中医传播的主要形式——中医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欧洲许多国家正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中医学位或文凭课程。介绍了欧洲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并对中医高等教育在欧洲得到全面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在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将潜藏在物质运动中的巨大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加以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远程医疗体系和数字化医院的兴起,针对医学的远程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的重视。本文针对中医学远程教育的框架作一些介绍,并对远程教育系统中最主要的多媒体数据库作一详细说明。基本框架开发环境的配置:开发平台为Linux,数据库管理系统用的是M ySQL,Java开发平台为Eclipse,W eb服务器A-pache Tom cat。这种配置结构不仅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低,而且所用到的开发软件均可从网上免费下载,维护起来也非常简单,且支持跨平台的开发,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和安全性。为了便于维护和管理,远程教学系统采用的是三层结构模型,分别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问题,提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中西医比较、中医思维学课程。以便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对两种医学通过比较有一个全面、多角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医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方便、有效、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东坡 《中医教育》2011,30(2):63-64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设"考试医学论""医非人人可学论""涉猎医书误人论"等专篇,以阐述其中医教育思想.其中,主要有3条值得思考.第一,医非人人可学,强调习医者须是聪明敏捷,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之人;第二,主张严考诸医,每月严课,若学问荒疏,治法廖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第三,强调为医者须有师承,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而涉猎医书之人,偶得一知半解,举以示人,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这些内容从录取标准、继续教育和系统教育3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中医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