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2.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3.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2,22(9):8-16
目的:验证经络气道,阐明经络实质。方法:根据古典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用多种实验研究验证络气道有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功能和特征,结果:经络气道,有多种物质,宏观形态,经络路线,外部框架的间隙结构;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血管变化,淋巴免疫的间隙功能,有低阻良导、双向运行,阻滞疏通,气道相通的间隙特征,结论: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是广义经络,循环感传的卫气通道是狭义经络,经络实质是液气运动的间隙通道。  相似文献   

4.
经穴按摩效应的机体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机体有生病的可能,但是机体也有一定的抗病能力。经穴按摩的治病效应,就是一种帮助机体调动经气来抗病的积极因素。我们探讨经穴按摩效应的机体因素,不仅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经络学说进一步指导经穴按摩的临床实践也将会有长远意义。经穴按摩的临床实践表明,有经气(真气)运行循经感传比没有出现感传的效应较为明显。本文在前人大量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包括淋巴管)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不从属于心脏跳动的、节律性的舒缩运动”很可能就是中医经络学说中所讲的“经气”。并由此推论:循经感传现象是通过刺激俞穴,引起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即循经感传只是一种现象,而本质则是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循经感传的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坚持“以外周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与中枢统一论”。并从循经感传的检验、解剖、组胚、量子生物学角度,利用分维学说,阐明经络的物质性,提出了完整闭合的经络物质图。利用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物理学理论论证了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能很好地解释了“中枢兴奋与扩散”理论中的一些事实,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说论。  相似文献   

7.
循经感传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刺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神经冲动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在针刺过程中,各种针刺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发挥作用。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两者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及本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经络实质。方法:用是否有经络脉气运行循经感传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结果:经脉与络脉的脉气是组织液气,十二经脉是纵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十五络脉是横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结论:广义的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狭义的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实质的经络是液气运行的间隙气道。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灸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以结缔组织为基础,无论是神经感觉还是气液转化,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通道都有重要意义。从结缔组织结构分析,经络可能即为筋膜结构及结缔组织本身,也可能是由结缔组织间的排列间隙构成的通道,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经络脉气在通道中通行;从结缔组织功能角度,神经纤维信号传递、微循环物质运输等在循经感传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物质(五羟色胺、组胺等)及Ca~(2+)作为信号起到了激活经络效应的作用。经络效应虽然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产生,更离不开多系统、多物质的参与;经络学说从结构、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既不独立属于任何系统,也非各系统功能的总和,不应单纯从西医解剖单一系统分析,是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肌肉及未知元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未来应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探究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循经感传的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坚持"以外周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与中枢统一论".并从循经感传的检验、解剖、组胚、量子生物学角度,利用分维学说,阐明经络的物质性,提出了完整闭合的经络物质图.利用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物理学理论论证了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能很好地解释了"中枢兴奋与扩散"理论中的一些事实,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说论.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在经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是针灸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有关于循经感传的文献,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分别从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肥大细胞论、电生理系统论、筋膜结缔组织论、容积传输理论等)、激发方法(刺法和灸法)、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A,B和M受体对经络传导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探索经络的实质和循经感传的机制,我们建立了针刺信号循经传导的动物模型,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后,其口角部痛阈呈周期性升高,其周期约为28min,与传统的经气运行周期相一致。在足三里上下的经脉线上的皮肤内,持续微量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皆可显著阻断针刺效应,而注射到经旁则无明显的作用,表明经络活动与皮肤局部的植物神经受体有密切的关系,可视为经络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已逐渐得到了证实,以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现”。对经络学说的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探讨,也可能有助于对其本质的认识。现从三方面略述如下。一、经络学说的体系历代以来经络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在马王堆出土古医籍和《内经》的部分篇论还是只称脉或经脉,又常以脉言经,以经言脉。在《内经》的另一些篇论中则明确地用了经络的称谓。《内经》的大部分篇章都以经络为气血和水运行的通道,但在《内经》里也有一些篇论指出经络是真气在人体内外循行的气道,也称经气。把经气循行线上的俞穴称为气穴。这样,经络就和血脉等相分离。金元以后的医家们坚持了这种观点,从滑寿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的形成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遗留下来的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医籍记载了我国人民运用经络学说防治疾病而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经络的路线、实质及生理功能未能作出透彻的、科学的阐述及研究。1971年已经发现经络敏感人,对我国古代医学家总结的经络现象描绘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的一种动态表现,《灵枢》中早有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在治疗中亦强调“气至而有效”。所以循经感传现象也可认为是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表现。基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们用现代方法作客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6.
最近结题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提出:经络学说反映的是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穴·脏腑相关现象”正是体表与内脏之间内外联系的表现形式。而“感传现象”可能是一定条件下体表间远距离联系的表现。 课题首席科学家邓良月教授介绍,“九五”经络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揭示经络学说所表达的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的功能结构基础。课题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循经感传现象机理的研究,阐明了外周神经、骨骼肌的链状结构、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是产生循经感传的神经…  相似文献   

17.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的研习,分析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经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理论不仅贯穿着整个针灸学,而且在中药归经理论中也体现出来.邱幸凡[1]提出经络系统由气脉和血脉两大系统组成,气脉系统是气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的感传作用主要是通过气络系统来完成.气虚、气滞是气脉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运行于气脉中的气亦即经气.氧是现代生理学认识的重要物质之一.经气与氧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理学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下的重要概念,依据上述理论分析经气与氧,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相似点.  相似文献   

20.
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经感传是古人描述经络路线,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临床依据。不少工作证明,这种感传现象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刺激外周神经向心端和断肢残端可出现双向感传;感传可从感觉正常区进入腰麻区并在该区内循行;入静诱导、不完全性截瘫、某些脑部疾患可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因此有人认为,循经感传的本质是兴奋在大脑皮层S、S区、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定向扩散。但无论是大脑皮层的S、S区或丘脑的腹后侧核,其下肢、躯干和头面部的代表区都被上肢的代表区分隔,难以解释足三阳经的感传现象[1]。鉴于脊髓和低位脑干仍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