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穴组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LX  Li J  Ren XJ  Liu YN  Wang BG 《针刺研究》2010,35(5):368-37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近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B组)和远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C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和C组患者进行电针,B组为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风池透天柱连攒竹透鱼腰;C组为开颅侧切口远端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导线,不进行电刺激。各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出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患者对近端穴组的电刺激敏感度明显大于远端穴组,其平均刺激电流强度为(0.44±0.32)mA,低于远端的3个穴组(P0.01)。B组和C组的七氟烷呼出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P0.01),B组节省七氟烷用量平均为8.34%,略低于C组(9.62%)。C组在钻骨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这几个时间点BIS值高于A组(P0.05),而B组在各时间点BIS值与A组相近。B组和C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不同穴组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均能够降低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其中,近端穴组电针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2.
Ding YH  Gu CY  Shen LR  Chen YL  Shi Z 《中国针灸》2011,31(5):447-450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 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 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 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效应。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Hz针麻组(A组)、100 Hz针麻组(B组)、2 Hz/100 Hz针麻组(C组)、颈丛阻滞组(D组),每组各30例。A,B,C组均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并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A组电针频率为2 Hz,B组电针频率为100 Hz,C组电针频率为2Hz/100 Hz,诱导30 min并持续到手术结束。D组使用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双侧颈丛阻滞。术前进行痛阈和耐痛阈测定,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通过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进行术后评价。结果:A,B,C组术后Prince-Henry疼痛评分均优于D组(0.20±0.41,0.17±0.38,0.10±0.31 vs 0.40±0.50,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0.10±0.31 vs 0.20±0.41,0.17±0.38,均P0.01)。A,B,C组术后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D组(9.97±1.07,9.97±2.27,10.40±1.45 vs 9.73±1.41,P0.05,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10.40±1.45 vs 9.97±1.07,9.97±2.27,均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比单纯药物麻醉术后效果好,不同频率电针均可明显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一般生活质量,患者恢复较好,其中2 Hz/100 Hz针麻组的疼痛最轻,生活质量最高,患者恢复最好、最快,能够发挥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炜  马文  傅国强  袁岚  沈卫东 《中国针灸》2013,33(2):159-162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对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发生恶心与呕吐的影响,探讨理想电针参数.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病人120例随机分为4组.2Hz电针治疗组(A组)、2Hz/100Hz电针治疗组(B组)、100Hz电针治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各组均接受相同麻醉处理方案,A、B、C3组病人均在常规药物麻醉开始前半小时针刺双侧内关穴,得气后连接HANS-200A电针仪,频率分别为2Hz、2Hz/100Hz、100Hz,手术结束后停止电针刺激.D组不予电针.观察记录各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生命体征、术后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恶心与呕吐的严重程度分级.结果:各组病人术后1h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C、D组[10.0%(3/30) vs 30.0%(9/30)、36.7%(11/30)、53.3%(16/30),均P<0.01];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2Hz/100Hz电针可有效减少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低病人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雷剑 《中医药信息》2015,(3):101-103
目的:探讨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用于痔疮手术辅助麻醉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行痔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在辨证取穴后运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在痔疮手术辅助麻醉过程中进行干预。其中A组选用2Hz连续波针刺刺激,B组选用15Hz的连续波进行针刺刺激,C组选用100Hz的连续刺激波进行针刺刺激,D组为对照组,给予针刺,但不予电针刺激。每组的术中都给予芬太尼追加麻醉,剂量每次给予1μg/kg的追加,观察四组患者辅助用药量的情况,采用疼痛程度的分级评分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的观察。结果:B组15Hz的镇痛效果最好,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中D组术中辅助药的用量最多,与A、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在痔疮手术麻醉中15Hz的效果最佳,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术中使用量,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BIS及VA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苏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日间手术患儿6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随机分成三组:A组(七氟烷组)、B组(苏太尼组)和C组(苏芬太尼组复合七氟烷组),每组各20例。A组静注丙泊酚3mg·kg-1后采用3%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B组静注丙泊酚3mg·kg-1后再静注苏芬太尼0.5μg·kg-1;C组在A组基础上再静脉注射苏芬太尼0.1μg·kg-1。记录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抑制以及恢复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儿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需要面罩加压给氧)的发生率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日间短小手术应用苏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安全、苏醒快、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强固定技术在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因冰雪运动或冬季地面结冰滑倒导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老年患者65例,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n=26)、B(n=21)、C(n=18)3组,3组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进行治疗,A组采用磷酸钙骨水泥增强固定,B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条增强固定,C组单纯实施锁定钢板螺钉固定。比较3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干角、肱骨头高度丢失及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记录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B 2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均0.05),术后颈干角更大(P均0.05),肱骨头高度丢失更小(P均0.05);但A、B 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3组患者疼痛、功能、运动限制及解剖复位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A、B 2组均明显高于C组(P均0.05);但A、B 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时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A、B 2组均明显大于C组(P均0.05)。