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4组实验动物分别在4、8、12周处死。取其下颌骨进行牙槽骨标本测量,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牙槽骨标本测量比较:4组牙槽嵴宽度、高度丧失值均存在差异(P<0.05);析因分析示PRF与BMSCs复合使用修复牙槽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RF或BMSCs(P<0.05)。X线、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4、8、12周时拔牙窝骨吸收程度: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PRF+BMSCs组成骨情况均优于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结论:PRF复合自体BMSCs可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与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组,建立SD大鼠上颌牙槽骨缺损模型,联合植入BMSCs和FG复合物,A组对照侧单纯植入FG,B组对照侧为空白对照.利用上颌骨实验区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icro-CT扫描观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MSCs,另一侧单纯硅胶管套管。于术后第4、8、16周行大体观察,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第8周和16周时,双侧管内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MSCs侧优于单纯套管侧(P<0.05)。结论:MSCs可促进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提示MSCs可应用于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治疗骨相关疾病及作为载体用于基因治疗。本文综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兔拔牙窝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Notch和Wnt信号通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36只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均于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组植入BMSCs-PRF复合物,B、C组分别植入单一PRF和BMSCs,D组未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处死动物,立即在骨缺损同一部位取材,制作骨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Notch1和Wnt3a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4、8周,A、B、C组Notch1和Wnt3a表达均高于D组(P<0.05);第12周,D组Notch1和Wnt3a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第4周,骨缺损区新生骨细胞Notch1和Wnt3a的表达最多,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缺损修复完成,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Notch1和Wnt3a信号分子在BMSCs复合PRF促进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均有表达,可以通过调控BMSCs的增殖与分化加速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愈合过程;二者表达情况相似,有可能存在串话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与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其诱导效果。将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材料复合,用于动物实验。在4只Beagle犬的下颌骨每侧制作3处大小一定的骨缺损。随机将骨缺损分为3组进行处理:BMSCs-CPC组(移植复合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CPC组(只移植支架材料)和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移植后第4、8周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形态观察与计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再生。BMSCs-CPC组、CPC组中骨组织再生情况优于空白组。BMSCs-CPC组支架材料降解程度与新骨形成情况优于CPC组。术后第4、8周,BMSCs-CPC、CPC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MSCs-CPC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CPC组(P<0.01);BMSCs-CPC组中剩余支架材料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CPC组(P<0.01)。结论:BMSCs种子细胞复合CPC支架材料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新骨再生的骨缺损修复方法,有利于颌骨高度及宽度的保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否参与牙髓损伤的局部修复,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BMMSCs)嵌合SD大鼠模型,30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荧光细胞的比例,冰冻切片观察心、肝、肾组织中是否有荧光细胞的分布,检测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制备牙本质缺损构建牙髓损伤模型,分别于牙本质缺损后5、10、15 d取材,切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牙髓的病理变化以及GFP-BMMSCs在牙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牙本质缺损组初期有牙髓充血,后期牙髓炎症逐渐恢复并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牙髓组织中有荧光细胞的分布,牙本质缺损组比正常组中可见更多的荧光细胞,且随着牙髓炎症的恢复,荧光细胞减少。结论:牙髓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的牙髓处参与其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将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从人骨髓血中提取骨髓MSC,经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 髓MSC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建立了骨髓MSC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探讨 了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MSC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9,(1):66-70
牙槽骨缺损是导致口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何修复骨缺损,并恢复其功能是近年来的关注重点。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骨重建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工程学和骨再生医学应运而生。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增殖分化后能够代替损伤的组织,有望成为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替代方案。最近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生长因子能够诱导骨修复。该文总结了近年来骨缺损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结果,重点对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在牙槽骨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生长因子的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是一个复合体 ,它由红细胞、白细胞、它们的前体细胞及被称为基质 (stromal)的结缔组织网架组成。来自基质的细胞 ,在形态上分别与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形态相似[1] ,这些细胞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它们在体外能被不同的诱导因子诱导 ,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等[2 ] 。干细胞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 ,是不具有特定机能的原始细胞 ,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增生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向特定的方向分化 ,产生几个亚系的前体细胞[3 ] 。骨髓基质干细胞就能分化为不同的间充质细胞 ,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壳聚糖(Chitosan,CS)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HA-TCP)复合材料修复犬牙槽骨缺损。