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吗喃是吗啡烷类非麻醉药性拮抗性镇痛药,并用吸入麻醉时可减少吸入麻醉药用量及需要的深度,临床上常用于术后镇痛、平衡麻醉、手术前用药、治疗癌性疼痛,但尚未见到对吸入挥发性麻醉药MAC影响的报道。我们对52例病人,静注0.05mg/kg丁吗喃,并用半紧闭氟烷吸入麻醉者15例、全紧闭注入法异氟醚程序麻醉者27例、甲氧氟烷程序麻醉者1例,通过动脉血中及肺泡气中麻醉药浓度测定得知该药量使MAC由1.3降至1左右。用半紧闭安氟醚-50%氧化亚氮-50%氧麻醉9例,通过动脉血中及肺泡气中安氟醚的浓度测定得知MAC分别由1.3降至0.76及0.71MAC。对病人循环影响小。而用高精度挥发器高流量给药或低流量全紧闭程序麻醉,皆易于保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半紧闭麻醉时氧流量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半紧闭麻醉时不同氧流量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静吸复合麻醉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L/min和3L/min两组,挥发器开启浓度均为2%,辅助用丙泊酚和芬太尼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用Datex AS/3监测仪监测异氟醚吸入浓度(FI)和呼气末浓度(FA)。结果 开始吸入异氟醚的2~5 min内,FI和FA均上升迅速,以后上升速度减慢,3L/min组FI和FA均高于2L/min组。两组FA/FD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氧流量3L/min组明显高于2L/min组,而FA/FI两组无明显差异。氧流量2L/min和3L/min组达到FA)_(MAC)时间分别为6.5和6.2min,达到FI_(max)时间3L/min组显著短于2L/min组(P<0.01),而达到FA_(max)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半紧闭麻醉时,氧流量增加使异氟醚FI、FA及FA/FD增加,而对机体摄取异氟醚的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复合瑞芬太尼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异氟醚MAC的影响.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n=20),麻醉诱导:A组仅吸人异氟醚,其他各组在吸人异氟醚的同时,静脉输注相应剂量艾司洛尔和/或瑞芬太尼,B组静脉注射负荷量艾司洛尔1mg/kg后,以250μg·kg-1·min-1静脉输注;C组静脉注射负荷量瑞芬太尼O.25μg/kg后,以O.05 gg·kg-1·min-1静脉输注;D组和E组静脉注射负荷量瑞芬太尼0.25μg/kg后,以0.05 μg·kg-1·min-1静脉输注,同时分别静脉注射负荷量艾司洛尔O.5、1 mg/kg后,分别以50、250μg·kg-1·min-1静脉输注.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5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A组仅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其他各组同时输注与麻醉诱导时相同剂量艾司洛尔和/或瑞芬太尼.A组和B组第1例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24%,其他各组第1例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78%,根据是否发生切皮反应,采用序贯法确定下一例患者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相邻浓度比值为10%,计算异氟醚MAC.结果 A组、B组、c组、D组和E组异氟醚MAC分别为1.24%±0.14%、1.22%±0.09%、0.77%±0.05%、0.75%±0.06%和0.60%±0.05%;C组、D组和E组异氟醚MAC低于A组(P<0.05);E组异氟醚MAC低于C组(P<0.05).结论 静脉输注艾司洛尔250μg·kg-1·min-1复合瑞芬太尼O.05μg·kg-1·min-1可使腹部手术患者异氟醚MAC降低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连续温度稀释法观察不同浓度地氟醚对血液动力学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并与七氟醚和异氟醚比较。方法 犬 18只 ,1.5 %硫喷妥钠 2 0 mg/ kg、阿曲库胺 0 .8mg/ kg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左股静脉穿刺置入 7.5 F的六芯肺动脉漂浮导管 ,接 CCO/ SvO2 监测仪 ,连续测定并计算血液动力学及氧供需平衡各项指标。操作完成后平稳 1小时 ,取基础指标。