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53例肌性斜颈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步法"推拿治疗,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变,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超影像变化。结果痊愈3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5%;彩超显像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超声检查可作为小儿肌性斜颈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客观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门诊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推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32例肌性斜颈患儿,痊愈25例(78.13%),好转7例(21.87%),总有效率100%。结论推拿治疗能明显改善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传统推拿方法结合颈肩肌群按揉牵拉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将34例肌性斜颈患儿按日龄和患儿病情配对分为观察组(传统推拿方法结合颈肩按揉牵拉)、对照组(传统推拿方法)各17例。两组患儿分别按各自推拿方法进行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儿头部运动情况,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16/17),高于对照组87.5%(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颈肩肌群按揉牵拉的推拿方法优于单纯传统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斜颈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发病率最高,也最适合做推拿治疗。但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而应对其病因进行鉴别,排除骨性、继发性和代偿性斜颈,方能选择推拿手法、中药外敷、理疗等中医方法达到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的作用,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按揉牵三法治疗不同证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点穴及按揉牵三法等推拿手法治疗,疗程60 d,观察各证型及总体疗效。结果痊愈461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7.6%;患儿就诊时年龄越小,疗效越显著;肿块型疗效优于非肿块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点穴配按揉牵三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简便安全,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推拿疗法结合氦氖激光疗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方法 78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用手法结合氦氖激光照射进行治疗3~4个疗程,3~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愈761例(97.6%),显效18例(2.3%),无效1例(0.1%),总有效率99.9%.结论 推拿疗法结合氦氖激光疗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儿童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胸腔积液生化检测)。结果(1)感染性因素居首位,感染性胸腔积液209例(92.5%,209/226),临床考虑细菌感染性胸腔积液172例(76.1%),其中第一诊断为重症肺炎的48例(22.9%),麻疹并肺炎者3例(1.4%);支原体感染72例(31.8%);非感染因素17例(7.5%)。(2)50例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符合渗出性改变的48例,漏出性改变的2例。(3)痰培养阳性者有75例(33.2%)。(4)同一病因所致胸腔积液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支原体感染在3岁以下者明显少于≥3岁患儿,结核感染所致者均在7岁以上,≤3岁组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5)平均住院时间16d。结论儿童胸腔积液病因中感染性因素占首位;同一病因所致胸腔积液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3岁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胸腔积液患儿住院时间均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婴幼儿喘息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住院婴幼儿喘息病例年龄分布、病因、分型、转归及已诊断3岁以上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婴幼儿喘息病因复杂;不同表型有不同的转归;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126例中有20例诊断为3岁以上哮喘,转变率为15.9%,62例迟发性喘息中42例诊断为3岁以上哮喘,转变率为67.9%,迟发性喘息中已患3岁以上哮喘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数阳性率69.05%(29/42);2009年对喘息患儿积极干预比2006年症状、体征消失快。结论无危险因素的持续性喘息患儿,有部分可以转变为哮喘;迟发性喘息患儿转变为哮喘比例高,应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1例婴儿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典型病例9例,不典型病例12例。符合发热+5项主要表现者4例(19.1%),发热+4项主要表现者5例(23.8%)。发热+3项主要表现者7例(33.3%),发热+2项主要表现者4例(19.1%),发热+1项主要表现者1例(4.8%)。20例白细胞增高,21例中性粒细胞增高,10例见核左移,C反应蛋白增高19例。结论婴儿川崎病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应早期收集有关川崎病临床资料,以期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0.
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1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27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诊治和随访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婴儿痉挛的诊断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痉挛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收治的婴儿痉挛患儿进行分析和随访,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127例婴儿痉挛患儿进入研究。起病年龄为(6.1±3.1)个月,患儿随访时间(38±8)个月;72.4%为症状性,宫内发育迟缓、先天脑发育畸形、出生时窒息为主要病因,脑发育不全、智能发育迟缓多见;27.6%为隐原性或原发性。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弥漫或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症状性婴儿痉挛中,76.1%预后不良,原发性或隐原性婴儿痉挛中,有60.8%的病例发作得到控制;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可能提示婴儿痉挛预后不良。 结论婴儿痉挛多为症状性,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异常、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与婴儿痉挛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学龄前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早期诊断与处理,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观察,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18例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肺炎患儿的发热特点。方法对190例肺炎患儿的发热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0例肺炎发热患儿入院时平均发热时间80.36h,约3.35d;发热患儿中有学龄前儿童101例(53.2%);多以咳嗽为首发症状95例(50.0%);以细菌感染者为主,共124例(65.3%);患儿既往以反复肺炎28例为最多,16例有过敏史。结论肺炎患儿的发热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以细菌感染为主,且发热多不为首发症状。患儿既往的过敏情况与发热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风热证)的疗效。方法将300例小儿急性咳嗽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化痰止咳等一般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清宣止咳颗粒,疗程5d,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195/200),高于对照组82.0%(8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风热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32例病例治疗失败的具体原因,为临床制定巨细胞病毒肝炎优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32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治疗方法、诊断依据、检验手段、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失败的具体原因。