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离脂肪酸对βTc6细胞PDX-1表达及胰岛素分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PDX-1)的表达及相应的β细胞增殖活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0.25~1.00 mmol/L游离脂肪酸干预小鼠胰岛素瘤细胞系βTc6细胞24~48 h,应用RT-PCR法检测转录因子PDX-1 mRNA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经0.25~1.00 mmol/L游离脂肪酸干预24 h,βTc6细胞PDX-1 mRNA的转录逐步增加,但随着干预时间进一步延长至48 h,PDX-1 mRNA的转录逐渐回落,特别是用1.00 mmoL/L游离脂肪酸干预48 h后,βTc6细胞PDX-1 mRNA的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经过0.50~1.00 mmol/L游离脂肪酸24~48 h的干预之后,βTc6细胞形态学上呈现凋亡趋势,细胞增殖活力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而0.25 mmol/L游离脂肪酸24 h的干预未见此类现象.结论 短时间低浓度的游离脂肪酸干预可介导β细胞转录因子PDX-1的表达上调,对β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胰岛素分泌能力无明显影响;而长时间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干预则将导致PDX-1 mRNA的表达下调,并使β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胰岛素分泌能力受损.  相似文献   

2.
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FFA组输注脂肪乳,氮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组在输注脂肪乳的同时加用NAC.持续输液2~4天,行静脉葡萄糖耐最试验(IVGTY)和胰腺组织表面灌注试验评价在体及离体情况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胰腺组织表面灌注结果显示,FFA组脂肪乳输注2天,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增加[(55.5±19.4 vs 27.4±6.7)mIU/L,P<0.01],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与对照组并无差别;延长脂肪乳输注到4天,高FFA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消失,且GSIS明显抑制[(46.8±33.0 vs 214.7±27.4)mIU/L,P<0.05].IVG3T结果亦显示脂肪乳输注4天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到抑制.但在脂肪乳输注的同时加用抗氧化剂NAC可使β细胞GSIS峰值部分恢复[(165.4±14.8)mIU/L,P<0.01].结论 循环中FFA水平增高可能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游离脂肪酸(FF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磺脲受体1(SUR1)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分离纯化胰岛细胞后分别与0.25mmol/L软脂酸(PA)和0.125mmol/L油酸(OA)温育48小时,放免法检测胰岛素,RT—PCR检测SUR1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使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110%(P〈0.01),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降低43%(P〈0.01);OA使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80%(P〈0.01),GSIS降低32%(P〈0.05)。RT—PCR示OA显著抑制了SUR1基因的mRNA表达,比对照组降低64%(P〈0.01),而PA组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15%(P〉0.05)。结论 FFA抑制GSIS可能与其对胰岛β细胞SUR1基因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胰岛素治疗对高脂喂养的糖尿病(DM)大鼠胰腺内脂质及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GSIS)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DM高脂饲养组(DH)及DM高脂饲养胰岛素治疗组(DHI)。测定血糖、胰岛素、FFA、TG、胰腺内TG和FFA、胰岛素蛋白表达和相对β细胞数量、计算△I30/△G30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结果 与DH相比,DHI血TG和FFA下降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胰腺内TG和FFA含量明显下降(P〈0.01),△I30/△G30、MBCI、胰岛素表达和相对β细胞数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 长期高脂喂养DM大鼠可导致脂质异位沉积于胰腺,并进一步损伤GSIS。GSIS受损可能与胰岛素合成降低,β细胞数量减少有关。胰岛素治疗对高脂所致的上述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明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胰岛细胞功能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后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在葡萄糖刺激时培育上清液和细胞内的胰岛素水平 ;应用半定量多重RT PCR和Northern印迹法检测培养后IDX 1(Isletduodenalhomeobox 1) ,葡萄糖激酶 (GK ) ,葡萄糖转运子 2 (GLUT2 ) ,C/EBPβ和Bcl xmRNA的表达情况 ;应用TUNEL法检测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 1)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导致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降低和细胞内胰岛素含量的减少 ;( 2 )高糖培养 14天可以使大鼠胰岛细胞IDX 