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及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方法和实施效果。方法回顾和分析既往护理文书记录缺陷,以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指南,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文书质量检查评价标准细则(包括25条单项否决项目和40条评分细则);用定性定量评价法综合判断护理文书质量。结果 2005~2009年护理病历评分从88.20±7.18提高至97.80±2.15,重点病历护理文书合格率从95.83%提高至100%;优良率从55.56%提高至94.22%;单项否决病历从1.66%降至0。结论护理文书质量检查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和应用,可有效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胶原复合梯度TCP修复关节软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新型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胶原复合梯度TCP(collagen complexTCP,Col/TCP)对兔关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并对再生软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取30只成年大白兔,体重2.0~2.5kg,雌雄不限,于双侧股骨外侧髁制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于右侧植入Col/TCP修复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6、8、12和24周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股骨外侧髁关节面行大体、组织学、透射电镜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采用Wakitanifa法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评价修复组织质量。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由白色组织完全充填,表面较光滑,有光泽;12周,修复关节软骨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再生软骨未见明显退变。对照组观察期内均未见软骨组织形成,缺损由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表面粗糙,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实验组术后4、6、8、12和24周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60±0.98)、(5.69±0.58)、(4.46±0.85)、(4.35±0.12)、(4.41±0.58)分,对照组分别为(10.25±1.05)、(9.04±0.96)、(8.96±0.88)、(8.88±0.68)、(8.66±0.54)分;Ⅱ型胶原含量实验组分别为0.28%±0.01%、0.59%±0.03%、0.68%±0.02%、0.89%±0.02%和0.90%±0.01%,对照组为0.08%±0.02%、0、09%±0.04%、0.11%±0.03%、0.25%±0.03%和0.29%±0.0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典型软骨细胞,而对照组为粗大胶原纤维,细胞少见。结论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Col/TCP在动物体内可诱导关节软骨缺损后的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专科护理教案的编写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PBL)专科护理教案的编写及其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临床教师编写PBL专科护理教案,选取42名护理本科生(下称护生)分为五组分别在内、外科5个病区实习,采用PBL专科护理教案带教。6周后自制问卷了解护生对教案的评价。结果护生对教案整体评分为1.70±0.45~1.88±0.27,教学效果评分为8.77±1.20~9.32±1.02,对PBL教学方式肯定率45.00%~95.00%。结论护生对PBL专科护理教案整体水平及采用该教案进行临床教学评价较高,教学方式和内容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ibri nglue,FG)对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雌性SD大鼠10只,体重250~300g,制备急性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脊髓断端注入FG(100 μL/只),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术后4周,采用BBB运动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术后4周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中丝(neurofilament,NF)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远、近端进行神经纤维计数及GFAP面积比分析。结果BBB运动评分:对照组(2.40±0、51)分,实验组(3.00±0.45)分,两组间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示,对照组近、远端可见少量NF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结构;实验组近、远端可见大量NF阳性细胞及GFAP阳性结构生长,并向损伤中心区汇聚,但未到达中心区。图像分析显示,神经纤维数量:实验组近端(113.10±20.75)根、远端(73.60±33.61)根,对照组近端(45.50±17.18)根、远端(23.50±8.20)根;GFAP面积比:实验组近端33.75%±11.06%、远端27.75%±7.15%,对照组近端23.78%±5.76%、远端19.78%±5.17%;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及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山东省县乡两级医院护士主要工作压力源,为改善护士压力状况,提高县乡两级医院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480名山东省县乡两级医院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山东省县乡两级医院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总分为2.35±0.43,5个维度中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评分最高(2.77±0.68);35个条目中评分最高的是工作量太大(2.95±0.85);不同婚姻状况、地区、科室、班次护士压力源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县级医院护士压力源评分显著高于乡级医院护士(均P〈0.01)。结论山东省县乡两级医院护士工作压力适中,县级护士工作压力高于乡镇护士;工作量大是最主要应激源。政府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医院护士压力状况的干预,减轻其压力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Ⅳ度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汽化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年龄73—89岁,平均77.8岁;前列腺重量77-112.4g(97.6±24.1)g。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22例平均手术时间(133±37)min(107—165min),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平均(82±29)g(62—93g),无一例需输血,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的发生,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0—7ml/s恢复到术后的(19.5±2.5)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27.5±2.4)下降至术后(6.7±2.2):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的(5.1±0.4)下降至(1.8±0.4)。结论 等离子体双极电切除术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少,可以避免TURP综合征的发生,疗效确切,在Ⅳ度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手段中,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临床护理专家(CNS)评价标准,为护理管理者选拔、培养、聘任CNS提供依据,为护士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N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性能力评价(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态度/价值观)和定量能力评价(工作业绩、其他)。定性能力评价中为减少偏倚,对113名CNS培养对象(自评组)相关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与其工作≥3年的医生(医评组)及护士(护评组)各113名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定量能力评价主要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其子条目的评分细则,再进行评价。