结果 32例患儿中因治疗不规范导致治疗失败者18例(56.3%);检测方法不力导致确诊不及时、监测不力、延误诊疗者24例(75.0%);母亲孕期活动感染未采取规范治疗而导致患儿生后致畸者8例(37.5%);出生后因母亲活动期感染影响患儿治疗效果者18例(56.3%);因早期无症状感染未接受治疗,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者19例(59.4%);因治疗周期长,患儿依从性差而导致治疗失败的18例(56.3%)。从治疗方法分析,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失败病例8例(25.0%);而采取传统方法治疗失败病例21例(65.6%)。结论更昔洛韦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因治疗周期长、药物本身有一定副反应,应根据临床分期、生化指标、HCMV DNA载量动态监测值等细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抗原(即刻早期抗原和早期抗原)检测、唾液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MV DNA和血清学检测CMV IgM三种实验方法在诊断和监测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对98 例患儿之母在孕期血CMV IgM阳性的高危新生儿出生后14 d 内检查血CMV IgM、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和唾液PCR CMV DNA,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对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 结果 (1)98 例中,48 例诊断先天性CMV感染。症状性感染7 例,无症状性感染41 例;无一例CMV IgM阳性。症状性感染组CMV抗原、PCR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7;无症状性感染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29/41)、46%(19/41)。CMV抗原检测法、PCR检测法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5%、54%。症状性感染儿每5 万白细胞中CMV阳性细胞数16~52个,无症状性感染儿3~31个,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指数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感染儿(P<0.05)。(2)随访10例患儿,2 例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和PCR转阴,症状消失;1例CMV肝炎治疗后CMV抗原和PCR检测仍阳性,最后发展为肝硬化。7 例无症状性感染儿,CMV抗原在6个月内转阴或减少至低水平;2 例伴唾液PCR阳性,复查时1 例转阴,1 例仍阳性。 结论 CMV抗原检测法具有早期、敏感、量化的特点,PCR法能发现潜伏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妇科门诊初诊妇女中阴道炎人群和非阴道炎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并完成阴道微生态检测的妇女共计30 265例, 排除反复就诊者后, 按照初诊是否有阴道炎症状体征将23 181例初诊妇女分为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6 697例)及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16 484例), 并对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3 181例初诊妇女中阴道炎总检出率为34.87%(8 083/23 181), 其中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阴道炎检出率为46.10%(3 087/6 697), 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阴道炎检出率为30.31%(4 996/16 484), 近1/3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的妇科门诊妇女存在阴道炎。(2)单纯性阴道炎类型中, 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最多(16.01%, 1 072/6 697)、需氧菌性阴道炎(AV)其次(12.83%, 859/6 697), 与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阴道炎(TV)两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穴位热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穴位热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颈部肿块直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63.4%(2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块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配合穴位热敷能够缩小肿块、改善局部肌肉挛缩状态,恢复颈部活动功能,利于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 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1980—2004年确诊的174例IE患儿的临床特点。174例患儿中男94例,女80例,年龄3个月至14岁,病程3d至4个月。 结果(1)99例IE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35例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上,35例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4例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发生,1例发生在肥厚性心肌病的小儿。(2)临床主要表现:发热(150例,862%)、肝大(74例,425%)、脾大(55例,316%)、贫血(65例,374%)、血沉增快(68例,391%)、多发性脏器栓塞(34例,178%)。细菌培养76例(76/174)阳性,阳性率437%,其中55例为葡萄球菌。(3)受累瓣膜以二尖瓣赘生物最多见,占483%。(4)并发症以顽固性心衰为主(252%),其次为神经系统并发症(132%),瓣膜腱索断裂最少见(057%)。(5)由于IE临床表现很不典型,病例早期被误诊为流感、肺结核、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10余种疾病。(6)治愈率为609%,其中单用抗生素治疗治愈76例(716%),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愈30例(283%)。死亡28例(161%),脑栓塞及顽固性心衰是IE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结论发生IE的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跃居首位,风湿性心脏病逐渐减少。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对于IE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应用抗生素,若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尽早考虑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养儿喜食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健脾丸口服为主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养儿喜食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服用,疗程4周,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临床疗效与体质量、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锌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以及体质量、血锌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儿喜食方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分型脑电图特点及癫痫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01/2010-03诊断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34例癫痫的发作类型、脑性瘫痪临床分型、首次发作年龄、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以及抗癫痫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8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4例合并癫痫,占8.9%。癫痫发病年龄小于1岁22例(64.7%)。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异常改变28例(82.3%)。癫痫以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发作12例(35.2%),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17.6%),复杂部分发作4例(11.7%),强直-阵挛性发作4例(11.7%),强直发作1例(2.9%),肌阵挛1例(2.9%),Lennox-Gastaut综合征1例,婴儿痉挛症5例(14.7%)。28例(82.3%)的癫痫患儿需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背景活动异常伴痫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