然后随机依次吸入 0 .7、1.2和 1.7MAC的地氟醚、七氟醚或异氟醚 ,呼气末浓度达预定值后稳定 2 0分钟 ,记录各指标 ,再增加吸入浓度达下一个预定浓度。结果  MAP、SVR和 CO在三组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地氟醚和异氟醚组 HR明显增快 ,七氟醚组 HR则明显减慢 ,异氟醚组 1.7MAC时 VO2 增加 ,DO2 和Sv O2 下降。结论 地氟醚对循环功能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 ,与七氟醚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患者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15 min开始以3 L/min氧流量(高流量)洗人,12 min后调整为0.5 L/min氧流量(低流量)维持,调节异氟醚挥发罐刻度,使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为0.8 MAC、1.0 MAC和1.3 MAC,每个浓度维持20 min,分别于诱导前(基础状态)、诱导后即刻、吸人异氟醚前即刻、高流量洗入3 min、6 min、9 min、12 min及低流量维持期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8 MAC、1.0 MAC、1.3 MAC时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AI.结果 与吸入异氟醚前即刻比较,高流量洗人期AAI降低,且高流量洗人期AAI逐渐降低(P<0.05).低流量维持期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8 MAC、1.0 MAC和1.3 MAC时,随浓度的增加AAI逐渐降低(P<0.05),在此范围内AAI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96(P<0.01).结论 AAI可用于监测患者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道择20例体质良好行LeFort Ⅰ式颌骨切开术的青年病人,经静注芬太尼5μg/kg、硫喷妥钠5~7mg/kg、阿屈可林0.5mg/kg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后吸入60%N_2O-O_2-异氟醚、复合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后增大吸入异氟醚的浓度将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降至55~65mmHg。每失血1ml输入乳酸盐林格氏液3ml。按计划分别用菊糖和对氨马尿酸盐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和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然后推算出有效肾血流量(ERBF)、肾血管阻力(RVR)和滤过分数(FF)。  相似文献   

7.
选择41例需施行短小手术的健康成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1小时肌注新止吐嗪和吗啡.芬太尼及硫喷妥钠静脉诱导,Ⅰ组15例吸入0.9%异氟醚及66%氧化亚氮-氧(N_2O-O_2),Ⅱ组16例吸入0.5%氟烷及N_2O-O_2,Ⅲ组10例仅吸入N_2O-O_2并给予咪唑安定静注,异氟醚和氟烷的浓度为呼气末浓度.20min后,当吸入麻醉药呼气末浓度稳定时,缓慢静注卡肌宁0.25mg/kg,时  相似文献   

8.
静吸复合麻醉下七氟醚与异氟醚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颅内顺应性正常神经外科病人,观察1.0 MAC七氟醚与异氟醚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垂体瘤或颅咽管瘤手术病人1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咪唑安定 芬太尼 1.0 MAC异氟醚;B组为咪唑安定 芬太尼 1.0 MAC七氟醚。选择L_(3~4)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曲库铵。插管后维持稳定30分开始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分别于麻醉前、吸入麻醉药前、达预定呼气末浓度30分内观察监测指标。结果:1.0 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均可显著降低脑灌注压,异氟醚作用较强。吸入1.0 MAC七氟醚后颅内压首先呈显著性下降,15分后回复至基础水平。吸入1.0 MAC异氟醚后颅内压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在颅内顺应性正常患者,1.0 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均可安全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9.
