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产科剖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妇产科剖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妇产科剖腹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资料,归纳切口愈合不良的类型以及分析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各种原因,提出及时发现、充分引流、二期缝合的方案,进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脂肪液化12例;缝合不当2例。经抗感染、换药及积极处理合并症等措施,切口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再行二期缝合,均于治疗后5-14d愈合出院。结论:肥胖、贫血、高血压病、糖尿病、缝合不当等是造成妇产科剖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妥善处理好围手术期的各种不良因素,可以减少妇产科剖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研究妇产科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收治的32例腹部手术切口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于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病例进行支持性治疗,抗感染等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3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其中4例二期缝合,没有切口感染的发生,愈合时间5~15d。结论切口液化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肥胖,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自身体质比较差,术后的咳嗽和胎膜早破等有关。对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针对性进行护理,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顺利愈合,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腹式手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本文分析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液化18例,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10例,常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二期缝合治疗8例。结果: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切口愈合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达13.5d(P〈O.05)。结论: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常规方法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诊治措施。方法脂肪液化程度较轻的患者与脂肪液化程度较重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结果腹部切口渗出液较少患者进行处理后1,0~15 d切口愈合,且均未进行Ⅱ期缝合处理;对腹部切口出现大量渗出液,且腹部切口出现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的患者,一般进行治疗3~5 d后实施Ⅱ期缝合处理,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 d。所有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现象。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并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根据其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对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总结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 全部3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妥善的处理,患者均痊愈.结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妊娠水肿、贫血、是否使用电刀,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术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并早期处理,可以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巧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5):807-808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患者中脂肪液化28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通过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取积极的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53-153
目的研究有效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出现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人110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结果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10例,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之后,患者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患者全部痊愈后出院。本次研究表明和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相关的因素有产妇胎膜早破、剧烈运动、术后咳嗽、肌体愈合能力差、切口过长时间曝露在外、患者体质肥胖等。结论妇产科开展临床工作时,强化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早期预防工作,实行妇产科腹部切口早期干预,对保障切口安全快速愈合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100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联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再次缝合率。结果观察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住院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再次缝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效果显著,其可有效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降低再次缝合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周芸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127-128
目的改进妇产科下腹部切口的缝合方法,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方法将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法630例设为观察组;薇养线皮下脂肪层全层连续缝合后皮内缝合方法567例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切口愈合均呈线型、美观,但对照组有18例脂肪液化,切口愈合疤痕较大。结论观察组不受切口脂肪厚度、横纵切口方式、有无陈旧疤痕等的限制,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缝合时间,减少了脂肪液化,切口愈合美观,减轻了术后腹部牵拉感,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礼银 《吉林医学》2012,33(22):4827-4828
目的:通过分析骨科手术之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来探讨预防和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措施。方法:分析30例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切口于20 d左右愈合,最短时间10 d,最长时间26 d,平均19 d,所有患者都没有发生感染。结论:影响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手术过程当中长时间使用电刀、切口暴露的时间比较长、缝合过程所造成的创伤,所以在手术过程当中要谨慎使用电刀、切口还需要避开软组织;切口缝合后可以控制血糖和加强营养,预防脂肪液化,一旦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治疗方式,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观察15例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12~25天愈合,平均18.5天,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体型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及术前软组织创伤等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引流管引流、控制血糖、加强营养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切口处理、预防及护理.方法:病例回顾性调查.结果:施行下腹部手术患者189例,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例,发生率2.12%.结论:手术操作规程、切口方式、缝合技术等有关因素,是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次主要对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及皮下脂肪不缝合切口愈合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手术患者6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分层开腹,先缝合皮下脂肪,再利用4~0可吸收线再进行皮内连续缝合;实验组患者采取分层撕开法及皮下脂肪不缝合切口,利用4-0可吸收线再进行皮内连续缝合。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脂肪液化、伤口感染、术后硬结、术后疼痛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及皮下脂肪不缝合切口愈合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3~2007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6例临床资料.结果 渗出量较少组术后10~14 d愈合,无需二期缝合;渗出量较多组一般换药3~5 d后可行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 d.患者切口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肥胖、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等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欠佳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结论 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置引流管于皮下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早愈合.  相似文献   

18.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庆雪 《当代医学》2009,15(28):63-63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降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我院妇产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原因.寻找对策。结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肥胖、糖尿病、术中使用电刀、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过紧等因素有关,采取综合处理后全部愈合。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对策是预防为主,有相关因素者术中放置引流;一旦发生综合治疗,预防感染,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6月19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对其诱因、治疗过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及最佳处理方法.结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咳嗽、肥胖、缝合、术后并发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密切相关,对19例患者行营养支持及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采用II期缝合,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医护人员在整个围手术期提起高度重视,避免高危因素的影响,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机理、发生原因、及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2008年至2011年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处理,均恢复良好,顺利愈合.结论 术前积极纠正基础疾病,术中有效的处置,均可有效的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特别是发生液化后的有效处理可明显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