1和GLUT2mRNA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C/EBPβmRNA表达明显增加 ,GK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 3 )高糖培养可以明显增加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凋亡百分率 ;( 4 )大鼠胰岛细胞高糖培养 14天后Bcl xSmRNA水平明显增加 ,Bcl xL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Bcl xL/Bcl xSmRNA比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 1)长期高糖培养可以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凋亡和功能缺陷 ;( 2 )IDX 1表达的变化在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中起重要作用 ;( 3 )大鼠胰岛细胞的Bcl xL/Bcl xS比率变化在高糖所致的胰岛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伐他汀抑制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胰岛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300 g,饲养1周内分批处死.采用胆管注射胶原酶法提取大鼠胰岛,将新鲜分离或经24 h培养的大鼠胰岛按体积大小分为对照组(胰岛数=60)和辛伐他汀组(胰岛数=60),对照组给予Kreb-Ringer碳酸氢盐缓冲液,辛伐他汀组以100μmol/L辛伐他汀水浴30 min或过夜培养24 h.两组经2.8、5.5、11.1、16.7、25.0 mmol/L葡萄糖刺激后,采用37 ℃水浴法观测胰岛β细胞GSIS变化,选用生物化学发光法测定腺苷三磷酸(ATP)含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00 μmol/L辛伐他汀水浴30 min后,在25.0 mmol/L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ATP含量较相应对照组明显下降[(9.2±1.6)vs(12.1±1.9)pmol/胰岛,t=2.97,P<0.05],GSIS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减少(2.31±0.38 vs 3.19±0.41,t=3.154,P<0.05).100μmol/L辛伐他汀过夜培养24 h后,在11.1 mmol/L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ATP含量较相应对照组明显降低[(9.2±1.4)vs(11.9±2.0)pmol/胰岛,t=2.514,P<0.05];在2.8 mmol/L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即已明显受到抑制(0.28±0.03 vs 0.47±0.05,t=2.460,P<0.05).辛伐他汀浓度超过30 μmol/L时,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GSIS(2.49±0.21 vs 3.17±0.23,t=2.445,P<0.05).结论 高浓度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ATP生成而抑制GSI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4(GLUT4)转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在过表达带有HA表位GLUT4的小鼠骨骼肌细胞株C2C12(C2C12-GLUT4H),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100 nmol/L)、利拉鲁肽1组(100 nmol/L)、利拉鲁肽2组(1 000 nmol/L)、5-氨基咪唑-4-甲酰1-β-D呋喃糖苷(AICA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动剂)组(2 mmol/L).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膜上C2C12-GLUT4HA,检测各组对C2C12-GLUT4HA细胞GLUT4转位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介导GLUT4转位的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s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拉鲁肽组的GLUT4转位较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分别是对照组的(1.53±0.28)倍、(1.41±0.41)倍,F=13.4798,P<0.05];利拉鲁肽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使pAMPK水平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9±0.31)倍、(1.54±0.18)倍,F=20.0999,P<0.05],而对pAKT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通过激活AMPK从而促进小鼠骨骼肌细胞GLUT4转位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信号转导通路在人IL-1β抑制小鼠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βTC-6)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反应(GSIS)中的作用. 方法 (1)βTC-6细胞分别于含不同浓度(0、1.38、5.5 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 min,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浓度;(2)βTC-6细胞分别于含不同浓度(0、1.38、5.5 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5min,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蛋白中磷酸化ERK1/2及β-actin的水平;(3)βTC-6细胞加入IL-1β(0.15、1.5、15 ng/ml)培养24 h后于含1.38 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 min,检测上清液中胰岛素浓度;(4)βTG-6细胞加入IL-1β(0.15、1.5、15 ng/ml)培养24 h后于含1.38 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5 min,检测细胞蛋白中磷酸化ERK1/2及β-actin的水平. 