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目的 对子宫内膜癌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因素探讨.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1983-02~1998-02间收治的2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分析及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15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86.25%,I、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80.49%,33.33%.I、Ⅱ期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单纯腺癌及腺棘癌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癌(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分期、病理类型、绝经、手术切除范围、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绝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较高.绝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蔡旺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3):218-219,23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电话随访.结果 75例患者、平均年龄56.1岁;组织学分级在绝经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病理分期愈晚,预后愈差;深肌层浸润者,组织学分级差、淋巴结转移率高;手术为主与放疗为主治疗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孕激素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结论 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趋势;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永荣矿业公司总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14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子宫内膜癌病例年龄、病理类型、绝经状况、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肿瘤蛋白53(P53)、癌抗原125(CA125)表达情况等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高危因素及ER、PR、CA125的表达状况密切相关(P<0.05或P<0.01),而与年龄、绝经状况、P53的表达状况无显著关系(P>0.05);组织学分级3级(OR=5.367,95%CI:2.451~11.759)、肌层浸润深度≥1/2(OR=5.778,95%CI:1.963~17.009)、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OR=5.178,95%CI:3.963~16.009)、ER阴性(OR=5.358,95%CI:2.435~10.762)、PR阴性(OR=5.769,95%CI:1.971~17.217)、CA125阳性(OR=5.356,95%CI:2.439~10.772)等因素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密切相关,为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高危因素及ER、PR、CA125的表达状况是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0~70岁,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57.1%),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35.7%)、下腹部胀痛(21.4%);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1.48%,肌层浸润率高达85.7%,肌层浸润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确定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术后适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彩超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 为金标准,分析CT、彩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CT、彩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参数[微血管密度(M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T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优于彩超(P<0.05);CT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优于彩超(P<0.05);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RI为(0.28±0.04),PI为(0.19±0.01),显著小于Ⅰ~Ⅱ期的(0.57±07.57.0),(0.44+0.08);MVD为(41.47±7.53)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6.28±6.2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内膜癌患者的RI为(0.31±0.05),PI为(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75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局,对组织学分级、病灶大小、深肌层浸润、子宫外转移、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9个月,生存时间为6~144个月,1、3、5a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6%、66.7%、49.9%。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分级、病灶大小、深肌层浸润、子宫外转移、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治疗方式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FIGO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Ⅱ型1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FIGO分期可影响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虽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补充治疗亦有望改善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癌和9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L1-CAM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阳性表达率为48.9%(44/9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13.3%(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CAM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治疗无明显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存活率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治疗无明显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L1-CAM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分化、肌层浸润深度、L1-CAM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有关,通过检测L1-CAM表达可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全部患者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析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分型、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外转移及腹水细胞学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灶范围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宫外转移是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肌层浸润、特殊病理类型以及宫外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应行淋巴清扫及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糖蛋白抗原125(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本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患者347例,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三组:早期组(Ⅰ期)、中期组(Ⅱ期、Ⅲ期)、晚期组(Ⅳ期);提前一周对所有患者随机访问并取静脉血,实验室采用国际癌症协会推荐的免疫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CA125浓度;检测其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理分期的CA125阳性者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阳性率越高;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患者的CA12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1/2的阳性率分别为68.2%、45.2%,CA125的阳性率随肌肤浸润深度增加;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A125阳性率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手术前检测血清CA125对判定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的类型有重要意义,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吴琼  张晓露  张吉丽 《吉林医学》2023,(11):3028-3030
