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4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TCA术,其中有5例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115支血管):左主干3例(2.6%),前降支56例(48.7%),回旋支12例(104%),右冠状动脉44例(38.5%)。TIMI血流:0级82例(71.3%),1级17例(14.7%),2级16例(14.0%)。结果111例患者手术成功,TIMI血流3级(97.4%)。住院期间死亡3例(2.6%),均为心原性休克患者,其中2例经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死亡。85例患者置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73.9%)。随访95例患者,2例后期死于心力衰竭,9例出院后出现心肌缺血,其中8例再次行PTCA术。结论直接PTCA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低。  相似文献   

2.
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作用。方法对溶栓治疗失败的36例患者进行补救性PTCA治疗。患者心功能Kilp分级:Ⅲ级和Ⅳ级4例,Ⅱ级和Ⅰ级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塞相关动脉:前降支17例,右冠状动脉14例,回旋支4例,中间动脉1例。PTCA前TIMIⅠ级和Ⅰ~Ⅱ级血流各2例,余32例均为TIMI0级。36例均进行PTCA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了支架。结果术中除3例失败外,31例患者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Ⅲ级,2例TIMIⅡⅢ级,残余狭窄≤50%,成功率为91.7%。院内并发症:1例在PTCA成功后当天因顽固性休克和心室纤颤死亡;1例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住院病死率为5.6%。14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AMI患者在溶栓治疗失败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施行补救性PTCA治疗,成功率高,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可能有利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可以降低住院病死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再通率为 6 0 %~ 70 % ,90min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心肌梗死血流分级 (TIMI) 3级者仅 5 0 %左右 ,早期再闭塞率约 5 %~ 10 % ,晚期再闭塞率 30 % ,颅内出血及卒中等并发症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使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治疗AMI是对胸痛症状发作 6~ 12h内的患者直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经皮穿刺冠脉血管成形术 (PTCA)或同时置入支架将闭塞的冠脉开通 ,恢复血流灌注 ,初步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后出现的血栓形态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  方法:应用血管内窥镜观察经介入治疗后31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 例,支架置入组15 例(其中8例行PTCA后支架置入)冠状动脉血栓形态。  结果:在支架置入组均为附壁血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 和90% ,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有意义地增多(P< 0.001)。  结论:3种AMI介入治疗中,支架植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R和PTCA。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超声溶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冠脉内低频(20kHz)、高强度(40W)超声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梗塞相关血管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前壁心梗6例,下壁心梗5例),梗塞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均为TIMI0级和1级(左前降支6例,左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3例),超声溶栓后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rimaryPTCA)。结果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梗塞相关血管的开通率为73%(血流达TIMI3级),残余狭窄为(72±14)%,11例全部立即行PTCA,超声溶栓失败的3例经PTCA后血管全部开通,PTCA术后残余狭窄为(24±12)%。冠脉内超声溶栓时,因超声探头折断,血管再度闭塞1例,冠脉轻度撕裂1例;无血管痉挛,无远端血管栓塞等并发症,也无室速、室颤等恶性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表明冠脉内低频、高强度超声溶栓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开通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27例AMI予以静脉溶栓,于溶栓后90分钟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有极显著性(866±122msvs35.8±167ms,P<0001),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者,溶栓后2小时QTcd显著降低(872±128msvs59.5±136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6例溶栓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48±92msvs84.2±120ms,P<005),溶栓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级,QTcd降至683±88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颤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冠脉病变的不同程度对急性心肌梗塞时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颤的患者(87例),与同期无房颤发生的心肌梗塞患者(60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急诊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梗塞相关血管发生的部位差别无显著性。而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房颤组(31.4%)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8.8%);梗塞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非房颤组(69.6%)显著高于房颤组,在房颤组中,早期组的冠脉再通率(73.6%)又显著高于后期组(16.6%)。结论冠脉血管的多支病变和灌注不良与急性心肌梗塞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发生房颤者冠脉血管再通率高,提示AMI发病后早期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支架设计的改善 ,对某些有选择的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采用非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支架的临床实践变成可能。然而 ,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评价 ,为此我们在有选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这方面研究。1 资料与方法   1999年 1月至 11月非连续性入选我院住院的 4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不稳定性心绞痛 35例 ,急性心肌梗塞12例 ,男性 40例 ,女性 7例 ,平均年龄5 6± 10岁。冠脉造影示干预病变血管有明显钙化及过度迂曲 ,梗塞相关血管完全闭塞 [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 0级 ],导丝通过…  相似文献   

9.
通过经静脉溶栓开始后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血管开通疗效,并评价临床再灌注标准的判断价值如何。方法:从UKTP多中心治疗AMI1406例中,汇集其中所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共124例资料。结果提示:(1)124例AMI患者,在溶栓开始后90分钟时的梗塞相关血管的血流达TIMIⅢ级者52例(41.9%)、Ⅱ级38例(30.7%),梗塞相关血管再开通率为72.6%;(2)溶栓距起病时间愈早,具有愈高的开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以CAG为金标准,临床标准对血管开通判断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69%,准确性为83%。结论:UKTP静脉溶栓治疗AMI血管开通疗效肯定,临床标准判断血管再通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欠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右室梗塞冠脉阻塞部位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程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右室梗塞冠脉阻塞部位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对2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符合急性右室梗塞(RVMI)16例,无RVMI5例。16例中15例(93.8%)为右冠状动脉(右冠脉)近或中段阻塞,1例(6.2%)为左回旋支阻塞,无冠脉远段的阻塞。同时发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较重[平均右房压(MRAP)/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0.8]和较轻(MRAP/PCWP0.65~<0.8)两亚组右冠脉近、中段阻塞分别为10例中的4例、5例、6例中的3例和3例。结果表明,下壁心肌梗塞病人中右冠脉近或中段阻塞可导致RVMI,并且RVMI时血流动力学紊乱程度与冠脉阻塞部位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