结果 (1)βTC-6细胞在1.38 mmol/L葡萄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及ERK1/2磷酸化水平均达到高峰;(2)IL-1β可抑制βTC-6细胞葡萄糖刺激下的ERK1/2磷酸化及胰岛素分泌,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结论 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IL-1β抑制βTC-6细胞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骨骼肌L6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及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影响。方法L6细胞诱导分化成熟后,分为6组,以5mmol/L葡萄糖为低糖对照组,其中加0.3或1mmol/L的混合FFA为低糖低FFA或低糖高FFA组,以25mmol/L葡萄糖为高糖对照组,其中加0.3和1mmol/L的FFA的培养基为高糖低FFA或高糖高FFA组。干预48h,^3H—D葡萄糖摄取实验(加与不加100nmol/I,胰岛素37℃30rain)验证L6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经荧光探针H2DCFDA观察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结果在5mmol/L葡萄糖组,低糖对照组基础摄糖值为22777.6±6608.7,低糖低FFA组为26027.5±4085.7,低糖高FFA组为146805.1±21099.4。胰岛素刺激后,低糖对照组为76586.5±18450.1,低糖低FFA组为43738土9203.6,低糖高FFA组为32050.6±3362.3,较低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在25mmol/L葡萄糖组,基础葡萄糖摄取量为11793.8±551.4,高糖低FFA组11887.3±2082.3高糖高FFA组为13886.1±387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低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加入胰岛素刺激后,高糖对照组为42798.8±9441.5,高糖低FFA组为23946.9±3839.6,高糖高FFA组为13886.1±3872.9,各组之间差别显著(P〈0.01)。对细胞内R0s的研究发现,低糖低FFA组为2234.2±477.2,低糖高FFA组为1969.0±480.9,高糖对照组为1969.0土229.4,高糖低FFA组为2]84.5±734.2,高糖高FFA组为2571.3±96.7,可以显著增加的L6细胞内ROS,与低糖对照组(615.3±244.3)相比差别显著(P〈0.01)。除对照组之外的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和高FFA可以诱导L6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同时高糖和高FFA是导致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增龄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增龄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影响。 方法 SD实验大鼠分为2组青年组(3月龄)和老年组(24月龄)各式各样0只。制务GLUT4羧基端正2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2组大鼠骨骼肌细胞GLUT4蛋白含量,并检测大鼠尾静脉血糖。 结果 老年组大鼠的血糖(5.6±0.5mmol/L)略高于青年组大鼠(4.5±0.5mmol/L),但差异无显著性;青年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内GLUT4相对含量为109.62±12.25,而老年组为86.46±8.25,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增龄可引起大鼠骨骼肌细胞GLUT4蛋白含量明显减少,使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发生障碍,这可能是老年人易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游离脂肪酸(FFA)慢性作用对胰岛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探讨FFA损害胰岛功能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油酸作用于胰岛βTC3细胞72h,分别分析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GSIS),线粒体膜电位,ATP敏感钾电流(IKATP)、UCP2mRNA和蛋白表达;再用油酸和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作用,观察UCP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油酸明显增加2·8mmol/L葡萄糖时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16·7mmol/L葡萄糖时的GSIS(P均<0·0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油酸可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MIF)值,使IKATP外流增加,增加UCP2mRNA和蛋白表达(P均<0·01),呈剂量依赖性;与油酸组相比,油酸 罗格列酮组增加了UCP2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在胰岛βTC3细胞中,FFA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与线粒体功能改变有关。FFA可能通过上调PPARγ增加UCP2表达,UCP2的表达与作用增加可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使线粒体功能下降,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罗格列酮对胰岛B细胞增殖、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NOD鼠胰岛β细胞株NIT-1,以胰酶消化离心、收集细胞,按5×10^4个细胞/孔移至24孔培养板,继续培养48h后分别用葡萄糖浓度为5.6—27.6mmol/L的RPMI1640培养基处理,24h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1~3组,分别加入浓度为0~10^-5mol/L的罗格列酮培养;分别于干预24h和48h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IRS)-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四组细胞增殖活性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均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降低,其中罗格列酮1-3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胰岛素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罗格列酮3组在葡萄糖浓度为22.5、27.6mmol/L培养24h及葡萄糖浓度为11.1mmol/L培养48h时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下罗格列酮3组细胞中IRS-2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变化趋势同上。