目的:分析负性共刺激分子B7-H3和B7-H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实施子宫切除术的198份石蜡包埋的子宫内膜病变标本纳入研究,其中经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有89份,增生期子宫内膜标本为109份。所有子宫内膜病变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7-H3、B7-H4表达情况,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B7-H3、B7-H4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子宫内膜癌B7-H3、B7-H4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标本B7-H3阳性表达率与B7-H4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标本(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B7-H3阳性表达与其年龄(≥60岁)、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组织学类型、组织学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B7-H3阳性表达与其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B7-H4阳性表达与其年龄(≥60岁)、肌层浸润深度(>1/2)、组织学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B7-H4阳性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Survivi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4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P,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P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P〈0.05).TP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Survivin在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表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与TP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TP和Survivin共同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HER-1,HER-2 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 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 年1 月-2011 年3 月期间符合要求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ER-1、HER-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ER-1 与组织分级、分期及浸润深度无关(P > 0.05) ;阳性生存率为90.4%,阴性生存率为100%,其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 < 0.05)。HER-2 表达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分期无关(P > 0.05) ;阳性生存率为98.6%,阴性生存率为95.96%,其表达与预后无关。结论 HER-1 与EC 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浸润深度、组织分级、分期无关;HER-2 与浸润深度、组织分级、分期和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关系.方法 收集1997~2007年收治生存期≥5年及≤3年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测定这60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和MVD表达,分析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5年30例大肠癌患者VEGF,MVD表达强度与≤3年30例大肠癌患者在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病理分型差异性不显著(P>0.05),且VEGF与MVD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74,,P<0.05).结论 VEGF对大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和MVD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EMC)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survivin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2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5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PTTG、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PTTG、Survivin和PC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间的PTTG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无关(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均无相关性(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TTG与survivin、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TTG表达增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与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可用来鉴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腺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72例,其中术前38例采用MRI作影像学辅助诊断,34例采用CT作影像学辅助检查,以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是否受累,并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RI能正确评估肌层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为92%.宫颈受累评估,正确评估率86%。CT正确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其诊断符合率为71%,宫颈受累评估,其正确诊断率为29%。MRI对肌层侵润深度的判断和宫颈受累判断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CT对肌层侵润深度的判断和宫颈受累判断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MRI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较CT有明显优越性,故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53、CD44v6和CD2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标本及不同病变组织中P53、CD44v6和CD24的表达.结果 60例食管鳞癌标本中,P53、CD44v6和CD24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形成有关(P <0.01);P53的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无关(P>0.05);CD44v6、CD24的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有关(P<0.05或P<0.01).结论 P53、CD44v6和CD24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欣  罗爱华 《微创医学》2014,(3):296-29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大肠癌患者36例,取大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相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VEGFR-2表达和MVD计数,并分析两者与大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R-2在癌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3%(21/36),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2.2%(8/36),且与浸润深度增加、远处转移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MVD在癌变组织中的计数为(28.6±9.4)个/HP,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0.5±3.9)个/HP,且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VEGFR-2表达和MVD计数高,二者皆可提示大肠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8.
iNOS、MMP-2及Notch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iNOS、MMP-2及Notch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取68例胃癌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iNOS,MMP-2及Notc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分析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的关系。结果iNOS的阳性表达与淋巴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相关(P〈0.05)。并随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表达逐渐增强(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iNOS的表达高于阴性者(P〈0.05)。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转移、浸润程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胃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共39例,其中iNOS及MMP-2的表达分别与Notch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MMP-2与iNOS的表达并无相关趋势(γ=0.015,P〉0.05)。结论iNOS、MMP-2及Notch1三种蛋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且iNOS及MMP-2可能通过共同的Notch1信号途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促进胃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新辅助化疗(NACT)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观察组初治宫颈癌患者49例,均行病理确诊并采用PT方案(顺铂50 mg/m2+紫杉醇135~175 mg/m2)静脉化疗1~2疗程,化疗后15~20天行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期手术并术中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顺铂50 mg/m2)+术后紫杉醇135~175 mg/m2静脉化疗35例为对照组。在化疗有效率、术后病理及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77.6%;两组术后宫颈深肌层浸润率、宫旁浸润率、盆腔淋巴转移率、阴道切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辅助化疗有反应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率较无反应者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为72.75%(P〉0.05)。结论术前全身辅助化疗可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新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学荣  刘晓芳 《西部医学》2011,23(11):2178-217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IT)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1~2个疗程经动脉NAIT后,行根治性手术;对照组术前未接受NAIT,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记录NAIT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中CR 4例,PR 22例,有效率7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标本病理检查比较: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6.09%和29.58%,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宫颈肿瘤的深肌层浸润分别为53.62%和67.61%,宫旁浸润分别为2.90%和1.4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术前行NAIT可缩小肿瘤大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