结果定性能力自评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态度/价值观总分为15.65±1.74、16.33±2.03、18.48±1.69,显著低于他评组(均P〈0.01);学历、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对评分无显著影响(均P〉0.05)。定量能力中工作业绩、其他总分为14.07±1.66、9.55±1.55;除学历外,不同技术职称、行政职务CNS培养对象定量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加权后定性能力评分(64.39±4.35)分,定量能力(16.54±1.66)分,总分(80.93±5.25)分。结论CNS能力评价宜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能力评分≥74.47分者可作为CNS培养对象,护理管理者不必特别强调学历、技术职称、行政职务,需重视CNS培养对象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校高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高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为护理教育者引导护理本科生树立正确专业价值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对94名大三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评分为3.33±0.40,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信任(3.64±0.51)、责任自由安全(3.39±0.46)、照顾提供(3.39±0.45)、行动主义(3.09±0.54);自我在校成绩评价不同的护理本科生责任自由安全评分存在差异(P〈0.05);对护理专业不同喜爱程度的护理本科生行动主义评分存在差异(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具有正性的护理职业价值观,但尚需培养和强化其护士角色,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其热爱护理专业。  相似文献   

9.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7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38~65岁,平均54.3岁;L1/2 7例,L2/3 13例;L3/4 17例。22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及cage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5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手术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患者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前路手术患者中1例硬脊膜破裂,2例术后出现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术后出现难控制性呃逆。随访24~66个月,平均43.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1.85±2.41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34±3.23分,优良率为83.78%;其中前路手术者JOA评分由11.92±2.53改善到24.49±3.19分,优良率为80.00%;后路手术者由11.71±2.34改善到25.83±3.41分,优良率86.36%。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后路手术者骨性融合率为95.45%,前路手术者骨性融合率为93.33%。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前或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踇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蹲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踇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诊疗要点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8月,收治DDD患者共15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46岁。病程2~10年。病变间隙均为单节段,其中L3,4 1例,L4、58例,L5、S1 6例。术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8.94±1.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1.4±8.3)分。患者均经至少3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200~500mL,平均360mL。1例患者术后椎间孔开放侧胫前肌力下降至3级,3个月后恢复至5-级,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15例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术后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84±1.6)分和(19.1±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改善率为61.8%±7.3%,ODI评分改善率为64.3%±5.5%。疗效评价:优6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3.3%。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TLIF是治疗DDD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概念图在护理病例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概念图在病例分析教学中的效果,提高护生评判性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法选取30名大学三年级护理本科生,选择脑血栓、糖尿病、肠梗阻、妊娠期高血压及多发伤5种病例,指导学生绘制病例概念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修改,教师点评。该内容教学结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学生5种病例概念图得分为(9.17±1.72)~(17.33±1.03)分,学生对概念图的教学效果评分为(3.93±0.87)~(4.63±0.61)分。结论学生概念图学习评分及该方法受欢迎程度呈中等偏上水平,概念图可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ecombinant fibrinolytic enzyme factor II,rF II)修饰聚氨酯(polyurethane,PU)人工血管的植入效果。方法采用浸渍.沥滤法制备口径4mmPU微孔人工血管,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管壁微孔大小和形态,用rF II修饰人工血管内腔。取20只体重(20±1)kg的雄性杂种犬制作颈动脉2c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rF II修饰PU组(n=8)、无rF II修饰PU组(n=6)和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lyene,ePTFE)组(n=6),植入相应人工血管以修复缺损。记录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计算术后30d和60d的血管通畅率;测量术后60d人工血管内径,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制得的PU微孔人工血管内径(3.74±0.06)mm,壁厚0.4~0.6mm,密度0.25g/cm^3,孔隙率79.8%,径向动态顺应性为8.57%/100mmHg。人工血管管壁内,微孔分布均匀,呈开孔结构。外层孔径为(140±41)Ima,内层孔径为(100±3)μm,外层/内层的厚度比约2:1,内腔表面孔径为(40±16)μm。术后颈部切口愈合良好,动物均存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d及60d血管通畅率:rF II修饰PU组分别为100%及66.7%,无rF II PU组为66.7%及33.3%,ePTFE组为66.7%及0,堵塞的人工血管在吻合处发现血栓。rFII修饰PU组、无rF II修饰PU组及ePTFE组植入前血管内径分别为(3.74±0.06)、(3.74±0.06)、(4.00±0.03)mm;术后60d内径分别为(4.51±0.05)、(4.31±0.24)、(4.43±0.12)mm;3组间植入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F II修饰PU组组织学观察,植入15d有血浆蛋白在内腔表面沉积;30d后有少量细胞黏附;60d后新内膜形成。新内膜厚度随植入时间增加而变厚;植入后60 d rF II修饰PU组人工血管近端、中点及远端的新内膜厚度分别为(560±22)、(78±5)、(323±31)μm(P〈0.05)。扫描电镜观察,rF II修饰PU组新内膜表面由扁长形细胞组成,其长轴顺着血流方向排列,与正常颈动脉内腔表面形貌相似。