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可降解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是用于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缺损的材料,由于具有可降解、易于制备、保存时间长、运输和贮存方便、成骨效果好等优点,现在也已开始作为引导骨再生材料用于种植。 目的:验证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作为屏障膜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的患者72例,均为单颗牙缺失,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博特医用胶原膜和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骨移植物均为天博骨粉,术后1,3个月进行X射线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二期手术时,72例患者的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骨结合,试验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2%,对照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1%,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3~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合功能。结果提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与博特医用胶原膜相当,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骨再生引导膜使用。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种植体;屏障膜;骨生长效果;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16  相似文献   

2.
摘要:镁及镁合金的降解行为使得它作为生物可降解植入材料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其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镁及镁合金作为可降解医用材料的应用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心血管支架、骨固定材料、多孔骨修复材料、牙种植材料、口腔修复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但是镁合金存在腐蚀速度过快的问题,因此,对镁及镁合金腐蚀本质的研究以及表面改性技术的完善成为其在生物材料领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影响即刻种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不能形成种植体与拔牙创的紧密接触,解决这一影响因素的方法多采用诱导骨再生膜技术或应用植骨材料。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ano- hydroxyapatite/collogen,nHAC)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宝鸡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纯钛材料制成直径2 mm,长10 mm,螺距0.4 mm,带自攻式螺纹的钉状螺旋种植体,无穿龈部分。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可吸收医用钛膜,大小为2 cm×2 cm。胶原基纳米骨由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惠赠,加工成0.5 mm×0.5 mm×0.5 mm的立方体。rhBMP-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将rhBMP-2用盐酸胍溶解,将制备好的胶原基纳米骨浸入其中,抽真空,冻干,每粒胶原基纳米骨约复合1 mg rhBMP-2。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分为以下6组:①阳性对照组植入自体牙槽松质骨。②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物质,只覆盖钛膜。③nHAC组仅植入nHAC。④nHAC+钛膜组植入nHAC,表面覆盖钛膜。⑤nHAC+rhBMP-2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⑥nHAC+ rhBMP-2+钛膜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表面覆盖钛膜。每只动物的每侧下颌骨各形成6个缺损区, 将6组材料随机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采用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 结果:12周时各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骨创均由新生骨所充满,种植体稳固,骨整合良好。nHAC+rhBMP-2组及nHAC+ rhBMP-2+钛膜组成骨较早,骨成熟较早。nHAC+钛膜组、空白对照组、nHAC+ rhBMP-2+钛膜组,钛膜下骨生成较好,牙槽嵴较丰满。nHAC+ rhBMP-2+钛膜组不但成骨较早,骨形成量最多,而且牙槽嵴最为丰满,12周时骨密度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较自体骨移植牙槽嵴更丰满,成骨量更多。空白对照组成骨最慢,阳性对照组成骨最快,但牙槽嵴顶稍有吸收。 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较好,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牙种植体材料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哪种材料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呢? 目的:综述不同口腔种植材料的研究进展,评价其种植后与宿主的相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1-03关于口腔种植材料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口腔种植体;牙种植体;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dental implant;polymer alloy composite material;ceramic/aluminum allo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内容与不同口腔种植材料的应用特点及安全性相关文章。初检得到12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合金、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在口腔种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口腔植入材料的选择,需要对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生物学形态、与周围组织的结合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细胞、组织等应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畸致突变性,同时与骨组织之间应形成骨性结合,具有良好的骨引导或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口腔种植是修复牙列缺损、缺失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随着医用生物材料的开发,金属、陶瓷、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在口腔种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所使用的生物材料未能在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机体之间产生有效的化学性与生物性结合,难以适应人体生长与发育、修复与改建的立体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不能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自骨结合概念提出以来,种植体的骨结合已被公认为是种植成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引导组织再生已成功地应用到牙周病的治疗,应用生物相容性膜,依靠其机械屏障作用能阻止牙龈上皮根向生长,并形成一定的间隙以利于牙周膜细胞占据根面,进而重建牙周结构。 目的:验证引导组织再生是否可促进牙周骨缺损的修复及增加新骨的形成,将引导组织再生和人工骨,生长因子等生物材料联合使用是否可获得更多牙周新组织。 