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老年男性动脉硬化血压波动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波动对老年男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1527例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年龄>65岁)男性患者,所有患者监测动态血压,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脑梗死组(607例)和非脑梗死组(920例),用数学平滑曲线方法先将每一个体24 h血压数据进行分析,再描绘出一条适合个体血压变化趋势的曲线,计算实际血压值与该趋势曲线相应位置所形成差值的标准差即为血压波动值,然后比较2组血压波动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中24 h的收缩压波动值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8.4±2.2)与(8.0±2.0)mm Hg,t=-2.909,P<0.01];其中自昼收缩压血压波动明显升高[(8.2±2.2)与(7.8±2.1)mm Hg,t=-2.969,P<0.01];而夜间收缩压波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3.9)与(8.7±3.7)mm Hg,P>0.05];各阶段舒张期血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舒张压波动值(5.5±3.8)与(5.5±1.5)mm Hg,P>0.05;白昼舒张压波动值(5.4±1.5)与(5.3±1.4)mm Hg,P>0.05;夜间舒张压波动值(6.1±2.7)与(6.1±2.6)mm Hg,P>0.05].结论 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与白昼收缩压的波动密切相关,而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无关.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lder men. Method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in 1527 elderly men ( older than 65 yrs) with atherosclerosis.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Six hundred and seve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 group A)and 920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 group B). Smooth curv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each patient'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data and the trend of each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curve was portray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tual blood pressure and the blood pressure on the curve was defined as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and th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24 hour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8.4'±2. 2]mm Hg vs [ 8.0 ± 2. 0 ] mm Hg, P < 0. 01 ), especially for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daytime( [ 8. 2 ± 2. 2 ] mm Hg vs [ 7. 8 ± 2. 1 ] mm Hg, P < 0. 01 ). However,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t nigh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 8.9 ± 3. 9 ] mm Hg vs [ 8. 7 ± 3.7 ] mm Hg,P > 0. 05 ).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24 hours( [5. 5 ± 3.8 ] mm Hg vs [5.5 ± 1.5 ]mm Hg,P >0. 05),during daytime([5.4 ± 1.5]mm Hg vs [5.3 ± 1.4] mm Hg,P >0.05)and nighttime ( [ 6. 1 ± 2.7 ] mm Hg vs [ 6. 1 ± 2. 6 ] mm Hg, P > 0. 05 ). Conclusion In elderly men with atherosclerosis,cerebral infar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ut independent of night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U波倒置的情况与血压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象,通过心电图的读取,观察心电图U波倒置的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降压治疗,于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行心电图检测,再观察研究对象降压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U波倒置的情况作比较。结果降压治疗前的收缩压为(153.73±11.58)mmHg,舒张压(95.08±12.83)mmHg,U波倒置检出数为24例,U波倒置平均深度为(0.95±0.20)mm;降压治疗后的收缩压为(136.98±11.49)mmHg,舒张压(87.23±9.94)mmHg,U波倒置检出数为8例,U波倒置平均深度为0.38 mm;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U波倒置的情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结论U波倒置情况与血压的波动之间关系密切,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下降或恢复正常,U波倒置的情况也得到缓解,U波倒置深度变浅或变直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血压波动对HICH术后再出血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35例HICH手术病例,分别统计出术后发生血压波动和再出血的例数,以及发生血压波动病例中再出血的发生例数,进行术后血压变化与再出血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19例,占54%,再出血7例,占36.84%;血压控制较好的16例,无再出血发生,本组再出血的发生率为20%,显示术后血压波动与再出血的发生有明显关联.结论:在HICH术后围手术期治疗中应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尤其应强调将术后血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并保持平稳,从而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尽量减少因血压等生命体征不稳而造成的术后再出血,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动态血压平均值(24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h收缩压平均值(24hABPs)显著相关(γ=0.612P<0.001),与24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hABPd)显著相关(γ=0.232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h血压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24 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ABPs)显相关(r=0.612 P<0.001),与24 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 hABPd)显相关(r=0.232 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 h血压平均值呈显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心室颤动是心肌呈蠕动状态活动,心室完全丧失整体收缩的排血功能。心室颤动可猝然发生,但多随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亦可发生在快速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之后。常见病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的患者。2.心肌病变 尤其是急性心肌炎、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3.心瓣膜病 以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及二尖瓣脱垂多见。4.心电生理异常 以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原发与继发QT间期延长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见。5.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如低血… 相似文献
7.
