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减压环扎法所致损伤脊髓中神经细胞凋亡及Bax、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成年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4组:A组,仅行椎板减压及硬脊膜囊周长测量;采用环扎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B组于环扎术后8h行脊髓减压;C组于环扎术后72h行脊髓减压;D组环扎术后不行脊髓减压。各组分别于术后1d、7d、14d、21d取材,所得脊髓标本行HE染色、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阳性细胞数等情况,并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结果:Bax染色:B组和C组术后1d开始阳性细胞数增加,7d时达高峰,14d时仍较明显,21d降低;D组术后阳性细胞数持续升高。Bcl-2染色:B组和C组术后阳性细胞数持续升高;D组术后1d阳性细胞数最多,之后持续降低。Tunel染色:B、C及D组术后1d开始出现凋亡细胞,7d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21d时仍可见。Bcl-2/Bax值与Tunel阳性细胞数关系:B组和C组二者存在负相关;D组二者呈正相关。BBB评分:A组术后1周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B组和C组术后逐渐升高(P<0.05);D组术后1天开始逐渐降低,7天时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结论:环扎法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早期减压能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L-丝氨酸(L-Ser)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的作用. 方法 健康SD成年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单纯损伤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Ser治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L-Ser)、D-环丝氨酸(DCS)治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DCS)和DCS拮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L-Ser和DCS).1、3、5、7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斜坡角度和BBB运动评分,观察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检测细胞凋亡和Brdu和Nestin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 术后3d开始,L-Ser治疗组的斜坡角度和BBB运动评分均大于单纯损伤组、DCS治疗组和DCS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斜坡角度呈现递增趋势.L-Ser治疗组的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和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损伤组、DCS治疗组和DCS拮抗组,而脊髓前角神经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DCS拮抗组和单纯损伤组间的斜坡角度、BBB运动评分、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凋亡细胞数、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Ser能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SCI大鼠脊髓组织eNSCs增殖.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Cathepsin B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Cathepsin B的表达,并初步探讨Caspase-3、Cathepsin B在脊髓损伤后表达的意义.[方法]将78只成年健康SD大鼠按Nystrom法建立大鼠脊髓(T8 、T9)急性压迫损伤模型, 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各时间点Cathepsin B、Caspase-3 的表达变化,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 标记法(TUNEL 法) 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中Caspase-3,Cathepsin B,TUNEL阳性细胞较少;在脊髓损伤后3 d Cathepsin B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5 d达高峰,7 d未见明显衰减.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脊髓损伤后8 h明显增多,3 d达高峰,7 d表达减弱.TUNEL阳性细胞数也在8 h明显增多,3 d达高峰,7 d表达减弱.Cathepsin B阳性细胞形态及表达的部位均与Caspase-3阳性细胞、TUNEL阳性细胞差别较大.[结论]Caspase-3参与了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调节,Cathepsin B则可能通过炎性细胞为媒介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FTY720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6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56只,A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切除T9椎板,不打击脊髓,缝合后立即以0.3ml生理盐水灌胃。B、C组采用Allen′s法制作T9脊髓损伤模型,B组(对照组)以0.3ml生理盐水灌胃,C组(治疗组)以FTY720按3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3ml灌胃。每组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d、3d、7d、14d、21d行斜板试验及BBB评分。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72h、7d、21d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取损伤段(A组取相应部位)脊髓行超薄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脊髓坏死情况、炎细胞浸润情况、胶质瘢痕形成情况及脊髓空洞大小,并计数各组术后12h淋巴细胞数、术后12h与72h炎性细胞、术后7d胶质瘢痕区细胞,计算伤后21d脊髓空洞面积与脊髓面积比值;取术后6h、12h、24h、72h的切片行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aspase-3表达及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相应时间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比值和凋亡指数。所有数据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两组各时间点斜板实验及BBB评分均较A组同时间点差(P<0.05),在术后1d时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7d、14d、21d时C组优于B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各时间点脊髓形态正常;B、C组脊髓术后6h可见脊髓内出血、血肿形成,术后12h~48h脊髓进行性水肿、损伤中心区出现液化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至术后72h,损伤中心区形成无组织结构空洞,空洞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术后12h及72h,B组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重于C组(P<0.05),术后12h C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相对B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7d,脊髓水肿减轻,空洞周围形成胶质瘢痕,胶质瘢痕细胞计数B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21d脊髓空洞形成,脊髓空洞比值B组明显大于C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A组各时间点几乎见不到caspase-3和细胞凋亡表达阳性细胞,B、C组脊髓损术后6h即可见凋亡细胞,到术后24h达高峰,而后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同步,各时间点C组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比值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FTY720可以显著改善大鼠ASCI后神经功能,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减少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分为应用米诺环素腹腔注射的治疗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B组),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磷脂结合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双标检测凋亡细胞,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胞浆中细胞色素C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以及BBB运动评分观察术后动物行为学。