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皮肌炎(DM) 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含量及其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ELISA法测定10例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BLyS mRNA在PBMCs中的表达情况,并取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皮肌炎患者外周血BLyS 为(10.25±1.19) 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9±0.65) μg/L;t=5.186,P<0.01];BLyS mRNA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0.39±0.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7±0.01)%; t=5.611,P<0.01].结论: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同时伴有PBMCs BLyS mRNA的高表达,提示BLyS分子水平的改变与皮肌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通过用抗CD3,CD28+CD80 McAb激活健康人的PBLs,并以PHA,IL-2,PBLs为对照组;对各组不同时间段的淋巴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提示:CD3及CD28+CD80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外,也能使淋巴细胞活化,细胞表现为胞体增大,细胞器增多,具有粗大的绒毛和突出伪足,并可见单核细胞吞噬活跃。 相似文献
4.
张伟 朱大乔 徐昕昀 张军初 王伟军 王强 ZHANG Wei ZHU Da-qiao XU Xin-yun ZHANG Jun-chu WANG Wei-jun WANG Qian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6):0611-0616
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人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分析此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VES分别以5、10和20 mg/L浓度作用于人大肠癌细胞株LS174T,12、24以及48 h后应用MTT法检测VES对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VES处理48 h后大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并计算凋亡率;以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VES处理后肿瘤细胞Fas蛋白水平和细胞表面Fas表达的变化.结果:VES能够显著抑制人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表现为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以5、10和20 mg/L VES作用48 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由0.9%分别升高至15.9%、46.7%和64.5%.Fas中和性抗体能够明显阻断VES介导的凋亡.VES处理后,细胞Fas蛋白水平升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Fas平均荧光强度由5.43升高至9.88、13.21和18.0.结论:VES能够诱导人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调控凋亡诱导分子Fas的表达是主要机制之一.其作用主要与肿瘤细胞表面Fas分子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甲醛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5、25、125、500μmol/L)的甲醛溶液处理培养中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其微核率及SCE频率的变化.结果:低浓度(5、25 μmol/L)甲醛处理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SCE频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增加(P>0.05);而甲醛浓度(125、500 μmol/L)较高时,细胞微核率和SCE频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或P <0.01).结论:较高浓度甲醛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砷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毒的保护作用,为治疗地方性砷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微量全血培养法,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24h后,以30μmol/mL砷终浓度染毒,同时辅酶Q10进行预防性干预,分别以150μg/mL、300μg/mL、600μg/mL终浓度作用,继续培养48h,离心,低渗,滴片,镜下观察。结果:低、中、高3种剂量的辅酶Q10干预组的畸变发生率分别为18%、12.4%、11.4%:微核率分别为13.5%、8.6%、7.5%,经统计学检验,低剂量辅酶Q10干预组与亚砷酸钠单独作用组二者畸变发生率和微核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高剂量干预组畸变发生率和微核率显著低于单独染砷组20%、15%(P〈0.05)。结论:辅酶Q10对砷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毒有一定保护作用,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T辅助淋巴细胞(Th)与T抑制淋巴细胞(Ts)是免疫反应的调节细胞,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肿瘤等患者,Th、Ts比例常有显著的改变。目前认为T细胞功能状况取决于T细胞亚群的分布,Th/Ts比值可作为T淋巴细胞功能的参数。因此对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和分析对上述疾病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应用OKT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NP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旨在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及其在诊断上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 料 与 方 法 一、检测对象:15例NPC患者均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鼻咽癌病区,经活检病理确诊,治疗前的住院病人,男11例,女4例,年龄26~64岁(平均44岁)。正常对照组20人,均为本单位健康职工,男8人、女12人,年龄20~58岁(平均40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疮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ad基因在大肠癌组织细胞中特异地表达, 以达到靶向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构建以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TRS)驱动tk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tkNa,然后以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染法将重组组织特异性载体及非组织特异性载体分别转导入高分泌CEA的大肠癌LoVo细胞中,以G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给予前药更昔洛韦(GCV)进行敏感试验。结果:转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 LRP)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PB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人NSCL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 PBL中LRP的表达及10例正常人PBL中LRP的表达.结果 NSCL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PBL的LR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2%、46.4%和66.8%,其中癌组织的LR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PBL的LRP表达呈正相关.在各病理类型的NSCLC中,腺癌表达阳性率最高(90.9%),鳞癌次之(55.6%),差异显著(P<0.01).10例正常人PBL的LRP表达阳性率(20%)显著低于NSCLC患者(P<0.05). 