JTc间期与急性心肌梗塞后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关系向红杨捷南晓彦周岩冰钟晓霞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室肌复极延迟,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原性猝死〔1〕。体表心电图(ECG)JTc间期是一个能较好反映心室肌复极状况的指标,它不受心室内传导障碍和除极顺序...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2004年4月~2006年10月期间来我院疗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289例,其中有87例(占30.1%)血压控制不理想,为了分析、总结其原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引言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均是恶性的、极端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两者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表现几乎相同,均属排血功能上的心脏停搏,发生后几乎均在很短时间内引起阿斯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因此,常将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相提并论,这是指两者血流动力学恶性影响相同.分秒必争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抢救成功的关键,以往复苏步骤为A,B,C,D.即A:Airway(打开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维持循环),D:Defibrillation(心脏除颤).目前已转变为D,A,B,C,说明尽快除颤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波动是否可诱发心肌缺血,以及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否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一致,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同时佩带动态血压仪及动脉心电图,测量时间上午9-10时至次日上午9-10时至当日晚上10时为昼间血压,晚上10时至次日早6时为夜间血压,每30分钟测量一次。结果:ST段血压低组和无压低组间的平均血压值以及年龄、体重、办公室血压,24小时平均心率等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心率与ST段压低相关分析中,所有89次ST段压低时的心率较ST段压低前的心率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ST段压低之间无明显相关而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缺血出现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波动对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2个月均接受血压、眼压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夜间血压变化、视野缺损积分差值与夜间血压变化关系、不同眼压血压变化及不同血压段患者随访眼压、视野缺损进展率情况。结果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夜间血压过度下降比例55.55%,高于开角型青光眼的43.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不下降、夜间血压生理性下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3组间视野缺损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不同眼压(以21 mm Hg为临界值)患者不同舒张压段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舒张压60 mm Hg以下患者视野缺损进展率42.86%,显著高于60~90 mm Hg的10.81%和90 mm Hg以上的7.14%(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与低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剖宫产孕妇177例,观察其术后6 h内血压波动情况,分析剖宫产术后血压波动的常见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16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颤抢救成功患者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护理在抢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做好心电监护是预防发生室颤的关键;在抢救室颤中争取宝贵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及时应用;复苏成功后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肺水肿的发生,是保证患者平稳好转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与假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与假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08例临床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男150例,女58例,平均年龄(60.2±10.9)岁.在动脉穿刺成功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同步测量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各3次,取平均值,造影结果由2位以上专家判断并记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冠状动脉正常组(104例)和冠心病组(104例).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分为正常血压组(95例)和高血压病组(113例).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臂围(AC)、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WHR)、腰围/身高(WHtR)、平均血压(MBP)、直接与间接收缩压(SBP)差值(S-S)和直接与间接舒张压(DBP)差值(D-D).结果①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明显相关,SBP、MBP、DBP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6、0.58(P<0.01).②高血压病组、冠心病组、女性直接SBP与间接SBP相关性好,而直接DBP与间接DBP相关性较差, SBP、MBP、DBP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48、0.49(P<0.01).③直接血压总体上高于间接血压,S-S:-39~40 mm Hg(1 mm Hg=0.133 kPa),(6.35±12.50) mm Hg;D-D:-47~55 mm Hg,(5.63±11.17) mm Hg. S-S≤-10 mm Hg组与S-S>-10 mm Hg组,S-S≤-10 mm Hg组的 AC、WC、HC、WHR、WHtR、BMI和年龄是更高的,仅B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D ≤-10 mm Hg组与D-D>-10 mm Hg比较,D-D ≤-10 mm Hg组 AC,WC,HC,WHR,WHtR 和BMI是更高的,仅A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AC与直接间接SBP、DBP的差值的关系发现:冠心病组AC与D-D相关,相关系数为0.27(P<0.01).高血压组S-S与AC相关,相关系数为-0.22(P<0.05).结论①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有明显相关性,其中SBP相关性最好,MBP次之,DBP最差(尤其是高血压病组、冠心病组和女性组);②AC是影响直接与间接血压测量值差值的重要因素,冠心病组AC影响DBP,而高血压病组AC影响SBP;③BMI高和AC大者易高估间接血压而出现假性高血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运动血压是指运动试验中的血压反应,有助于预测高血压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但是,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客观地反映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变化,而没有潜在危险。本研究通过分析运动血压与动态血压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运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左室重量测定,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将其分为左室肥厚组30例和无左室肥厚组26例,比较其血压变异性参数、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并进行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上述各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左室肥厚组血压变异性、24小时及昼夜血压负荷、平均血压均较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和升高。24小时及昼夜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SP、24DP、DSP、DDP、NSP、NDP)、24小时及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白昼收缩压负荷(24SPL、24DPL、DSPL、DDPL、NSPL、NDPL)、收缩压变异性与舒张压变异性(SPv、DPv)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EH者左室肥厚是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和血压变异性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以夜间血压升高和血压负荷增大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室颤动患者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至2010年记录到发生心室颤动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结果 15例中,12例心室颤动致猝死,1例心室颤动持续40s自行终止,2例通过电除颤复律。15例中,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1例急性脑出血,余13例均为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前心电图出现急性ST段抬高10例,急性ST段压低2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长QT间期1例,高大U波1例。结论心室颤动是引发猝死的最主要的心律失常,而急性缺血是引发心室颤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的血压情况以及儿童肥胖症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495名7—13岁学生的体检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肥胖儿童血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男女肥胖儿童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指数、皮脂厚度、肥胖度与血压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1),。在0.3~0.5范围,为低、中度正相关,收缩压相关性高于舒张压,女性高于男性。结论肥胖儿童血压虽在正常范围,但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且肥胖越严重儿童血压值越高,提示预防成年人高血压应从预防儿童肥胖抓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