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罗格列酮可促进NIT-1细胞增殖、胰岛素分泌,机制可能与其上调IRS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SD大鼠胰岛细胞分别在含5.6mmol/L葡萄糖、33mmol/L葡萄糖、0.6mmol/L软脂酸或20nmol/L地塞米松培养液中培养3d,RIA测定基础和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内胰十二指肠同源盒蛋白1(PDX-1)蛋白表达和原位杂交法测定细胞内PDX-1 mRNA表达。结果显示高浓度葡萄糖、脂肪酸和糖皮质激素对PDX-1蛋白表达和胰岛素分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糖高棕榈酸(PA)培养对β细胞脂质含量及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NIT-1细胞分别以5mmol/L葡萄糖(NC组)、25mmol/L葡萄糖(HG组)、0.25mmol/LPA+5mmol/L葡萄糖(HP组)及0.25mmol/LPA+25mmol/L葡萄糖(GP组)培养24h后,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胰岛素分泌以及FAT/CD36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NC组比较,各处理组细胞内TG含量增加,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下降,以GP组变化最明显。(2)在高糖孵育下,HG组和GP组FAT/CD36 mRNA与蛋白表达均较NC组显著增加(P〈0.01),但HP和GP组与相应的葡萄糖组比较,FAT/CD36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高棕榈酸的环境下,高糖可进一步促进β细胞脂质沉积,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其中高糖上调脂肪酸转位酶表达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檗碱促进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小檗碱干预NIT-1细胞24 h后, 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试验检测小檗碱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NIT-1细胞增殖的影响, 以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NF-4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小檗碱显著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对基础胰岛素分泌无明显作用; 当小檗碱低于10 μmol/L, 对NIT-1细胞增殖无显著抑制作用, 当小檗碱为10 mmol/L时, 对NIT-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0.341±0.041vs 0.392±0.033, P<0.05); 经小檗碱干预的NIT-1细胞HNF-4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或0.01), 呈剂量依赖性相关.结论: 小檗碱能促进NIT-1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可能与其上调HNF-4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条件性敲除胰岛β细胞蛋白磷酸酶2Acα(PP2Acα)对小鼠血糖水平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4月龄条件性敲除胰岛β细胞PP2Acα(KO组)及对照组(Con,与KO组同窝别、性别匹配)各24只。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测定0、30、60和120min小鼠血糖及胰岛素分泌水平;新鲜分离胰岛,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GSIS)评价小鼠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反应性。结果IPGTT结果显示,KO组葡萄糖负荷后30min血糖[(23.1±5.1)vs(17.5±5.7)mmol/L]和60min血糖[(20.5±6.8)vs(13.5±5.1)mmol/L]高于Con组(P0.05);KO组葡萄糖负荷后30min血清胰岛素水平较Con组下降[(2.16±0.92)vs(1.07±0.42)μg/L](P0.05);GSIS显示高糖刺激下KO组胰岛素分泌较Con组减少[(0.82±0.15)vs(0.42±0.24)μIU/L](P0.05)。结论条件性失活胰岛β细胞PP2Acα小鼠糖耐量受损可能与胰岛素一相分泌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对小鼠胰岛β细胞株βTC-6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βTC-6细胞培养于高糖DMEM培养基,48h后换用无糖KRBH缓冲液培养30min,分别于含0、1.38、5.50和11.10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min,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GSIS)。在BTC-6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0.15、1.50μg/L)和(或)IFN-γ(10、100U/m1),24h后换用无糖KRBH缓冲液培养30min,在含1.38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min,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βTC-6细胞在1.38mmol/L葡萄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达高峰,与无葡萄糖刺激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14)对(120±4)mU/L,t=-4.215,P=0.006];5.50、11.10mmol/L葡萄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较1.38mmol/L葡萄糖刺激时明显下降(均P〈0.05)。