氟烷麻醉时,成年人眼内压显著下降,而安氟醚降眼压的作用就更明显,但Ausinson等人强调氟烷和异氟醚麻醉对安静合作和健康患儿眼内压并无显著影响。作者随机将20例成年眼科手术病人分成安氟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10例。其中白内障摘球除术9例,视网膜修补术5例,角膜于术4例和眼球摘除2例。此20例病人中13例合并全身性疾病(糖尿病7例,动脉硬化6例,高血压8例),但术前已充分治疗。麻醉诱导前1小时,全部病例均口服安定5—10mg和缓泻药镁乳30ml。诱导前10分钟用0.5%盐酸地卡因3滴滴跟后测眼压,然后静注芬太尼1.5μg/kg、氟哌啶2.5mg,同时伍用利多卡因1.5μg/kg静注消除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麻醉诱导用硫喷妥钠3-5mg/kg,箭毒0.5mg/hg以利于气管插管,并在F_1O_2=0.4情况下吸NO_2,情况许可后顺利插入气管导竹。然后用1%的安氟醚或0.70%异氟醚(均相当吸入氧中含麻醉气体0.6MAC)维持麻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这两种小儿手术中的复合麻醉法的比较,探讨怎么样更有效和安全的对小儿手术进行麻醉.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10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100),P1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咪唑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分钟停掉.通过对麻醉时间,麻醉的苏醒时间,循环,小儿的呼吸,以及在小儿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对比,得出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麻醉时间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麻醉时间相似.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苏醒时间.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呼吸抑制比较明显,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在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明显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法低.所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更适合应用在小儿手术中,它的安全性高,而且在小儿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半紧闭法安氟醚和异氟醚吸入及呼气末浓度观察董发团,李彦,王惠明,麻伟青传统的高流量吸入麻醉法不仅增加麻醉费用,而且易于污染环境。目前国内多采用中流量半紧闭法。本文对半紧闭法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进行了观察。资料与方法30例胆石症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研究以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异氟醚和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达到满意麻醉深度时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组又随机分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2例)。患者术前阿托品肌肉注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ml。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待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且稳定10 min后,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异氟醚和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呼气末浓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MACBIS50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异氟醚组0.77%、地氟醚组3.87%)和单纯全麻组(异氟醚组1.16%、地氟醚组5.18%)比较显著降低(P<0.01)。四组BIS和ET%均呈直线相关。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异氟醚(34%)和地氟醚(53%)维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呼气末浓度,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 mg/kg,1 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 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 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 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评价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肝脏清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患者30例,年龄35~4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0.6 MAC组、1.0 MAC组和1.4 MAC组,每组10例。采用潮气量法吸入七氟醚麻醉,分别维持0.6 MAC、1.0 MAC和1.4 MAC稳定15 min。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和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后15 min进行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测定ICG清除率(K)、15 min滞留率(R15)、血浆半衰期(T1/2)、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和循环血容量(BV)、肝脏有效血流量(EHBF)、运氧量(DO2)和平均循环时间(MTT)。分析三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后15 min时K与EHBF的相关性。结果与麻醉诱导前15 min比较,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后15 min时0.6 MAC组和1.4 MAC组BV明显升高(P<0.05),1.4 MAC组EHBF明显降低(P<0.05),三组K明显降低(P<0.05),R15明显升高(P<0.05),T1/2明显缩短(P<0.05)。