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A、B两组均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以及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阳性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细胞色素C表达的阳性细胞率B组均〉A组(P〈0.01);术后动物行为学观察显示,与B组比较A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显著增强,后肢反射的恢复较快。BBB运动评分B组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s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30 min,进行BMSCs或DMEM培养液损伤周围注射.术后3、7和14 d,应用Westem Blot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应用TUNEL方法检测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移植术后3、7、14 d,BMSCs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增加,与DMEM组相比,术后3 d两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7和14 d,BMSCs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MEM组(P<0.01).此外,与DMEM组大鼠相比,移植术后3、7和14 d,BMSCs移植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周围区凋亡的神经细胞数目(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能够增加VEGF蛋白的表达并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8):1679-1684
[目的]观察氯化锂对脊髓损伤后BDNF/TrkB信号表达的作用,探讨其对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例)、对照组(12例)、氯化锂组(12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对照组和氯化锂组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第1、3、5 d和第7 d行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干预7 d后取材,采用尼氏染色光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免疫荧光定位BDNF阳性细胞,并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TrkB蛋白和p-TrkB蛋白表达。[结果]在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方面,自干预后第3 d起,氯化锂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第5 d,两组间BBB评分差异更加明显(P<0.01)。尼氏染色提示氯化锂组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形态优于对照组。氯化锂组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DNF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氯化锂组的BDNF蛋白和p-TrkB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TrkB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锂能促进脊髓损伤对照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泌BDNF,促进TrkB受体磷酸化,从而上调BDNF/TrkB信号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存活、再生和轴突再生、再髓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治疗兔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应用球囊压迫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脊髓压迫损伤模型45只,造模术后2d随机取5只完成行为学观测、评分后取出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凋亡细胞检测、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兔损伤区脊髓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对照组),剩余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一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A组),即减压术前先将球囊内压力减为原来一半,使椎管内有效容积增加后再自远离脊髓压迫较重的一侧进行全椎板减压;另一组直接予全椎板切除减压,减压自压迫最严重部位开始(B组),两组减压完毕后均取出球囊,并在减压术后1d、3d、7d、14d分别随机取5只实验兔完成以上检测内容。结果:对照组造模术后48h的Tarlov评分为1.20±0.45分,A、B组减压术后1d时Tarlov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1d、3d、7d时的Tarlov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术后14d时A组高于B组(P0.05)。对照组脊髓细胞凋亡率为(2.66±1.40)%,A、B组减压术后1d时脊髓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减压术后1d、3d时A、B两组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1d与3d、7d与14d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3d与7d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术后7d、14d时A组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同时间点B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样变,灰质内细胞水肿,A、B组减压术后1d、3d、7d、14d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及散在点状出血,灰质内细胞水肿伴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加重,至减压术后7d时灰质内广泛神经细胞变性,并持续到术后14d。对照组MMP-2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76±0.75)%,A、B组减压术后1d时MMP-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减压术后1d、3d、7d、14d时B组MMP-2表达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同时间点A组(P0.05),A、B组减压术后1d、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d、7d,7d、14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兔脊髓压迫性损伤较直接减压效果好,建议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压迫损伤的治疗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硬膜外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并探讨其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270±10)g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n=6),对照组(1、6、24 h组分别给与等量生理盐水硬膜外注射.n=18),实验组(1、6、24 h组分别给与5 000 u/kg-bw的rhEPO硬膜外注射,n=18).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神经损伤程度;分别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统计分析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1、6、24 h干预的实验组神经运动功能均有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中,fas-fasl死亡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减少.2组中神经细胞凋亡数与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表达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1(Caspase-3)和r=0.929(fas-fasl).[结论]早期应用外源性EPO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此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PO能够阻断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途径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其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维持10m in,分别于术后6h、1、4、7、14、21d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细胞中Caspase-3表达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率、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及Caspase-3活性测定均较空白对照组及椎板切除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前三项指标改变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术后7d达高峰,而Caspase-3活性则术后4d达高峰。