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挺  程德盛  张硕非 《口腔医学》2014,34(12):936-939
[摘要] 目的:通过不同拔牙模式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B点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50例安氏Ⅰ类临界病例,包括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第二前磨牙组各25例。分别测量14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的软硬组织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矫治前,两组患者在水平和垂直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点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中存在显著差别(P<0.05),而软硬组织B点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中相对明显。(2)硬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下切牙轴倾度、SNB角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B的线距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软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唇倾角、下唇翻卷度和B'-E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颏沟倾角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软组织显著改善;矫治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拔牙矫治显著改变软、硬组织B点,但两种不同拔牙模式间对软硬组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安氏Ⅰ类错病例治疗前后上唇软组织变化的比较,探讨2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选取50例青少年安氏Ⅰ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拔除牙位分为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每组25例患者。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的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1)在上唇各点相对X轴和Y轴的线距上,2组患者治疗后A′-X和UL-X的变化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在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上,2组患者治疗后上唇长度、UL-EP、A′-EP的变化明显(P<0.05),但2组患者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对上唇均有明显改变,但2种拔牙模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安氏Ⅰ类错病例治疗前后下唇软组织变化的比较,探讨两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选取50例安氏Ⅰ类(骨性Ⅰ类)临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拔4个第一前磨牙和4个第二前磨牙病例各25例,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软组织的14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两组无任何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线距的明显增长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而第二前磨牙拔除组表现在在水平方向上。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颏唇角和下唇厚度均大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下唇倾角、下唇长、下唇基部厚度、颏唇沟深度增加,而颏唇角、下唇基角、下唇厚、下唇突度、下唇突凹点相对E线的距离减小。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颏唇角、下唇倾角、下唇基角、下唇基部厚度均增加,其中下唇倾角和下唇基部厚度的变化明显;下唇长、下唇突度、下唇突凹点相对E线的距离减少,而下唇厚基本不变。结论:拔除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组在治疗前后下唇的各项软组织角度和线距变化均无统计学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病例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疗效满意、中轻度拥挤、非双颌前突的安氏Ⅰ类病例153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96例,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组57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软硬组织共118项指标),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判别公式:IS=0.092A.P.D.I+0.065FM IA-0.049颏沟倾角-0.352下唇厚度+0.188颏部软组织厚度-6.465,判别临界值为0.17。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回代率为77.1%,拔除第二前磨牙组回代率为77.2%。结论在进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选择上,治疗前软组织的形态,特别是下唇的厚度必须有所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变化进行比较,探讨2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患者50例,均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和4颗第二前磨牙进行治疗.2组患者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颏部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2组无任何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在垂直方向上增长明显,而第二前磨牙拔除组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均有增加,水平向生长更明显.(2)在对软组织项目的测量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的软组织面角、颏沟倾角均小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治疗后2组均出现软组织面凸角减少,颏凸角、软组织面角、颏沟倾角、颏唇沟深度增加;但2组在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上无显著组间差别.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垂直向生长更明显,拔除第二前磨牙组更倾向于颏部的水平向生长;2种拔牙模式在颏部软组织的改变上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拔除不同双尖牙对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拔除不同双尖牙对面部软硬组的影响。方法 对10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拔44组)和10例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拔55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拔44组:上下切牙突度及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少(P〈0.001);拔55组:上切牙突度明显减少(P〈0.01),下切牙突度及上下唇突度减少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上下切牙内收及上下唇内收,拔44组均大于拔55组(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6.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1C-MP距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上下唇-审美平面距矫治后得到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SNA角,MP/SN角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矫正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不仅能快速的打开咬合,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而且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转矩的表达可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8.
对10例生长发育快速期的轻、中度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采用推磨牙向后矫治器矫治,进行了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矫治器能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为内收和排齐上前牙提供了间隙;抑制上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研究经上颌Le Fort Ⅰ型前移和下颌后退术后的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在水平关系上的移动比例.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应用手术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相同测量点在水平轴上的差值,进行相关软硬组织比值计算和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下颌测量点的相关软硬组织都有相关关系,r>0.8,P<0.00l.下颌除颏前点移动比值低于1外,其余为11关系.上颌鼻下点与相应骨组织的相关关系较差,r<0.5,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鼻下点与相关骨组织的相关关系较差,受诸多因素影响.下颌骨定点明确.研究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双颌手术后的软硬组织比值变化,可为准确预测术后面容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Van-Beek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7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Van-BeekActivator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各项指标测量值,治疗后均得到显著好转,外观容貌得到改善。结论Van-BeekActivator矫治器对抑制上颌骨的发育,促进下颌骨向前、向上旋转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 ,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 :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安氏Ⅱ~2类青少年不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矫治安氏Ⅱ2类青少年不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31例10~13岁安氏Ⅱ2病例,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上颌斜面导板完成不拔牙矫治。分析所有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的软硬组织项目。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上前牙舌倾得以纠正,SNB角增大,ANB角减小,提示下颌骨长度增加,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出软组织侧貌突度减小。结论安氏Ⅱ2青少年病例,在上前牙舌倾纠正后,下颌骨有一定程度的生长,配合使用斜面导板,使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得以改善,相应软组织侧貌美观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 ,对5 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 ,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 ,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5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东女性安氏各类错的软硬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设计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安氏Ⅰ、Ⅱ、Ⅲ类错各25名患者,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描绘并测量13项软组织及2项硬组织.结果广东女性安氏Ⅰ、Ⅱ、Ⅲ类错软组织对比分析中,H角、上唇齿距、颏唇沟深、上唇长度、上下唇厚度和上下颌突度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广东女性安氏Ⅱ类错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短缩,下唇组织往往过多且张力小,颏唇沟深,形成典型的开唇露齿,上颌前突的侧貌面容.广东女性安氏Ⅲ类错的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短而厚,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下唇薄而颏唇沟平,下唇张力大.这与安氏Ⅱ、Ⅲ类错的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矫治中决定拔牙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时,是否需要拔牙是困扰正畸医生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作者通过对73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将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拔牙组的拥挤度比非拔牙组拥挤度大。②拔牙组的下切牙唇倾度比非拔牙组小,下切牙更加竖直。③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唇相对于Ricketts审美平面更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