三组K与EHBF在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后15 min具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0.6~1.4 MAC七氟醚麻醉可降低肝脏的清除功能,不影响正常肝脏储备功能,在此范围内无剂量相关性;其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讨国产异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内分泌和循环功能的影响,并对开胸手术采用国产异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与国产异氟醚麻醉进行对比观察。资料与方法  40例ASA~级男性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国产异氟醚吸入麻醉(A组),国产异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B组),每组20例,无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输血量等无显著差异。麻醉诱导采用静注芬太尼0.1mg、异丙酚2mg/kg和琥珀胆碱1.5mg/kg行快速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A组吸入2%~4%异氟醚维持麻醉。B组麻醉前在胸6~胸7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麻醉镇静深度指标,探讨右美托咪定(Dex)的不同输注速率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方法妇科剖腹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ex 0.4μg/kg组(D1组):Dex负荷量0.4μg/kg+维持量0.4μg·kg-1·h-1,Dex 0.8μg/kg组(D2组):Dex负荷量0.8μg/kg+维持量0.8μg·kg-1·h-1。三组负荷量药物均以微量泵于麻醉诱导前在10 min内泵注完毕。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3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当BIS<55时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BIS值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在40~55。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异氟醚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术中及术毕D1、D2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且D2组明显低于D1组(P<0.05)。与C组比较,气管插管及拔管时D1组及D2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结论以BIS值为监测标准,Dex能有效降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氟醚环路内注药法用于循环紧闭吸入麻醉的可行性,并观察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的变化。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全麻病人,咪唑安定、芬太尼麻醉诱导插管行IPPV。氧流量4L/min通气5分钟,行最低流量循环紧闭吸入麻醉。根据Lowe的吸收公式,通过呼气端注入地氟醚的初始剂量,接着用微泵持续输入地氟醚,维持地氟醚的肺泡浓度(FA)约3%左右,术中根据地氟醚的FA调整输注速度。切皮前静注芬太尼01mg,术中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并辅以异丙酚2mg·kg-1·h-1。记录地氟醚FA达3%的时间、呼气末浓度/吸气浓度(FI)达085的时间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地氟醚用量1024±163ml,地氟醚FA达3%的时间为11±04分钟,FA/FI达085的时间为31±01分钟,并能维持于085~095,恢复呼吸为57±13分钟,拔管时间为83±09分钟,睁眼时间86±16分钟。结论:采用低流量循环紧闭环路内注药法能安全有效地实施麻醉和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插管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插管的半数有效量(ED_(50)).方法 择期短小手术患者26例,ASA Ⅰ-Ⅱ,年龄25~45岁纳入研究.8%七氟醚肺活量诱导,跟睑反射消失后,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3%,按照改良Dixon序贯法调整芬太尼剂量(剂量梯度为0.4 μg/kg),静脉注射芬太尼4 min后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熵指数(Entropy indices)的基础值以及捅管前后1 min及插管后3 min的变化.结果 8%七氟醚诱导,维持呼气末浓度3%,成功无肌松气管插管的芬太尼ED_(50)为(1.2±0.3)μg/kg,采用probit分析方法 芬太尼ED_(50)和ED95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 μg/kg(0.9~1.6) μg/kg和1.9 μg/kg(1.6~3.9) μg/kg.结论 8%七氟醚肺活量诱导,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3%,无肌松满意气管插管的芬太尼ED_(50)为(1.2±0.3)μg/kg.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异氟醚麻醉对心脏手术中各种血浆激素浓度及循环动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接受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男女手术病人共8人、年龄在49~65岁之间,其中5人在术前曾服用β受体阻滞剂。麻醉方法:麻醉诱导前1小时肌注吗啡0.15mg/kg、东莨菪硷0.015mg/kg。静注管箭毒素3mg、硫喷妥钠4~5mg/kg,入眠后吸入异氟醚(0.5~2%)加氧,而后静注琥珀胆硷1.5mg/kg,4%利多卡因表麻插管。异氟醚(0.5~2%)加氧维持麻醉。必要时给予静注肌松药。在人工心肺开始前给予5%葡萄糖液10ml/kg/h,脱机后以5ml/kg/h的速度静滴输液。在人工心肺中保持常温,人工心肺装置流出血温度在37℃,但心脏用冷却乳酸钠林格氏液给予表面降温,使心肌温在15℃以下,同时进行灌流。  相似文献   

20.
脱氟醚(desflurane)的血液溶解度低,苏醒得快,适合门诊小儿手术使用.为了了解婴幼儿吸60%N_2O对脱氟醚MAC的影响,作者选择13例17周至12月的婴儿和13例1~5岁的幼儿进行观察.此26例患儿体质均好,为ASA1~2级,都在门诊行小手术,均未用术前药.用带CO_2吸收罐的小儿环路系统,氧流量5~10L/min,在2~3min内吸脱氟醚浓度由6%增加至15~18%,气管插管后控制通气保持P_(ET)CO_2在30~43mmHg,插管后吸60%N_2O,按需要和患儿具体情况调节脱氟醚浓度.以Datex PB254、红外光谱吸收法测定呼气末脱氟醚浓度,根据改良Dixon法判定脱氟醚的MAC.测定MAC后吸60%N_2及7.9±1.4%的脱氟醚、静注芬太尼4±1μg/kg维持麻醉,13例患儿加用0.25%丁哌卡因骶管或局部浸润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