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进一步证实人胎盘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的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77.6%(45/58)GST-π表达阳性,其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3.3%(10/12)、89.3%(25/28)、66.7%(6/9)、25.0%(1/4)和60.0%(3/5);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病变组织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76.0%(19/25)和89.3%(25/28).正常胃粘膜组织中仅10.3%(4/39)呈微弱阳性.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高(P<0.01);分化较好的腺癌高于分化差的腺癌.表明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月兴  邓丽娟  胡静  王蕤兰 《武警医学》2022,33(11):957-959
 目的 评价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胃镜联合胃泌素-17(G-17)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01至2020-01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接受胃镜检查患者260例,采用FICE放大内镜联合检测空腹血清G-17,分析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普通放大内镜相比,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腺管开口的显示图像清晰度增加(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98.48%,准确性为96.92%,高于FICE放大内镜(敏感性64.52 %,特异性98.99 %,准确性90.77 %)。结论 FICE放大内镜与G-17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筛查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与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方法 对150例不同胃病患者,用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进行观察和分型,并在所观察的部位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可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树枝或条纹状)、D型(斑片或网格状)及E型(绒毛状)五种基本类型.A、B、C、D和E五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明显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E型和D型黏膜.结论 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梅  张艳琳  刘俐 《西南军医》2008,10(5):90-90
总结36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护理经验,提出APC是有效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新方法,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饮食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对早期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将104例胃黏膜异常表现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染色组内镜下先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再喷洒0.5%美蓝染色,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有19例存在轻度到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黏膜内癌2例,2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去向不明;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例轻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0例,6例不典型增生复查时有1例因肉眼高度怀疑癌变而染色,着深蓝色后再次活检,病理报告少量腺体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可显著提高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 CT Monoplus 新虚拟单能量成像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源 CT 双能量检查的经病理证实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双源 CT 新单能谱软件(syngo.via.VA30A,Dual energy Mono+)分别获得40 keV、50 keV、60 keV、70 keV 4组单能量图像,并与常规混能120 kVp 图像对比,分析并比较各组图像间胃癌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平均噪声(SD)以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和病灶显示能力评分。结果40 keV、50 keV、60 keV、70 keV 及120 kVp 5组图像早期胃癌病灶的 CNR 分别为3.24±0.76、2.94±0.92、2.47±0.79、2.37±0.98及1.22±0.40,图像噪声值分别为(32.7±1.82)HU、(25.6±2.61)HU、(20.30±2.17)HU、(17.03±2.15)HU、(18.15±2.12)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4.654、227.05,P 均<0.01)。50 keV 组的 CNR 值均高于60 keV 组、70 keV组和120 kVp 组,与40 keV 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0 keV 组 SD 值低于40 keV 组,但高于其他3组(P 均<0.05)。5组图像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8±0.27)分、(3.65±0.49)分、(3.31±0.47)分、(3.23±0.43)分及(3.15±0.37)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分别为(4.15±0.67)分、(3.92±0.48)分、(3.27±0.45)分、(3.08±0.27)分及(3.04±0.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25.343、70.426, P 均<0.05)。50 keV 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其他4组(P 均<0.05),病灶显示能力评分亦高于60 keV 组、70 keV 组和120 kVp,与40 keV 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2)。结论50 keV Monoplus 新虚拟单能图像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 CNR,有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放大胃镜和FICE技术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峰 《武警医学》2007,18(12):939-942,F0003
放大胃镜是一种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特点的电子胃镜,可使肉眼直观所见到的黏膜组织被不同程度的放大,达到与解剖显微镜相同的观察水平,有利于观察微细结构变化,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区分组织学类型以及判断病变的深度和范围。由于胃癌前病变和黏膜癌变一般是在炎性浸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而炎症本身和Hp感染对胃黏膜的微细形态有一定的影响,想要准确地判断出癌变的部位和界限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活检,但由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多呈灶性分布,早期胃癌的病灶大多较小,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普通胃镜下引导的活检往往具有盲目性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对结肠肿瘤性病变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 pattem)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LST型病变5例。5例LST的直径为10-50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采用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显微镜诊断的符合率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胃癌和20例癌前病变中C-erbB-2,P53和P21基因的过度表达,多基因阳性在胃癌中为35%,癌前病变中为0%,多基因表达明显提示胃癌预后差。C-erbB-2,P53和P21的多基因表达的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明显优于其中某个单基因表达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治疗与随访。方法 收集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14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应用COX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和校准图评价其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通过变量筛选与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基于年龄、性别、黏液腺癌、中分化腺癌、Lauren混合型、病理N分期以及病理分期7个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复发指数(RI)预测模型,RI的1年、2年ROC曲线下面积>0.7,是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RI,低复发风险患者RFS明显长于高复发风险患者。列线图预测的术后1年、2年复发风险与理想预测值较接近。结论 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证实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病理检查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胃镜下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手术后病理确诊为EGC的72例患者资料,分析内镜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GC的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相关性。结果 EGC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分化程度、内镜下形态学分型均与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病灶大小直径≥2 cm者,15例侵及黏膜下层,占60.0%,病灶大小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22.273,P=0.000, Cramer’s V=0.556);病灶部位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17.743,P=0.000,Cramer’s V =0.496),上部侵及黏膜下层占77.78%,而中部及下部仅12例侵及黏膜下层(19.05%)。结论 EGC的病灶部位、病变大小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探索EGC浸润深度相关的内镜及病理表现规律,可为EGC的检出、治疗与预后判断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广谱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检测42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307个淋巴结。结果:其中10例(23.8%)胃癌发现有31个(10%)淋巴结存在微转移。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浸润程度越深,微转移发生率越高。弥漫型胃癌微转移发生率高于肠型胃癌(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可能对精确的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新华  李姗姗  于虹  高兰 《武警医学》2015,26(4):360-36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irc cancer,EGC)的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模式。方法 在我院接受ESD术治疗的EGC及癌前病变64例,随机分为个体化综合护理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问题清单个体化评估基础上的针对性综合护理模式。观察指标包括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治疗的依从性、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症状评分,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HADS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14.32±4.38) vs (6.45±3.84), P<0.05)];与入院时相比手术前及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改善[(94.41±5.96) vs (82.55±7.83) vs ( 78.09±6.65) ,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92.9% vs 52.3%, P<0.05)、下床活动[(1.5±0.2 ) vs (2.7±0.6), P<0.05)]及住院时间[(6.8±0.7) vs (10.4±2.4), P<0.05)]天数明显缩短,术后12 h 症状明显减轻[(4.5±0.8) vs(5.4±1.3),P<0.05)],总体护理满意率显著提高[(4.60±0.36) vs(4.03±0.44),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ESD治疗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