A、B 2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A、B 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固定技术治疗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颈丛阻滞麻醉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越英 《中医药导报》2005,11(7):50-51,63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麻醉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2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2例,为单纯针麻组;B组40例,为单纯颈丛阻滞组;C组40例,为针刺颈丛复合麻醉组。3组病人在年龄、病程、体重、麻醉与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A组在麻醉镇痛效果方面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麻醉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前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C组在手术前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呼吸次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丛阻滞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肾虚血瘀型卵巢早衰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取电针与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B组采用戊酸雌二醇与黄体酮胶囊治疗,C组采用电针疗法。3组均从1个月经周期(即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及检测血清E2、FSH水平的变化,并作3组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3.3%,B组为73.3%,C组为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优于B、C两组;3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C两组;3组治疗后FS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组与C组;3组治疗后E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C两组。结论:电针配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早衰,在改善血清FSH、E2性激素水平及围绝经期症状上明显要优于单纯西药周期疗法与电针疗法,且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 Hz;咪达唑仑加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的BIS值与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最高(P<0.05),咪达唑仑加针麻组BIS值最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8 h、24 h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Hz/100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Hz/100Hz,均诱导30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Hz、经穴100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在镇痛方面效果最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和经穴2Hz/100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最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12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电针辅助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60例。在麻醉诱导开始前30min选取百会、合谷、内关、足三里4个穴位对B组患者进行电刺激并维持至术毕。两组患者均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七氟烷吸入及瑞芬太尼持续输入下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曲马多50mg。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1天及术后第2、4、6天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术后2、4、6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 function,POCD)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术后第2、4天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同期(分别为40.0%vs66.7%,13.3%vs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天B组MMSE评分高于A组(分别为21.3±3.9vs18.3±3.8,26.4±2.9vs2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1天MMSE评分比较,A组患者术后第2、4天(18.3±3.8,22.9±3.9vs27.9±2.1)及B组术后第2天(21.3±3.9vs27.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为23.3%(14/60),低于A组(46.7%,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可减少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COX-2抑制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电针组( B组)、电针配合COX-2抑制剂组( C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和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对A、C组比较胃肠道不良反应。结果:止痛效果和临床疗效B、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C组低于A组。结论:电针配合COX-2抑制剂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措施及实践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患者13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并实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效果,评价患者对中医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除术后出血(P>0.05)外,术后疼痛、尿潴留、水肿、便秘症状改善效果及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痔中医护理优化方案,能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肛肠科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常规局麻;B组、C组均于局麻前行电针刺激,穴取印堂、迎香,诱导30 min,在此基础上,B组予常规麻醉药量局麻,C组予减量麻醉药局麻.观察各组患者术中麻醉药量、改良五指法疼痛评分、术后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丁卡因药量A组为(118.33±26.21)mg,B组为(100.83±4.56)mg,C组为(71.33±8.90)m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用量最少,A组最多;B组和C组的五指法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1);B组和C组的术后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疼痛,明显减少术中的局部麻醉药用量,降低术中的不适感,有助于患者术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刺激参数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手术用药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参数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手术患者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将85例肺部开胸手术肺切除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17例。A组采用全麻对照,B组采用2 Hz电针刺激穴位,C组采用2/100 Hz电针刺激穴位,D组采用100 Hz电针刺激,E组采用2/100 Hz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统计并比较术中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的用药量及其追加量。结果 C组、D组和E组芬太尼追加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各组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追加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药物在肺切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中尤以强电针刺激为宜。  相似文献   

18.
宋薇  董江军  谢莉莉 《新中医》2020,52(4):125-127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且2组各选入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实验组给予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应激反应、术后免疫功能及苏醒时间。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实验组为9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应激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免疫功能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醒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正确回答问题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给予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可在提升患者麻醉效果的同时改善术后免疫功能,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同时稳定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