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及用药特点,为预防、治疗、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门诊处方24 000张(8000张/年,2000张/季度),对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处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011-2013年本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例数占儿科门诊总病例数的比例分别为:2.95%、3.21%、3.70%,6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发病人数为744例,占处方总数的94.30%,3岁及其以下患儿发病比例为66.20%,发病高峰期为4-6月份;本院儿科门诊治疗手足口病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继发细菌感染时在临床药师的指导和干预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儿病情合理联合使用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结论:本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本院儿科门诊治疗手足口病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在临床药师的指导干预下,合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了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晏儒振 《吉林医学》2013,34(24):4985-4985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方法:选择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要求小儿服用定量的Vit B、Vit C,同时配上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或者相关的抗病毒药物。结果:经过治疗后,有85例(85%)在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有10例(10%)在1个疗程治疗后,还存在部分病症,持续治疗1周痊愈;有5例(5%)在1个疗程治疗后,病情加重,转入上级医院,总有效率为9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首先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染;同时针对患儿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到治疗与预防并重。  相似文献   

3.
马张杰 《中外医疗》2013,(27):79-8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以及防控。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5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以及药物治疗,并从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感染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且该病对其的危害较大。因此,对住院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治,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做好交接班工作,能够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的机率,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致残率。与此同时,加大医院预检分诊以及相关防治工作,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提升其预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9年5月至11月诊治的13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多见于儿童,具有传染性,散居儿童(67.42%)发病多于群居儿童(32.56%).成人密切接触,抵抗力低下时也可发病.132例患儿中,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91.67%患儿出现发热,出现并发症68例,支气管炎20例,肺炎25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肌炎20例,经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抗病毒药物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7.5 mg/k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31/50)(P<0.05);患儿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应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儿康复时间,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小儿手足口病289例临床观察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从中获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对策,为今后手足口病的及早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医治的289例手足口病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经治病例中轻症271例,重症倾向15例,重症3例。对轻症病例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对重症倾向病例在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重症病例置PICU在重症倾向病例治疗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痊愈268例,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筛查重症病人,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7.
叶志雄 《求医问药》2014,(17):184-184
目的 :分析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5%,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37%,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X2=6.514,P=0.012<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的时间及口腔溃疡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取得显著的疗效,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67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俊  李晓灵 《四川医学》2009,30(9):1447-1448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6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131例(78.4%)伴发热,91例(54.5%)累及臀部,125例(74.8%)为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所有患儿经积极抗病毒治疗均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均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31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分析。给予病毒唑和清开灵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或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结果痊愈316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关键。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者,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宋俐  袁爽 《中原医刊》2007,34(19):58-58
目的 总结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9月本科门诊接诊的14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93例(63.7%)伴发热,124例(84.9%)累及臀部,6例(4.1%)患儿为复发病例,101例(69.1%)为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所有患儿经积极抗病毒治疗均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均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小儿双清颗粒佐治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疱疹为特征.起病急,症状明显.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用小儿双清颗粒佐治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1发病人群:120例均为衡水地区0~6岁儿童,其中散居(未入托)儿童42例,占35%;群居(入托)儿童78例,占65%.  相似文献   

12.
方伟 《当代医学》2016,(19):126-127
目的:探究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儿9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结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从而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在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康复速率,是一种临床高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控制对策,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登记备案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的儿童,夏秋季高发,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及手足臀部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结论:只有普及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加强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知识宣传力度,对手足口病患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才能够有效预防及控制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VIG400mg/kg静脉滴注1次。两组均计退热时间及手、足、口腔疱疹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未见副作用。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自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HFM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从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与我院治疗的HFMD患儿共338例,选取其中88例合并MP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疗效与转归等情况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小儿HFMD合并MP的发病率为26.04%,多见于2-5岁HFMD患儿中,临床表现除HFMD典型手、足、口部疱疹等症状外,有80例患儿存在发热症状,占90.91%,13例咳嗽,占14.77%,3例症状严重,除HFMD典型症状外,还存在抽搐、抖动等症状,占3.41%,本组患儿通过口服及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均起到显著疗效,两种方式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易引发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患儿造成进一步伤害,建议及早监测,并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对策。方法:选择我区70例小儿手足口病易感者,按照是否给予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干预对策,分预防措施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易感儿童的患病情况,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结果:预防措施干预组儿童患手足口病的比率为5.71%,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易感儿童进行预防措施干预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对于小儿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预防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近年来某儿童医院收治的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各项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探讨这4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4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为4月~6月和10~12月,所占比例分别为51.5%和26.7%。男、女患儿所占比例分别为52.4%、47.6%,比例相当。468例小儿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6岁儿童,所占比例为83.3%。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足、口腔和手有皮疹情况出现,且程度不同。大多数患儿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乏力症状。此外,还有的患儿出现发热或者食欲不理想等症状。有患儿出现脑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结论不管是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还是幼儿园、学校等,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在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对其尽早实施隔离和治疗,以防传播范围更广,以免病情出现进一步恶化,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32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132例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疱疹、口腔溃疡,部分伴有发热、口腔疼痛等.发病年龄以1~3岁婴幼儿最多107例,占81.06%.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合并肺炎23例,心肌损害的8例,抽搐患儿(高热惊厥)2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全部患儿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特异预防疫苗,加强疫情报告,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能预防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刘伟  任海莲  尚艳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096-1097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2010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680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儿童(97.2%),<3岁患儿发病构成比最高。男女比例为1.34∶1,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4~11月均有发病,高峰为4~6月。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占45.08%,CoxA16占38.34%。结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发病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经验及教训。方法:对210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患儿多数为1~5岁(87.79%)。散居儿1396例,占66.34%。多于群居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2103例患儿均有皮疹,其中1671例(79.45%)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547例,占26%;白细胞下降119例,占5.7%。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较好,本组2103例患儿中2100例均在1周左右治愈。死亡3例,占0.14%。结论: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幼儿,每年以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