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deoxyuridine,UdR)是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eoxythymidine,TdR)的类似物,可实现^125Ⅰ-的DNA靶向放射治疗,这为恶性肿瘤分子水平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笔者在前期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荷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了瘤内注射^125Ⅰ-UdR后药物有效性、放射性分布和安全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利用~(12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掺入测定造血系统功能已有不少报道,例如测定造血干细胞周期的不同参数,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γ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残余损伤等。实践证明这种测试手段可以作为研究造血功能的一种工具。 Huber等给受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输注适量小鼠骨髓细胞,在照后3—6天,每天测定增殖活力(脾中~(125)IUdR掺入量)。在一定限度内,输入骨髓细胞数与~(125)IUdR呈线性相关。作者认为本法可以用于测试造血  相似文献   

3.
125 I-脱氧尿嘧啶核苷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UdR)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HepG2细胞在含有125I-UdR培养基中培养后测量其放射性,观察HepG2细胞对125I-UdR的摄取;用细胞克隆形成法评价125I-UdR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HepG2摄取125I-UdR量随培养基中125I-UdR浓度增加而增加,两者显著相关(r=0.99).HepG2对125I-UdR的摄取明显高于Na125I.HepG2细胞摄取125I-UdR后其生长受到抑制,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943),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0.87±0.29) kBq/mL.125I-UdR组细胞存活分数明显低于Na125I组.结论 125I-UdR对HepG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HepG2细胞摄取125I-UdR量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观察了葱属植物细胞(Allium ceparoot-tip cells)预先接受一次低剂量X射线或~3H-TdR(~3H-脱氧胸腺嘧啶核苷)低水平慢性照射后,对随后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含25±0.5℃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脊椎转移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对15例转移瘤患者的22处病灶于术前制订125Ⅰ粒子植入计划,确定粒子数量和分布.在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治疗后3~6个月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和瘤灶大小变化.结果22处脊椎和椎旁转移瘤植入粒子后,疼痛完全缓解(0级)14处,部分缓解(Ⅰ级)6处,轻微缓解(Ⅱ级...  相似文献   

6.
将标记放射性同位素~(125)I 的超液态碘化油(~(125)I-LUF)及自身体毛颗粒混入抗癌药,经导管超选择灌人供瘤动脉,治疗20例肝癌。在这种导向治疗前后分别作 CT、B 超、DSA 及 AFP 等对照检测及~(125)I 放射性测定。结果证明~(125)I 能牢固标记于 LUF,与体毛一起在100μm 直径以下的供瘤末梢动脉中长期滞留,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全身循环,并能将抗瘤药限制在肿瘤局部发挥近距离长时间内照射化疗栓塞作用,对癌外正常组织损伤最小,术后副作用较轻,未发生排异反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摘要目的评价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PET检查在预测单发局灶性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根治性切除后复发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46例术前行18F-氟脱氧葡  相似文献   