结论 检测NSCLC患者PBL的LRP表达可间接反映癌组织的LRP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Fas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Fas受体与配体参与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的 Fas分子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结果 乳腺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 Fas分子表达率为 0 .1 56,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分子表达率 0 .0 6,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Fas分子表达率为 0 .1 1 4 ,前者明显高于后二者 (P<0 .0 5)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Fas分子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0 .0 5) .结论 Fas分子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不同分布说明 :Fas不仅在肿瘤浸润区域 ,而且在全身参与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斗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索大蒜素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0.1 mL生理盐水/(10 g·bw)]、大蒜素低剂量组[100 mg/(kg·bw)]、大蒜素中剂量组[200 mg/(kg·bw)]和大蒜素高剂量组[400 mg/(kg·bw)],每组10只,每天灌胃1次,灌胃容量0.1 mL/10 g,连续灌胃14 d后,随机选取8只,采用摘眼球的方式进行取血,制取为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大蒜素对于小鼠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值及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细胞亚群和周期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CD4~+T细胞、CD4~+/CD8~+值相对提高,CD8~+T细胞值降低(P0.05);G_2/M期及S期的细胞的比例增加,G_0/G_1期的细胞的比例降低(P0.05)。结论大蒜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尤其中、高浓度的大蒜素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处于较高的增殖状态,促进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激化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活化、分泌状态的变化以及雷公藤内酯醇(TP)对其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PBL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2 5抗原表达率,以EIL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4 (IL - 4 )分泌水平。结果 与健康儿童比较,HSP患儿PBLs培养0、4 8hCD C D 2 5细胞百分率及IL - 4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 5 ) ;应用TP后,培养4 8hHSP患儿PBLsCD3( )CD2 5 ( )细胞百分率及IL - 4分泌水平均明显降低(P <0 .0 5 )。结论 HSP患儿PBLs活化及分泌水平异常增高,可能参与HSP的发病机制;TP抑制PBLs活化及分泌,可能是雷公藤对HSP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4种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8、CD28、CD49b、CD49d 等4种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8、CD28、CD49b、CD49d 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0例胃癌患者及同期非肿瘤患者(对照组)PBL上述4种表型进行检测.结果:(1)肿瘤组淋巴细胞CD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CD28、CD8+/CD28+、CD49d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1).(2)进展期胃癌组CD8+/CD28+、CD49b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CD28、CD8+/CD28+、CD49d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侵及浆膜层组CD8的表达高于侵及黏膜、黏膜下层组,而CD28的表达则低于侵及黏膜、黏膜下层组(P<0.05).(3)根治及姑息切除肿瘤后,CD8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28、CD8+/CD28+表达显著升高(P<0.01);CD49b、CD49d的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胃癌患者淋巴细胞CD8、CD28、CD49b、CD49d的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负荷对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分泌Ⅰ类因子T细胞)、T2(分泌Ⅱ类因子T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采集20例大肠癌患者(17例行根治术、3例行姑息切除术)初诊时及去除瘤负荷后第7天外周血,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应用胞内因子检测法检测T1、T2;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CD4^+T、CD8^+T、B、NK)。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1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6,0.017);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去除肿瘤负荷后7dT1升高(P〉0.05),T2明显升高(P=O.020)。肿瘤直径≥5cm及低分化癌患者的T1分别低于肿瘤直径〈5cm及高、中分化癌患者(P=0.064,0.07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33);Ⅲ+Ⅳ期患者的T1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0.033)。结论肿瘤负荷可以显著抑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12的分化,这是导致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之一;去除肿瘤负荷后短时间内T1、12即开始升高,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T1可能是一种新的大肠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定32例膀胱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银染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s)值的变化,并与11例非肿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低于非肿瘤人群,其变化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手段等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无关。结论: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可以判断疾病良恶性,评价膀胱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胃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与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有效方法。方法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贴壁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将其与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共同培养,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不同培养时相细胞表面分子CD86、CD80、HLA-DR的表达水平,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实验组诱导出大量具有典型形态的DCs,培养至第7天,胃癌患者外周血DCs细胞表型表达较第3天增高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培养第12天,DCs细胞表型表达与第3天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与培养第7天比较相差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能有效的从胃癌患者外周培养出大量具有活性的D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