结论: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中Caspase-3表达增高、Caspase-3活性增强,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早期生物学指标,对认识脊髓损伤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减压时间对大鼠脊髓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挫伤即刻手术减压组(A组),大鼠脊髓挫伤2小时手术减压组(B组),大鼠脊髓挫伤8小时手术减压组(C组),大鼠脊髓挫伤24小时手术减压组(D组)。手术后1、3、7、14、28天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象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caspase-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平行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d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内皮素的变化和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 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的脊髓组织中ET的浓度,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ET的浓度明显降低,7d后降低了10.6%,以后有降低但变化较慢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升高但变化较慢。结论: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鹤损伤减压后ET的浓度明显降低,且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mRNA,P53mRNA,CASPASE-3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5只同龄Wistar大鼠,置入后路渐进式压迫装置,制作成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5只),慢性脊髓压迫组(B组25只),减压组(C组25只)。应用原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TUNEL)技术及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P53mRNA、CASPASE-3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的表达,分别于损伤后及减压后1、3、7、14、28d对慢性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A、B、C三组均发现神经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P53mRNA,CASPASE-3的表达,A、B、C三组细胞凋亡率及阳性细胞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细胞表达程度与细胞凋亡的减少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相一致。结论: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可导致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同时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使脊髓发生适应性改变,减压可能通过激活此机制而减轻神经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TMP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胸段脊髓打击模型,HE染色观察伤后4周伤段脊髓残存组织的面积,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1~4周,TMP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后4周,TMP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的面积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TMP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和萎缩,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减压脊髓神经恢复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减压对慢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模型,然后行手术减压。经观察行为评分(BBB),常规病理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ChAT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减少,BDNF和TrkB表达增加,BBB下降;减压后,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BDNF和TrkB表达恢复,BBB改善,减压组与压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减压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其促进了慢性压迫性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合成ChAT和运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且减压可加速BDNF和TrkB的转运,从而加速实验动物行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硫酸软骨素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利用Impactor model Ⅱ型脊髓打击器制造T_(10)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实验组应用硫酸软骨素酶ABC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分(BBB法)、神经电生理(SEP&MEP)检查和BDA神经顺行示踪以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评价各组疗效.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4周后BBB行为功能评分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组较对照组功能恢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空洞和瘢痕较对照组少;BDA示踪显示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穿过缺损部位.NF-2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降解胶质瘢痕中主要的抑制分子CSPGs,改善脊髓损伤后局部轴突再生的抑制性微环境,从而能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造成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GF (10μg/d)或GDNF(10μg/d)1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伤后4周3组分别观测:①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②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4~14d,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伤后28d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面积大于对照组和NGF组(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萎缩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单细胞与神经球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效果,研究两种NSCs移植方法治疗SCI的有效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2只,体外分离脊髓组织并行NSCs培养,取第3代细胞行Hoechst33342、巢蛋白染色及贴壁分化鉴定。另取成年SD大鼠(体重230~250 g)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T10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SCI处缓慢注射5μL生理盐水(A组)、第3代NSCs单细胞(B组)、第3代NSCs神经球(C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4、21、28 d采用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各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各时间点取材行HE染色和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结果经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术后3 d各组BBB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7 d各组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BBB评分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4、21、28 d,B、C组BBB评分优于A组,C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较A、B组脊髓结构清晰,瘢痕形成少。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示,术后3、7 d各组间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28 d,B、C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C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SCs神经球移植较单细胞移植更明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更有利于SCI后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