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组 1, 54例 )及对照组 (组 2, 59例 ). 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 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 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 1.9) 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 间期的测量从 QRS 波起点至 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 QT值为 QTd 值. 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 周末、第 2 周末、第 3周末 QTd[分别为 (64± 14)ms,(46± 15)ms,(43± 12)ms,(39± 13)ms]与对照组 [分别为 (67± 12)ms,(48± 16)ms,(41± 13)ms,(4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分别为 0.81,0.68,0.85,0.38, P >0.05). 结论无合并症 AMI 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 QTd 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组1,54例)及对照组(组2,59例)。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平均(9.3&;#177;1.9)h]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QTd[分别为(64&;#177;14)ms,(46&;#177;15)ms,(43&;#177;12)ms,(39&;#177;13)ms]与对照组[分别为(67&;#177;12)ms,(48&;#177;16)ms,(41&;#177;13)ms,(40&;#177;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0.81,0.68,0.85,0.38,P&;gt;0.05)。结论: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科学规范的测量,并将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例资料,选择其中33例术前心电图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组,对其术前自身心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体检中心心电图室导出2016年9月检查的40份正常人心电图,将这4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依次测量12个导联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最终取12导联中数值最大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作为某一个体的T波峰末间期。QT间期也定义为12个导联中QRS波起始到T波终末时间间期的最大值。比较2组差异。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中,29例(87.9%)患者T波峰末间期在胸前导联测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T波峰末间期更长[(119.7±23.6)ms vs(94.5±16.3)ms,t=5.368,P=0.000],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更大[(45.2±18.2)ms vs(30.0±17.7)ms,t=3.593,P=0.001],但是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值在2组间没有差异(0.26±0.04 vs 0.25±0.04,t=1.350,P=0.181)。结论无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还是在正常人中,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可以在胸前导联准确测量到T波峰末间期。与正常人群相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更大。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对Q-Tc间期延长的AMI患者护理问题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我院心电监护的1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AMI患者Q-Tc间期的变化及其护理特点。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 1.急性心肌梗塞组:132例,男93例,女39例,年龄35~85岁,平均68岁,测量入院及出院时的心电图,平均住院41天,血电解质正常并除外应用对Q—T间期有影响药物的患者。 2.冠心病组:116例,男61例,女55例,年龄36~81岁,平均57.1岁(均符合WHO提出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除外电解质异常及服用对Q—T间期有影响药物的患者。二、测量与分析方法选用QBS波及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参照V_3等导联的TU波分界点,除外U波所致的误差,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h± 1.9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为QTd值。结果 :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QTd(分别为 6 4± 14ms,4 6± 15ms ,4 3± 12ms,39± 13ms )与对照组 (分别为 6 7± 12ms,4 8± 16ms ,4 1± 13ms,4 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 ,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 ,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问期和最短QT的差异程度,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即可发生变化。我们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QTD与正常人作对照分析,并与心室晚电位(VLP)检查结果作对照如下: 1 对象 AMI组4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0例,女15例,符合WHO标准,年龄50~70岁,平均62.4岁,选择入院时心电图符合:①可测量QT间期的导  相似文献   