结论rF II修饰PU血管内腔可提高纤溶活性,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植入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急诊病房分级护理服务项目成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病房分级护理成本,对比现行分级护理成本与实际分级护理收费的相符度,为合理制定护理收费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2名护士长及资深护理专家进行调查,确定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内容,用项目成本核算公式对急诊病房分级护理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结果急诊病房分级护理实际成本一级护理为(93,64±27.21)元/d、二级护理为(35.21±15.65)元/d、三级护理为(19.12±10.74)元/d,分别为现行分级护理收费标准的7.80倍、4.40倍、6.37倍(均P〈0.01)。各护理级别成本中人力成本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1.95%。结论现行的急诊病房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不能完全反映分级护理过程中实际成本消耗。需完善护理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合理制定护理收费标准,以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治疗后咬肌厚度减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方法处理后的咬肌厚度的变化,评价不同方法在减小咬肌厚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单纯下颌角截骨术患者5例,下颌角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患者4例,下颌角截骨术+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患者4例,应用B超对患者手术前后12、24周咬肌厚度进行测量,比较其术后咬肌厚度减小程度。结果单纯下颌角截骨术、下颁角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及下颌角截骨术+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组于术后12周咬肌厚度平均减少(4.876±5.270)%,(32.939±2.900)%,(14.006±4.866)%;术后24周分别减少(2.637±4.806)%,(30.286±3.644)%,(36.878±4.702)%。结论从远期效果观察。下颌角截骨联合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与下颌角截骨联合咬肌部分切除或单纯下颌角截骨手术比较,能更有效地减少咬肌厚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胸腺素β4(thymosin β4,Tβ4)调节层粘连蛋白5(laminin5,LN-5)表达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采用直径8mm自制打孔器于脊柱两侧脊肋角处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根据伤口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再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实验组于模型制备后即刻、每天7:00、19:00分别予每个伤口表面滴加50μL Tβ4,低、中、高剂量组Tβ4浓度分别为2、6、18μg/50μL,对照组同法滴加等量PBS液(pH7.2),共滴加7d。造模后观察大鼠大体情况,术后2、4、7d观察大鼠伤口愈合情况及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除高剂量组1只大鼠于术后7d死亡,余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d,中剂量组伤口明显缩小,多数伤口与创缘皮肤衔接良好。术后2d,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7.67%±5.46%、29.01%±7.43%、26.54%±11.49%、10.39%±3.96%;术后4d分别为28.16%±13.76%、37.99%±13.05%、42.00%±9.56%、39.58%±12.74%;术后7d分别为59.08%±19.02%、64.15%±17.92%、77.39%±8.45%、69.78±8.45%。术后2d,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各组均可见较多LN-5阳性表达,对照组与低剂量组阳性表达强(P〈0.05),中剂量组阳性表达最少;术后4d,中剂量组阳性表达最强(P〈0.05);术后7d,中剂量组仍有较强阳性表达(P〈0,01)。结论重组Tβ4期抑制LN-5表达,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中晚期上调LN-5表达,改善基质环境,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和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母]外翻患者34例62足,男13例22足,女21例40足;年龄32-67岁,平均43岁。术前、术后2周、随访时分别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和测量角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和测量角度个体化选择Austin手术改良式即chevron-gerbert或chevron-youngswick截骨术。[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6年;患者[][母]外翻角(HVA)术前为33.50°±1.02°,术后为13.6°±0.826°;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为16.0°±0.837°,术后为8.6°±1.078°;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母]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术前为(44.8±5.7)分,术后为(87.6±4.2)分。优46足,良10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0.3%。[结论]改良Austin手术是治疗[][母]外翻畸形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更适合矫正PASA增大的重度[][母]外翻。对年龄较轻的轻、中度[][母]外翻患者手术应尽量不必干扰[][母]内收肌和籽骨也可达到矫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53.0)^o和(8.6±3.1)^o,B组分别为(-40.0±30.0)^o和(7.3±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5.3)mm和(10.3±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2.2)min,B组为(4.1±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6)周,B组为(8.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3.1)^o和(18.0±8.2)^o,B组分别为(11.0±4.7)。和(16.0±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质量。方法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包括体验成功、树立榜样、适时鼓励、合理归因等。实施2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实施后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由20.12±1.78上升至29.37±1.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体验成功、树立榜样、适时鼓励、合理归因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的变化。方法取2005年5月-2005年8月收治患者自愿捐献的标本。瘢痕疙瘩组10例,年龄16~35岁,平均病程2.2年;增生性瘢痕组10例,年龄17~32岁,平均病程8个月;正常皮肤组8例,年龄16~34岁。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3组标本中CuZn.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uZn-SOD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评分。结果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MDA含量分别为(0.8213±0.0864)、(1.1390±0.1067)、(1.1900±0.0748)nmol/mg prot;CuZn-SOD活力分别为(20.60±5.56)、(31.65±2.21)、(34.36±5.01)U/mg prot。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MDA含量与CuZn-SOD活力同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均有CuZn.SOD蛋白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20±0.45)、(4.14±0.90)、(4.43±0.79)分;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评分分别为(1.60±0.89)、(4.00±0.82)、(4.43±0.53)分。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CuZn-SOD蛋白表达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CuZn-SOD活力升高、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