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部位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0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3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性状及部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IMT增厚、软斑和溃疡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这几项指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大脑半球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P<0.01).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6.08%,68.97%),显著高于颈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入口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严重程度、IMT增厚、软斑及溃疡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对大脑半球的预测敏感性最高,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应全面监测之;特别注意观测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它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中老年人群体检中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二维及彩超观察638例中老年人体检患者颈动脉,对其中432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超声特点及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其中动脉硬化432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45例,双侧粥样斑块形成108例,左侧粥样斑块形成61例,右侧粥样斑块形成76例,据声像图表现分为四种类型斑块: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颈动脉狭窄患者19例。双侧病变占68.29%,单侧病变占31.71%。结论该项检查方便、无创、定位准确,检出率可达100%,颈动脉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它的病变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因而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无症状的早期病变,可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对9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HDI 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的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对比。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0.2%,颈动脉狭窄程度为50%~80%的发生率为8.8%(8/9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10.0%,未发现颈动脉狭窄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管腔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的相关性。及时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依据,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爱明  王雅杰 《河北医药》2008,30(5):650-65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2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程度。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95.9%)、硬化和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型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作为病情进展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梁萍  胡长林  冉海涛  张茂惠 《重庆医药》2009,38(16):2027-2028,20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选择入院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包括脑梗死9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45例)为患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0.7%与对照组48.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2.1%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7%和2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缺铁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超声诊断仪测量IM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特征和其导致的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现象明显,多出现动脉硬化斑块,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非常严重,软斑多于硬斑。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的。高血压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进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通过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 ,及时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同时 ,了解椎动脉供血情况 ,为临床诊断眩晕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观察组 86例 ,对照组 6 3例 ,使用Acuson 12 8xP/ 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10MHz ,检测两组被检者的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形态 ,有无斑块、彩色血流以及频谱及各项血流参数。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示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明显高于对照组 ,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椎动脉异常者 19例 ,表现为椎动脉狭窄 ,频谱波峰圆钝 ,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结论 :超声可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 ,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认为椎动脉狭窄 ,流速降低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9%、50%和22%。脑血栓形成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53%和10%,脑血栓形成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4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MRA检查,两者对颈内动脉闭塞的吻合率为100%,轻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0%。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应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因MRA检查费用高而无法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患病组98例确诊为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95例门诊查体者进行检查。结果:患病组有76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占78%(76/98)共128处,右侧斑块56处,占44%(56/128),左侧斑块72处,占56%(72/128),有65%(49/76)存在2处以上斑块。对照组发现有动脉硬化斑块36例,占38%(36/95)共45处,P<0.005。结果:硬斑为多见,软斑次之,混合斑少见。两者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超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分别对缺血性脑梗死141例,短暂性脑缺血71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08例病患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而短暂性脑缺血组内中膜厚度又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血管异常、软斑和溃疡斑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而扁平斑和硬斑则远远低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总体斑块发生率缺血性脑血管组明显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组高。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比非脑血管病患者高,斑块颈与动脉狭窄有很大关系,不稳定性斑块的脱落是脑梗死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超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68例,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68例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有斑块形成43例,发生率63.2%,以低回声斑块为主。而对照组仅9例有斑块形成,发生率13.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斑块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但左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狭窄率16.11%,以轻度狭窄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56例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与150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斑块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出斑块有硬斑、软斑、混合斑,其中软斑、混合斑比例高于硬斑;对照组仅检出硬斑与软斑,硬斑比例高于软斑。观察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以强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值左、右均值为:(0.99±0.17)mm,对照组左、有均值为(0.63±0.07)mm,两组内中膜增厚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狭窄60例,占38.46%,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狭窄28例,占比为18.67%。且严重狭窄率及闭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创快捷的特点,能准确检查出斑块及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彩超分别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3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斑块检出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58例患者(观察组)和非冠心病者5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等测量,观察有无局部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致血管管腔狭窄的程度,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改变等异常者55例,发生率94.8%,而对照组颈动脉发生上述异常者31例,发生率5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硬化、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高频彩超检查 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其内径、内 中膜厚度 (IMT) ,血流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以 2 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 2 6例 ,检出率占 87%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5例 ,占 18%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因素。高频彩超是诊断、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预防、治疗、评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形成中的机制与临床关系。方法 356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分析斑块分布情况,根据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89例(81.18%),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斑块组中男性所占比例高,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发生斑块率明显高与非斑块组。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高血脂、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彩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有提示潜在脑梗死患者及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