7.
孔庆武 《临床荟萃》1999,14(7):325-326
U波是心电图中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由于其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常U波位于T波后0.02~0.04S处,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时间0.1~0.3S,振幅0.05mv以下(V_3导联可达0.2~0.3mv,均应低于同导联中的T波)。识别U波时要求基线平稳,测量V_1导联的Q-T间期,因为该导联通常无U波,再以测得的Q-T间期的长度确定其余导联T波的终点,以观察U波是直立或倒置。运动后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出现不与T波终端及其后P波起点相融合的T-P段明显的负性偏移(与P-R比较),即判为U波倒置。另外,在判断U波变化时应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及电解质紊乱等。冠心病常见的U波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心室颤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玲  吴蔚 《华西医学》2005,20(3):487-4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与心室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后2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心室颤动组)和32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急诊时体表同步12导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和QTc间期离散度。结果:心室颤动组QTc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ms±15ms与33ms±16ms和73ms±21ms与40ms±14ms,P<0.001)。结论:AMI时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7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在发病第2周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①早期康复组QTd从入院时74.3±14.2ms降低到第3周末的47.3±11.4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早期康复组HRV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NN50为45.0±18.91(%)高能谱为4.55±0.82ln(ms)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可降低其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猝死率。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肖爱英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63-216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1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 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分导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2导联及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 〈0.01).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Tp-Te间期明显延长,两组间比较除Ⅰ、aVL导联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Q- T离散度 (Q- Td)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 Q- T间期 (Q- Tmax)和最小 Q- T间期 (Q- Tmin)之差 ,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 6 5 11型心电图机以 2 5 mm/s速度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我院心电图室开展用日本NEC-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的 12导联心电图 ,由同一医师测定 Q- T间期、QRS波群、R- R间期 ,选 T波清楚的导联 ,各导联连续测量 3个 Q- T间期取其均值 ,并按以下公式计算 :Q- Td= Q- Tmax- Q- Tmin。Q- Td正常值为 10~ 40 ms(2 9.3ms± 12 .1ms) ,<5 0 ms。其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绍贞  王丛 《临床荟萃》1994,9(7):300-301
1病例与方法1.1本文收集我院1986~1992年间收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81例,诊断符合WHO AMI诊断标准.根据入院时及急性期心电图资料,除外电解质及药物对Q—T的影响,76例符合上述条件,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6~79岁,平均59.6岁.1.2分析与测量方法 选择QRS波终点清楚,有明确的S波,并巨T波幅度较高的导联,同时仔细剔除u波所致的误差,一般在V_3~V_5、Ⅱ、avF等导联.直接测量连续3个J—T间期及R—R间期,根据J—Tc=J—T/(R-R)~(1/(R-R))计算出J—Tc值.76例患者均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例1,男性,70岁。因慢支伴感染入院。心电图示:V_1导联,窦性心律,心率71次/min,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中前两个下传的QRS波均呈LBBB型。 例2,男性,47岁。主诉心悸、胸闷。心电图示:V_1导联,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配对间期相等,P'-R间期均为0.16s,房性早搏下传的ORS波均呈LBBB型。 例3,女性,76岁。主诉心慌、胸闷。心电图示:V_2导联,房性早搏二联律,P'-R间期0.24s,配对间期相等,房性早搏下传的QRS波呈LBBB、RBBB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美托洛尔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 14 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男 95例 ,女 47例 ,平均年龄 5 7± 12 3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 78例 ,对照组 64例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相似。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美托洛尔 6 2 5~ 5 0mg口服 ,2次 /d ;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 1周后同步记录体表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每一导联连续测量 3个Q -T间期 ,取其均值。最大QT间期 (QTmax)与最小QT间期 (QTmin)之差为QTd。结果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美托洛尔后 ,QTd、QTcd显著缩小 (P <0 0 1) ,QTmax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QTmin显著延长 (P <0 0 5 ) ,心率显著减慢 (P <0 0 1)。而对照组QTd、QTcd、QTmax、QTmin、HR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AMI早期应用 β1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 ,可显著延长正常心肌的复极过程 ,从而防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 ,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心肌缺血QTc(效正后QT间期)延长及T波低平的相关性。方法以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235例为研究对象,对CHD及非CHD两组患者的QT间期及T波进行比较。结果CHD组各导联QTc均延长(P<0.01),T波(除avF导联外)均减低(P<0.05),CHD组QTc波有相关性(P>0.05),非CHD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QT间期延长同时伴有T波低平/倒置(负相关),对CHD心肌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离散度 (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最短 QT间期的差值 ,近年研究发现 ,QTd可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性 ,不少学者报导 ,急性心肌梗塞 (AMI) ,尤其伴室性心律失常者 QTd增加明显。临床观察 ,QTd增加的确与室性心律出现相关。本文观察我院 AMI组与对照组两组 QTd情况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为 1998- 0 6~ 2 0 0 1- 0 6入院 AMI42例 ,其中男 32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4.3岁。无心房纤颤或扑动 ,无传导阻滞 ,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 48例 ,无心血管疾病 ,性别、年龄与 AM…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相似文献   

18.
例1:女,81岁。因胸翳1天、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半小时于1992年2月7日入院。体查无特殊。心电图:①Ⅱ、Ⅲ、aVF、V_1导联ST水平下移0.1毫伏;②V_2~V_6导联ST水平下移>0.3毫伏;③Ⅱ、Ⅲ、aVF、V_1~V_6导联T波倒置。次日心电图V_5、V_6导联T波倒置变浅,余大致同前。2月9日下  相似文献   

19.
邓学科  郑强荪 《现代康复》2001,5(2):108-108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心肌缺血QTc(效正后QT间期)延长及T波低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235例为研究对象,对CHD及非CHD两组患的QT间期及T波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各导联QTc均延长(P<0.01),T波(除avF导联外)均减低(P<0.05)。结论 QT间期延长同时伴有T波低平/倒置(负相关),对CHD心肌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 (AMI) QT间期离散度增加和心室颤动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比较分析2 0例 AMI发病后 2 4h内并发心室颤动的患者 (心室颤动组 )和 2 0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 AMI患者 (对照组 )在急诊入院时体表同步 12导心电图的心前 QT间期离散度和 QTc间期离散度。结果 心室颤动组 QTc间期离散度和 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70 ms± 30 ms与 32 ms± 15 ms和 6 7ms± 30 ms与 31ms± 17ms,P<0 .0 0 1)。结论 AMI时心前 QT间期离散度增加产生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