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Y染色体追踪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存活、转归,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p1)的动态表达。方法 将SD雄性乳鼠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移植到96只SD雌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实验组48只;对照组48只),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标本的Y染色体;以及VEGF、TGF—β1和VEGFmRNA、TGF—β1RNA的动态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移植84d后仍存活。实验组大鼠:VEGF、VEGF—mRNA在7d见阳性细胞,14d有分泌高峰。TGF-β1mRNA在3d见阳性细胞,7~10d有分泌高峰。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 移植的成骨细胞参与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至少存活84d。VEGF、TGF—β1的动态表达对促进骨折愈合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促进鼠胚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取19d胎龄的小鼠胚胎颅骨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加入rhBMP-2诱导成骨的同时,分别加入放线菌素D、放线菌酮和羟(基)脲三种药物,RT—PCR法检测VEGF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应用放线菌素D阻断基因转录后,可降低成骨细胞VEGFmRNA的表达,并可完全抑制BMP-2对VEGF表达的促进作用。用放线菌酮阻断成骨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后,可增加成骨细胞VEGFmRNA的表达,但不能完全抑制BMP-2对VEGF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应用羟(基)脲阻断DNA合成后,可抑制BMP-2对VEGF分泌的促进作用。结论rhBMP-2主要通过促进VEGFmRNA的转录来促进鼠胚成骨细胞VEGF基因表达,并与BMP-2的促有丝分裂活性密切相关,新蛋白的合成并不是促进VEGFmRNA表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卵巢切除后3个月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SD大鼠72只,于股骨中段制造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6只,给药组手术次日给予10mg/kg.d氟伐他汀灌胃,疗程为6w,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给药组和对照组骨折后3、7、14、21、28和42d骨痂中VEGF、VEGF mRNA的表达,并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作图像分析。结果给药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及VEGF mRNA基因表达的细胞定位无差别,且表达模式基本相似。术后14d,阳性细胞的阳性程度给药组比对照组显著性强(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的合成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骨松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模型,采用骨松安进行治疗,分别于7、14、21 d取出骨折端骨痂,通过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化、RT-qPCR检测Runx 2、Osterix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骨松安治疗可在早期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端软骨细胞增生、成骨细胞成熟分化及编织骨形成。免疫组化、RT-qPCR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大鼠Runx 2与Osterix的表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骨松安持续治疗下,Runx 2与Osterix的表达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骨松安可激活Runx 2/Osterix途径,加速前成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PDGF-A与PDGF-αR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A,PDGF-A)与PDGF-αR的表达,进一步探讨两者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ABC法),检测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5、7、14、28、42d)骨痂组织中的PDGF-A与PDGF-αR的表达与变化。结果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骨痂组织内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等可呈现不同程度的PDGF-A与PDGF-αR的表达。结论PDGF-A参与调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能力的降低可能与PDGF-A分泌水平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和IGF-I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I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I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I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I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骨注射液对大鼠成骨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生骨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 分别予不同浓度和时间的生骨注射液干预实验, 然后用RT 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VEGFmRNA表达, 并行定量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的生骨注射液连续干预至第 5d, 以 1mg/ml浓度条件下, VEGFmRNA表达最强, 干预 1 ~5d, VEGFmRNA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 适当浓度的生骨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VEGFmRNA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作用强度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细胞学愈合机制。方法8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290~340g,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OPFM)与一般性骨折模型组(CFM),每组40只。麻醉后,OPFM组经双侧腰背侧切口进入腹腔,行双侧卵巢切除;CFM组行腰背部伪手术。术后3个月,两组均经股外侧切口切断股骨中段后行克氏针髓腔逆行内固定,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一般性骨折实验模型。实验模型建立后分别于第5d、1、2、4、6、8、12、16周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于骨痂外取2mm×2mm组织(含连接骨痂与外骨痂),分别进行透射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OPFM组与CFM组相比软骨细胞数目较多,但功能较低,分泌的胶原纤维数量低且排列紊乱;成骨细胞数目与功能状态均降低,胞周分泌的胶原纤丝稀疏、紊乱;破骨细胞功能状态活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FM组与OPFM组相比,胶原纤维致密,排列方向较为规则。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时,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降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增强,骨折愈合质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去势组、葛根素组,20只/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观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检测血清BMP-2和VEGF浓度,观察骨痂形态结构变化,检测骨痂BMP-2和VEGF表达。结果去势组较假手术组骨折愈合评分、血清BMP-2和VEGF浓度、骨痂BMP-2和VEGF表达、微血管数均显著降低(P<0.05),葛根素组较去势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增高(P<0.05)。去势组骨痂组织可见少量骨小梁,生长稀疏,排列紊乱,大量纤维软骨细胞等纤维组织,成骨细胞及新生小血管少见;葛根素组骨痂可见较多骨小梁,生长较旺盛,排列有序,可见较多成熟的骨细胞,新生微小血管较多。结论葛根素通过介导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BMP-2和VEGF表达,促进骨痂血管形成,改善骨组织形态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各种转录本亚型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特殊设计的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在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和胎鼠颅盖骨细胞(FRC)在第0、5、9、14天不同分化阶段中的选择性剪接表达。结果 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表达所有的VEGFmRNA亚型,其中以VEGF121和VEGFl65表达最强。鼠FRC细胞表达3种VEGF mRNA亚型(即VEGF120,VEGFl44和VEGF 164),其中以VEGF120和VEGF164表达最强。