方法:制备CS溶液修饰HA-TCP。以CS修饰的HA-TCP复合材料修复犬牙槽骨缺损,选取3只成年犬876︱678作为受试牙,在受试牙根分歧处制备长宽高均为5mm的箱型骨缺损,分成两组,左侧作为实验组:将CS修饰的HA-TCP复合材料植入犬牙槽骨缺损部位;右侧作为对照组:将HA-TCP植入犬牙槽骨缺损部位;植入8周后将实验动物处死,组织学观察并图像分析新生骨组织的形成状态。结果: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剩余材料占缺损的百分比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S修饰后的HA-TCP复合材料修复犬牙槽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HA-TCP修复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细胞修复先天性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16只2月龄的日本大耳白兔,在其腭部制作骨组织缺损和采集胫骨MSCs培养,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复合明胶海绵支架并行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植入腭骨缺损区;对照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手术操作,腭骨缺损区仅植入明胶海绵支架。于4、6、8和12周采集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等。结果:实验组4周时骨缺损部分有骨痂形成,第6周时实验组骨缺损表面有较多骨痴形成,与骨端连接紧密,有骨桥形成;第8、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未见骨组织修复。结论:通过MSCs扩增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以明胶海绵支架为载体移植腭骨缺损中,能较好的修复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PRP复合间充质干细胞在颌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生物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三大要素。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向成骨细胞分化,取材容易,体外易扩增,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是理想的种子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中富含大量自体源性生长因子,能诱导MSCs增殖分化,促进骨再生。PRP复合MSCs行组织工程化骨具有一定可行性,已应用于颌骨缺损的修复、牙周组织再生以及种植外科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就PRP复合MSCs在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即骨髓干细胞(BMSC)和脂肪干细胞(ADSC)的体外成骨能力,为其将来应用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取同一只兔的髂骨骨髓和腹股沟脂肪作为BMSC和ADSC的来源,分离培养后比较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成骨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RT-PCR分析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BMSC和ADSC都具有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在成骨诱导分化后,BMSC有较高的ALP活性和较多的钙结节形成。RT-PCR结果显示:BMSC表达较高的BMP-2、OCN和OPN等成骨基因。结论:BMSC和ADSC都具有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ADSC有较好的成脂分化能力,BMSC有较好的成骨分化能力;两者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体外标记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方案,进行磁共振扫描,观察与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支架复合培养的效果。方法: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与多聚左旋赖氨酸的复合物标记第3代羊骨髓间充干细胞,将两者(各mg/L)按配比分为4组,A组:25:0.75、B组:50:1.5、C组:100:3和D组:200:6,分别在4h、24h和48h检测细胞标记阳性率、存活率和增殖活力,选最佳方案组进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细胞内外粒子分布并与支架复合培养。结果:A组、B组细胞标记24h和48h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率最高,均达100%,细胞外未见纳米粒子聚集块形成;A组细胞标记4h、24h细胞存活率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纳米粒子标记不同时间均未影响细胞增殖活力;在3.0T磁共振成像下至少可检测到A组5×103个细胞;纳米粒子分布于胞浆内、可与支架有效粘附。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与多聚左旋赖氨酸配比为25:0.75(mg/L)时,标记第3代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h为最佳方案,可粘附于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支架表面。  相似文献   

16.
珊瑚复合人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人骨髓基质细胞在角孔珊瑚上立体培养后的生长情况及其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穿刺抽吸人髂骨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接种于角孔珊瑚中立体培养5d,观察细胞在角孔珊瑚表面的贴附及伸展情况;将上述细胞/角孔珊瑚复合物植入体内,观察植入物在体内的成骨情况。结果:细胞可在角孔珊瑚中立体培养成活。体内植入后4周,复合物中有少量新骨形成;体内植入后8周,复合物中出现大量较成熟骨组织;而对照组4、8周均无骨组织形成。结论:穿刺抽吸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角孔珊瑚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孔聚丙烯晴基碳纤维/壳聚糖/双相磷酸钙/聚乳酸-羟基乙酸(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大白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多孔PAN/CS/BCP/PLGA复合支架。选取3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大小为10mm×10mm×10mm牙槽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照组植入CS/PLGA复合材料,术后2、4、8、12周分期取材,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SEM)检测和成骨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检测结果,X线观察:骨缺损区阻射影与自体骨相同。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区完全被新骨充填,且为较成熟的板层骨,与自体骨完全融合。SEM检测:骨-材料界面形成骨性结合,移植材料大部分降解,被成熟骨组织替代。成骨细胞计数分析:成骨细胞生长活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要优于CS/PLGA复合材料,为其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替代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以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为支架材料、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为生长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15mm×15mm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A组,组织工程骨;B组,自体髂骨;C组,单纯nHAC材料;D组,对照组修复。术后1、3、6个月行放射性核素骨检测、骨密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检测:术后1、3个月,A、B组成骨代谢能力明显优于C、D组,术后6个月时,各组之间骨代谢能力无明显差异;骨密度测定:A、B、C组骨缺损区域骨密度逐渐增加明显高于D组,术后3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C组明显提高;组织学检查:A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nHAC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成大片状结构,术后6个月nHAC几乎全部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其成骨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却明显大于C组,D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能力与自体髂骨相似而强于单独使用nHAC,且nHAC材料于体内可完全降解,因此BMSCs与nHAC及自体PRP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