与单纯1.38mmol/L葡萄糖刺激组相比,IL-1β(0.15μg/L)组[(85.53±5.06)mU/L对(103.11±0.27)mU/L,t=4.897,P=0.039]、IL-1β(1.50μg/L)组[(62.62±0.64)mU/L对(103.11±0.27)mU/L,t=212.66,P〈0.001]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下降,下降程度与IL-1β的剂量呈正相关;与单纯葡萄糖刺激组相比,IFN-γ(100U/m1)组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73.2±1.6)对(105.2±1.8)mU/L,t=19.52,P:0.003];与IL-1β(0.15μg/L)组及IFN-γ(100U/m1)组相比,IL-1β联合IFN-γ组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F=77.38,P〈0.001)。结论IL-1β和IFN-γ对13TC-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且两者间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可随ATP浓度变化而在内质网与葡萄糖反应蛋白78(GRP78)可逆性结合与解聚的人胰岛素原基因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及葡萄糖对其分泌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含胰岛素信号肽(ss)及条件结合/解聚区域(CAD)的多聚核苷酸链,将其与人胰岛素原基因相连,构建SS—CAD-人胰岛素原表达载体(pSS-CAD-Proins),将其经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于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培养,检测培养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并提取细胞总RNA。结果成功构建pSS-CAD-Proins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后48h,在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15及25mmol/L的培养基中,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4.73±0.52)、(8.84±0.43)及(14.15±0.32)mU/L,不同葡萄糖浓度诱导的胰岛素mRNA表达量明显不同。结论pSS—CAD-Proins载体能够在HepG2细胞中成功表达,并且胰岛素的分泌及转录受葡萄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棕榈酸对胰岛的脂毒性及非诺贝特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棕榈酸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和非诺贝特对棕榈酸所致胰岛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胰岛,分6组:对照组、棕榈酸0. 2mmol/L组(PA0. 2)和0. 4mmol/L(PA0. 4)组,非诺贝特组(FF, 5×10-6 mol/L)及PA0. 2 FF组、PA0. 4 FF组。培养24h分别测定基础胰岛素(BIS)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RT PCR或实时PCR测定胰岛素(INS)、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因子1 (PDX 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和PPARαmRNA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A0. 2组和PA0. 4组BIS增加,GSIS升高倍数减少,且PA0. 4组变化幅度更明显;FF组BIS、GSI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 2 FF组比PA0. 2组BIS减少31%,GSIS增加29%;PA0. 4 FF组比PA0. 4组BIS减少56%,GSIS增加121%;PA0. 2 FF组与PA0. 4 FF组GSIS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均P<0. 05 )。( 2 )与对照组比较,PA0. 2组和PA0. 4组PDX 1、INS和GLUT2的表达降低(P<0. 05),但PPARα表达不受影响。(3)与PA0. 2组和PA0. 4组比较,PA0. 2 FF组、PA0. 4 FF组的INS、GLUT2、PDX 1、PPARαmRNA表达增加(P<0. 05 )。结论 棕榈酸抑制胰岛GLUT2、INS、PDX 1mRNA表达,抑制胰岛素转录合成。非诺贝特增加PPARαmRNA表达,与棕榈酸共存时增强GLUT2、INS、PDX 1mRNA表达,显著改善棕榈酸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糖激酶(GCK)mRNA、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来初步探讨其在慢重肝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法测定10例慢重肝患者和10例肝硬化(CTP评分A级)患者肝脏GCK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10例慢重肝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肝组织GLUT2表达。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慢重肝肝组织GCK mRNA表达低于肝硬化组,(1.13±0.11)vs(1.44±0.14),P〈0.05。慢重肝肝组织GCK mRNA水平与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呈正相关(r=0.845,P〈0.01),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r=0.03,P〉0.05)。慢重肝肝组织GLUT2表达减少,且分布在假小叶结节周围细胞。结论肝脏GCK mRNA水平与糖氧化利用密切相关,GCK mRNA与GLUT2表达减少是慢重肝糖代谢障碍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