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 2006-02/2006-07在大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冻干粉 (50 mg/支),ddH20彻底溶解,制成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5 g/L的溶液。将胶原膜剪为10 mm ×10 mm大小,取1 mL溶液滴注胶原膜上完全复合,使每张膜含5 mg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方法:刮取16只大耳白兔兔牙骨质,去骨高度为自牙槽脊水平至釉牙骨质界下6 mm制成缺损,右侧用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人工骨和引导组织再生含生长因子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包绕缺损,全瓣复位、缝合,作为实验组,左侧作为对照,制备方法及大小同,骨缺损直接全瓣复位、缝合。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载体材料吸收情况,结缔组织内炎症情况,结合上皮根向移行情况。 结果:对照侧均呈现牙槽骨不愈合现象,实验侧有不同程度的牙槽骨骨愈合现象。与对照比较,实验组愈合效果较好。 结论:引导组织再生膜与人工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材料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骨、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技术可修复颌骨缺损,但由于新骨形成周期长、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膜吸收快,缺损区新骨的体积和塑形受到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自体骨在兔上颌骨牙槽嵴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制作长10 mm,高5 mm的上颌牙槽嵴骨缺损,实验组骨缺损区由自体髂骨颗粒及缺损区制作中产生的自体骨颗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填充,表面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对照组缺损区只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缺损区不充填任何骨移植材料。观察术后4,8,12周的新骨生成情况、X射线表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及12周时,两组形成的新骨无明显区别。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时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在术后8周和12周时,新骨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自体骨及纳米羟基磷灰石可很好地修复上颌牙槽嵴缺损;个性化钛模板可起到屏障膜和新骨形成外支架的作用,有利于新骨的塑形。 关键词:上颌骨缺损;自体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个性化钛模板;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1  相似文献   

8.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手术导板辅助的不翻瓣种植导航能准确地将种植体植入到术前设计位置,在计算机制造的牙颌模型上手工制作的导板同样能够用在牙槽骨萎缩患者的种植修复中。 目的:观察利用自制导板对骨宽度萎缩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实施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临床效果,评价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方法:8例可用骨宽度不充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并需要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计10颗患牙,平均前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为(13.45±1.67) mm。通过颅颌面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以及快速成型模型模拟手术分析,膜片热压成形方法制作手术导板,精确测量种植区域可用牙槽骨长度、宽度、高度及角度。 结果与结论:种植导板固位力合适,取戴方便。与模型模拟手术比较,10颗缺失牙术后种植体植入位置准确,无上颌窦底黏膜穿通、骨壁侧穿、邻牙损伤等并发症,植入手术平均用时为(17.0±5.8) min。除1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下存有断根植入 10 mm长种植体外,其余患者种植体植入长度均>13 mm。患者术后仅有轻度肿痛。植入后3~6个月行烤瓷冠修复。提示在种植手术导板的引导下,应用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可将种植体准确植入到可用骨宽度不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术前预设计位置,表明其在牙槽骨萎缩、可用骨宽度不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扬  李钊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3):6190-6193
背景:种植部位骨量不足是临床上种植牙治疗经常遇到的不利因素。组织工程骨在解决种植部位骨量不足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目的: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以及口腔种植应用等方面,全面了解组织工程骨的构成及其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方法:以“组织工程骨(tissue-engineered bone),口腔种植(oral implantolog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2000/2009有关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258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性的文献,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目前口腔种植应用的种子细胞来源主要有骨、软骨、骨外膜、骨外组织、胚胎骨等;生长因子的应用可诱导、加快、和增强牙槽骨的形成;支架材料主要为合成材料,不同支架材料构建的骨移植物植入体内后的修复效果差异很大。组织工程骨由于所需供体组织少,不易发生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存在临床应用的技术难度大,生长速度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 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初期使用的胶原、聚乳酸等单组分诱导骨再生膜在诱导成骨的效率方面已逐渐暴露其缺陷,于是以胶原、聚乳酸等可吸收材料为载体,羟基磷灰石、纤维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等为填料的诱导骨再生膜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膜组织反应对诱导骨再生的适用性。 方法:将聚丙交酯乙交酯膜、胶原膜、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膜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别植入大鼠皮下,于10,20,30, 45 d取出,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依照纤维包膜定量、定性、界面定性和降解率等进行组织学评分,研究3种膜的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膜在各个观察时间均有散在的淋巴细胞,但未见明显的巨噬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膜逐渐变小,钙化物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胶原膜组织反应轻微,45 d几乎完全降解。聚丙交酯乙交酯膜浸润增多,纤维包裹明显。结果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适度的降解性,适合引导骨组织再生的需要。 关键词:引导骨组织再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膜;组织学评估;生物降解;聚丙交酯乙交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1  相似文献   

12.