伴随着FR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这些亚型的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在结节矿化后达到最高水平。结论小分子的’EGF121/120和VEGF165/164在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表达增强,可能起重要的血管源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能震波促进骨折愈合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高能震波(HESW)对兔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手术造成家兔双侧胫骨标准骨折模型,对1侧胫骨骨折部施以HESW;另1侧为对照。术后每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取骨折骨痂切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结果 X线摄片及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侧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骨痂区毛细血管计数、BMP表达强度在第2~4周时实验侧均明显大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痂血管形成及VEGF、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仙灵骨葆组(XLGB组)、阿仑膦酸钠组(ALLSN组)、联合药物组(LHYW组),10只/组,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模型,放射性X线观察评估骨折愈合,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Mirco-CT检测骨结构形态学参数,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骨痂VEGF和BMP-2蛋白表达。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骨折愈合评分、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参数、骨痂VEGF和BMP-2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XLGB组、ALLSN组和LHYY组骨折愈合评分、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参数、骨痂VEGF和BMP-2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尤以LHYY组最高。SHAM组骨小梁结构正常,几乎均为骨性骨痂。MODEL组骨小梁明显稀疏、断裂,未见明显骨性骨痂。XLGB组和ALLSN组骨小梁增多,排列稍紊乱,大部分为骨性骨痂。LHYW组骨小梁明显增多,排列密集整齐,大量骨性骨痂。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可能通过介导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生长因子VEGF和BMP-2表达,促进骨痂血管形成,加速骨痂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结构形态,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血管形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势组、甲状旁腺素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用药组,每组15只,首先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周行右侧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以构建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观察并评估骨折愈合,检测骨痂生物力学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骨形成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浓度,观察骨痂形态结构,检测骨痂VEGF表达。结果去势组较假手术组骨折愈合评分、骨痂生物力学强度、骨痂BMD、血清BMP-2和VEGF浓度、骨痂VEGF蛋白表达、骨痂微血管数均显著降低(P0.05),甲状旁腺素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用药组较去势组上述指标均升高,其中以联合用药组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阿仑膦酸钠通过介导VEGF,上调BMP-2表达,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痂血管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生物力学强度及骨组织形态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郝永强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83-686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愈合的不同阶段,骨痂组织内表达VEGF的细胞来源不同,同时表达程度也存在差异。结论 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骨痂组织内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出现程度不同的VEGF表达,表明VEGF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联合降钙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相关生长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组、甲状旁腺素组、降钙素组、联合用药组,15只/组,首先构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观察并评估骨折愈合,测定骨痂BMD和BMC,检测血清BMP-2、VEGF、TGF-β、IGF-1水平和骨痂蛋白表达,观察骨痂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去势组较假手术组骨折愈合评分、骨痂BMD和BMC、血清BMP-2、VEGF、TGF-β、IGF-1水平和骨痂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联合用药组较去势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0.05)。去势组骨痂骨小梁明显减少,生长稀疏,排列紊乱,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及纤维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微血管少见;联合用药组骨痂大量骨小梁,生长旺盛,互相交错网状,排列致密有序,可见较多成熟的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结论甲状旁腺素联合降钙素通过介导提高相关骨生长因子表达,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和矿物含量,改善骨组织形态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药物谷康泰灵对骨质疏松 (OP)模型大鼠骨形成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为其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 4 4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 (13只 )和骨质疏松模型组 (31只 )。以维甲酸 80mg·kg- 1 ·d- 1 灌胃 15d,诱导OP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 ,各组处死 5只 ,正常组 (8只 )继续观察 ,模型组又随机分为无措施对照组 (8只 )、谷康泰灵治疗组 (10只 ,0 0 8mg·kg- 1 ·d- 1 谷康泰灵腹腔注射 )和雌二醇治疗组 (8只 ,每只 0 0 5mg,每周 3次苯甲酸雌二醇腹腔注射 )。治疗期 30d。观察股骨松质骨区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和血清中AKP、TRAP活性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维甲酸诱导的OP模型大鼠股骨松质骨区成骨细胞功能活跃 ,数量变化不大 ;破骨细胞数量、活跃程度显著增加 ;血清中AKP和TRAP明显增高。谷康泰灵治疗后 ,OP大鼠活跃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血清AKP活性明显增高 ,TRAP活性下降。结论 谷康泰灵对OP大鼠骨形成和骨吸收功能有显著影响 ,可刺激成骨细胞的产生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 ,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他汀与二膦酸盐对去卵巢大鼠股骨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观察服用他汀药(simvastatin,舒降之)与二膦酸盐药物(etidronate,邦德林)对股骨下端骨量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药物的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机制。方法 切除卵巢大鼠在术后1个月开始分别给予辛伐他汀与二膦酸盐及对照激素替代治疗,同时设假手术对照与去势对照组,各组均在服药100d后处死动物,进行全股骨骨密度及股骨下端不脱钙制片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 服药组均较去势对照组的骨密度值有所增加,骨计量学测量同样可见到骨体积明显改善,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骨形成类指标,如:成骨活性增加,类骨质生成,骨转换加快,骨重建时间缩短等,这均与二膦酸盐药物作用机制与表现不同,二膦酸盐作用使骨吸收表面减少,骨重建周期延长,而类骨质表面与平均类骨质宽度等计量指标下降,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阻止去卵巢大鼠股骨下端骨组织的快速骨丢失,其作用是通过促进骨组织形成与骨转换加快而实现,这与二膦酸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骨痂量的改变。方法 将10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T10-11脊髓横断+右胫骨骨折组和单纯右胫骨骨折组各50只。术后3、7、14、21、28d分批处死,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摄右胫骨X线片行骨痂评分,骨痂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脊髓缶伤组3、7d,ALP均显著升高(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