8.
将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尿嘧啶核苷(3H-UR)及~(32)P在体内标记胸腺中新合成的DNA与RNA,再用Schneider法将其分离,进行二苯胺和胎黑酚显色反应,分别测定DNA与RNA的含量,并根据同位素的掺入量来判断它们的合成速度。结果表明:在艾氏腹水癌(EAC)的生长早期,带瘤小鼠的胸腺中DNA与RNA的合成速度均明显加快,但DNA与RNA的含量却明显下降,用~(82)p追踪试验发现早期瘤鼠胸腺中~(32)P-DNA的排出速度比正常对照鼠快得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 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和空载粒子(8只).粒子植入后,每4天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称裸鼠体重,裸鼠处死后称量瘤体重.瘤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 125I 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而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重分别约(2.68±0.70)g和(4.68±1.45)g,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抑瘤率约42.66%.粒子植入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问裸鼠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仅有少许坏死.TUENL法检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3.2±1.9)%和(8.1±1.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49.8±1.8)%和(82.2±2.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无明显放射性炎症表现.结论 125I 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并且 125I 粒子植入瘤体内对周围脏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在肺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特异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假阳性.18F-脱氧胸腺嘧啶核苷(fluorothymidine,FLT)是核酸代谢显像剂.笔者观察了经紫杉醇+顺铂治疗后1d的荷肺癌裸小鼠的18F-FLT和18F-FDG生物分布,及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在肺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特异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假阳性.18F-脱氧胸腺嘧啶核苷(fluorothymidine,FLT)是核酸代谢显像剂.笔者观察了经紫杉醇+顺铂治疗后1d的荷肺癌裸小鼠的18F-FLT和18F-FDG生物分布,及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正摘要目的以最常用的标准化评价标准,包括国际协调项目(IHP)标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标准和PE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PERCIST),比较~(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CT)和~(18)F-脱氧胸苷(FLT)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2个周期后的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测定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摄取~(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和~(18)F-氟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8)F-FLT)的方法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淋巴瘤细胞株Raji对~(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细胞数量1×10~5~1×10~7/瓶;~(18)F-FDG和~(18)F-FLT的放射性活度1.85~29.6 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结果 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 kBq ~(18)F-FDG、葡萄糖浓度在0~2.78 mmol/L、作用100min,~(18)F-FDG细胞结合率达到(50.42±1.07)%;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 kBq ~(18)F-FLT、作用100min,~(18)F-FLT细胞结合率达到(59.48±0.77)%;~(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1192.805,P<0.001).结论 Raji细胞与~(18)F-FDG的结合率与细胞数量、作用时间及葡萄糖浓度有关,与~(18)F-FDG的放射性活度无关;Raji细胞与~(18)F-FLT的结合率与细胞数量和作用时间有关,与~(18)F-FLT的放射性活度及葡萄糖浓度无关;同等条件下,Raji细胞对~(18)F-FLT的细胞结合率高于~(18)F-FD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直径100~200 nm的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粒(125Ⅰ-UdRCS-DLN),并进一步分析其药物缓释性能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CS纳米微粒,以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和工艺;用动态透析法分析其释放特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肿瘤靶向性.结果 按照CS浓度1 g/L,搅拌速度600 r/min,TPP浓度2 g/L,相对分子质量为3×103的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70.39±5.12)nm的纳米微粒(PDI为0.16±0.012).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大小均匀,分散度较好.在投药量为2.96 MBq/ml、pH值为5的条件下,125Ⅰ-UdR-CS-DLN的载药量1253.55 MBq/g,包封率42.35%,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证明肿瘤细胞在2 h内摄入的纳米粒子明显多于正常细胞.结论 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27.81±15.25)nm(PDI为0.240 ±0.035)的125Ⅰ-UdR-CS-DLN,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典型的长效缓释制剂特性,并具有肿瘤细胞被动靶向性,为125Ⅰ-UdR应用于肿瘤内照射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酪胺在~(125)I标记过程中生成单~(125)I和二~(125)I酪胺混合物,通常还有未起反应的酪胺,明显降低最终产物的比活性.闸述了从含有游离~(125)I和酪胺载体的混合物中分离单~(125)I和/或二~(125)I酪胺的方法,以获得高比活性~(125)I酪胺衍生物.酪胺的放射性碘标记过程:10μl酪胺(0.73mmol/L),10μl Na~(125)I(9.25TBq/L于0.25mol/L pH7.5PB中)和5μl氯胺-T(3.55mmol/L于0.25mol/L pH7.5PB中),室温(20~22℃)温育70秒钟;5μl偏重亚硫酸钠(5.26mmol/L于0.25mol/L pH7.5PB中)终止反应.碘化反应混合物比活性12.95TBq/mmo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GEP-NET)复发和转移的~(125)I近距离挽救治疗。方法 12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复发和转移患者,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进行挽救治疗。所有患者经病理确诊并经过通过系统的手术治疗或者化疗,4例经过生物治疗后复发。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56岁。处方剂量(PD)范围为90~140Gy,计划靶体积(PTV)为肿瘤靶体积(GTV)外各个方向上均匀外扩1cm。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2~4次不等的放射性粒子治疗,3、6、9、12、18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00%、84.62%、61.54%、38.46.5%,放射性粒子治疗并发症:少量出血3例,皮肤色素沉着1例。结论 CT引导~(125)I近距离治疗作为GEP-NET复发或者转移性的挽救性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25)IUdR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标记化合物之一,但在~(125)I衰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俄歇电子和CK电子,当其掺入细胞DNA后可造成严重的放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125)I的次级电子辐射可导致组织局部能量高度沉积,具有高LET特征,以体外细胞存活率和畸变率为生物终点时,~(125)IUdR的RBE值范围在4~17.  相似文献   

18.
Miso的神经毒作用主要是由于它的亲脂性.本文介绍了一种核苷类乏氧细胞增敏剂RP-170〔即:1-(2-羟基-1-羟甲基)乙氧基甲基-2-硝基咪唑〕,并与Miso和SR-2508在体内外的增敏、毒性等方面作了比较.体外实验选用Balb/c小鼠的EMT6/KU乳瘤细胞株.经培养的细胞用~(60)Co γ线(剂量率为1.0Gy/min)照射后以集落形成分析检测细胞活性.Balb/c Cr Slc小鼠EMT6/KU瘤和C3H/He N Slc小鼠SCCVⅡ瘤的增长研究用于体内实验.经接种二周后的两  相似文献   

19.
张蕾  孙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1):1172-1174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1例患者14个病灶行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其中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6例(9个病灶)。根据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8.5~29.6MBq活度的125I种子源相隔1.0~1.5cm多层面植入肿瘤内。术后1~10个月复查CT观察种子源在瘤体内的分布、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随诊CT复查,14个病灶完全缓解(CR)5个;明显缓解(OR)7个;部分缓解(PR)2个;无效(P)0。治疗前后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4.23cm和2.07cm(t=5.018,P<0.01)。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结论: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Egr-IFNγ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性核素 125I -脱氧尿嘧啶核苷治疗方案在荷H22肝癌细胞小鼠体内抑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注射后48 h,肿瘤局部注射370kBq 125I -UdR。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率;治疗后第3 天,检测肿瘤胞浆蛋白中IFNγ的表达和脾脏CTL细胞毒活性。结果 基因-放射核素治疗后第6~15天,pcDNAEgr-IFNγ+ 125I -UdR组肿瘤生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25I -UdR组及pcDNAEgr-1+ 125I -UdR 组;基因-放射性核素治疗后第3天,pcDNAEgr-IFNγ+ 125I -UdR组肿瘤胞浆蛋白中可检测到IFNγ的表达,其余组肿瘤胞浆蛋白中未检测到IFNγ的表达;pcDNAEgr-IFNγ+ 125I -UdR组小鼠脾脏CTL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其余组 (P<0.01)。结论 pcDNAEgr-IFNγ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性核素 125I -UdR治疗抑瘤效应明显优于单纯 125I -UdR放射性核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