牙周组织再生的基础是牙周膜细胞,牙周膜细胞的来源非常有限,以致牙周组织很难有效再生和重建,而组织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生物材料和细胞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的影响,以探讨组织工程技术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为组织工程在牙周领域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采用生物矿化交替沉积法制备了胶原蛋白-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组织引导再生膜材料,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INSTRON-5865力学实验机等方法对膜材料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交替沉积可制备在晶相组成、化学成分、羟基磷灰石尺寸上具有类骨结构的羟基磷灰石涂层;随沉积次数增加,羟基磷灰石形态发生改变,组织引导再生膜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沉积5次后拉伸强度为23.67 MPa,仍优于纯胶原膜,适作组织引导再生膜。 关键词: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蛋白;壳聚糖;交替沉积;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即刻种植体周与骨之间常存在着间隙,究竟是否需要应用生物膜进行引导骨再生目前仍无定论。 目的:通过在犬的股骨植入种植体创造不同的骨缺损间隙,观察生物膜对不同范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完成。 材料:BLB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由北京莱顿公司提供,BME-10X医用胶原膜由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在犬两侧股骨近心端植入种植体,并形成水平宽度3 mm、垂直深度约5 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 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左侧直接分层严密缝合,右侧于骨缺损区覆盖生物膜后分层缝合。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制成组织块进行影像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表面及剖面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量、色泽、质地等情况。应用软X射线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骨结合情况以及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大体观察:3 mm以下骨缺损区与原皮质骨无界限,有膜组与无膜组基本相同;4 mm缺损区与正常骨之间有模糊界限,有膜组比无膜组新生骨组织更致密。软X射线观察:3 mm以下缺损区无论有无生物膜,缺损区骨密度、骨小梁形态及骨小梁排列方向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差异;故有膜组与无膜组未见明显区别;4 mm缺损区种植体与新生骨直接接触,但新生骨钙化程度欠佳,小梁较细且走行不规则,有膜组钙化程度略高于无膜组。 结论:生物膜对3 mm以下的骨缺损组织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在较大骨缺损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修复骨软骨缺损成为研究热点。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仍存在很多难题,还需日臻完善。文章从支架材料设计的种类,包括单层和一体化双层支架;种子细胞的来源和类型,包括自体或异体来源软骨及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骨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指出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骨软骨缺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日后该方面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摘要: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总结各种类型和性质的纳米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纳米仿生骨常用多孔陶瓷为支架,在体外培养细胞,扩增形成骨组织再植入体内。常见的原料有纳米磷酸钙/胶原材料、多孔仿珊瑚人工骨、纳米羟晶磷灰石/胶原仿生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脱钙骨基质/胶原材料等。羟基磷灰石、氧化铝陶瓷、磷酸三钙是用于制备纳米陶瓷的材料。纳米陶瓷是最常用的组织工程材料。纳米复合陶瓷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钙为主要成分,采用最新的生物纳米技术合成的可吸收注射型纳米骨浆具有自塑能力,植入后重塑良好。这些结果证实,纳米骨修复材料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细胞外支架和骨折的固定材料,已在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研究中显示出优异的生物学性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背景: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已用于构建心脏生物瓣膜,但不知是否可作为骨再生引导膜? 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生物相容性,并评价其成骨能力。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材料浸提液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增殖度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在犬胫骨缺损模型左右两侧远心端骨缺损上方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作为实验组,在近心端仅以骨膜瓣复位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1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无毒性;实验组术后第2周即可见新骨形成,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骨充填,骨修复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性,引导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局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防止感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静电纺丝制得的高分子纳米纤维,是一种良好的载药材料。 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着重观察其抑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 方法:以15~20 kV的电压,0.3~0.5 mL/h的流速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形貌。检测载药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并用改良的Kirby-Bauer实验来观察载药纳米纤维膜的体外抑菌性能。用MG-63细胞来检测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直径均在360~470 nm之间。且载药率都可以达到80%以上。载药量为10%的纳米纤维突释最大。载药纳米纤维膜可以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是对于MG-63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载药量为3%和5%的载盐酸四环素纳米纤维膜对于防止引导组织再生术后感染而言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盐酸四环素;聚乳酸-聚乙醇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载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