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具有不同垂直和矢状骨面型的成人髁突特征的差异,研究成人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颞下颌关节正常的成人患者180例,根据∠ANB、∠MP-FH和∠MP-SN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共9组,每组20例。使用Invivo6软件测量所有样本的髁突长轴径、髁突短轴径、髁突最大横截面积、髁突颈部宽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关节前、后、上、内侧间隙,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宽度。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低角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大,关节窝深而窄,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大,升支长;高角患者则相反。骨性Ⅲ类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小,关节窝浅而宽,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小;而骨性Ⅱ类患者则相反。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骨性Ⅲ类低角患者髁突特征明显,与下颌发育有关;髁突特征与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之间存在关联;垂直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关联程度比矢状骨面型更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髁突及其周围结构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性 II 类高角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41例成年女性 CBCT 影像(正常对照组21例;骨性 II 类高角20例),采用 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比较2组髁突位置和形态、关节窝形态及关节间隙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反映髁突形态的指标中,实验组髁突长轴角度、髁突倾角大于对照组,髁突长轴直径、髁突高度实验组较小。反映髁突位置的指标显示实验组髁突相对颅底更靠后。反映髁突与关节窝位置关系的指标中,实验组的关节后间隙更大,而关节上间隙相对较小。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中,实验组的关节窝更浅,关节结节后斜面角更小。结论:成年女性骨性 II 类高角骨面型患者关节窝、髁突形态和位置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特点。方法:采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牙尖交错位颞下颌关节侧位体层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特点。结果: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由大到小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关节窝前后斜面切线的夹角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关节窝宽度高角组比低角组、均角组明显增大。结论: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有显著差异,低角骨面型患者的关节窝深而陡,高角骨面型患者关节窝浅而平,均角骨面型患者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型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低角型及高角型患者,每组20例,对其许氏位片上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的前斜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在Ⅲ类骨面型的低角型患者离前颅底最远,偏向后方,关节凹的位置最低,关节凹的前斜面较陡峭。在Ⅲ类骨面型的高角型中离前颅底最近,偏向前方,关节凹的位置最高,关节凹的前斜面较平滑。结论: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形态变化与下颌骨生长方向有关。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变化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特征,探讨Ⅲ类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机制。方法:从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各20名,使用NNT viewer 5.3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组和替牙期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组对比结果为:矢状面双侧关节前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结节斜度偏小;冠状面双侧关节内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外间隙偏小,右侧髁状突角度偏小;横截面右侧髁状突前后径偏小。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充分,呈现髁状突,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斜度;冠状面关节内、外间隙均较小的特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处于前置近关节窝顶位置。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像学特征与其功能状态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错 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颞下颌关节随生长改建的相关规律。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莞健力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52例、青少年正常对照组54例与成人骨性Ⅱ类高角组患者50例,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利用NNT viewer 5.1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形态、关节窝形态与关节间隙等11项指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与青少年正常对照组、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与成人骨性Ⅱ类高角组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 结果与青少年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的髁突外形更小,髁突倾斜角更大,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与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更小(P<0.001)。与成人骨性Ⅱ类高角组相比,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与高度更小,关节窝深度与宽度更小(P<0.001)。 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组与青少年正常对照角组在髁突形态及位置、关节窝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随年龄增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增大,但盘突关系及生长型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21例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然后通过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有27侧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7.2%(27/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于关节窝前位和后位的髁状突构成比分别为33.3%(12/42)和9.5%(4/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髁状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平均增大1.6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关节窝前后径、内外径和关节窝高度的测量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能使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的髁状突位置前移及髁状突前斜面适应性改建,但不会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口腔医学》2017,(8):707-7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地区个别正常与骨性Ⅲ类错青年患者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个别正常志愿者及高角骨性Ⅲ类错患者各40例,两组样本均为哈尔滨地区青年人(年龄为20~28岁)。获取两组牙尖交错位的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采用Mimics16.0和Simplant O&O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进行测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Ⅲ类错组和个别正常组测量结果比较有8个测量项目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MI指数、髁突相对位置、髁突半径值、关节窝深、髁突指数、关节窝指数、两侧关节窝外径、两侧髁突长轴夹角。结论哈尔滨地区骨性Ⅲ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颞下颌关节位置形态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20例剥制颅骨40侧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观测结果,颞下颌关节窝的横径、前后径和髁状突内外径、前后径、前斜面距和后斜面距等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但下颌结节后斜面斜度则有所不同;报告了髁状突角的变化及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不协调结果.观测结果为X线摄片、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病症诊治及颞下颌人工关节设计提供有意义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临床资料完整、CBCT影像资料采集方法一致的60例高角患者[SN-MP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38°]为研究对象,年龄 17~21岁,男女比例1∶1。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的测量均值,以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均值加减1倍标准差为界限分为骨性Ⅰ、Ⅱ、Ⅲ类(每组均为男10例,女10例)。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摄影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对获得的头颅三维影像进行颞下颌关节的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左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右侧关节前间隙、左侧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左侧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关节前间隙均小于骨性Ⅱ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Ⅱ类患者关节后间隙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窝宽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均大于骨性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骨性Ⅰ类患者80.0%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77.5%髁突发生后移,骨性Ⅲ类患者75.0%髁突发生前移。结论    (1)各类错牙合间左右关节位置基本对称;(2)骨性Ⅰ类患者髁突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髁突位置后移、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前移的比例较大;(3)骨性Ⅲ类患者的关节窝比骨性Ⅰ类、Ⅱ类患者更宽、更浅;(4)关节窝的形态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替牙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为替牙期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3组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比较各组间髁突形态特点。结果 替牙期3组患者的髁突上部高度h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P<0.05);升支高度RH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RH值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角组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在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生长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