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霉噻唑(BPO)是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与青霉素过敏休克反应发生有关。本文对女贞子主要成分之一齐墩果酸(OLA)对BPO—BSA致敏豚鼠过敏休克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取18只豚鼠,随机分为致敏对照组与OLA50,100mg/kg两个剂量保护组;采用ip抗原致敏法,第1、3、5天分别ip0.2%BPO—BSA0.5ml,最后一次注射后间歇14天,致敏后第20天,经耳缘iv0.2%BPO—HSA1ml进行攻击,观察过敏反应症状。实验证明,OLA50,100mg/kg两剂量组均可降低  相似文献   

2.
1、本文对青霉素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等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2、BPO—蛋白可致敏豚鼠,并可诱发过敏休克反应,动物的休克率与死亡率均为10/10;致敏组与对照组豚鼠肺组织经与BPO—HSA一起孵育攻击后,组胺释放百分率分别为12.8±3.5%和1.0±0.2%,不经抗原攻击者分别为0.7±0.2%和1.0±0.4%;PCA反应证明:致敏豚鼠血清中有抗BPO。  相似文献   

3.
链霉素用于临床已经40余年,至今仍然常用于阴性菌和结核病的治疗。但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屡见报道,并且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为此本室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防治。用商品链霉素和牛血清白蛋白合成链霉素——牛蛋白结合物(ST—BSA)作为抗原致敏豚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88%,其中休克率占76%,死亡占44%,而对照组为0%;ST—BSA致敏豚鼠离体回肠释放过敏介质生物效应实验证明,用抗原攻击后,肠管紧张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青霉素过敏的次要抗原决定簇,与过敏休克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对女贞子主要成分之一齐墩果酸(OLA)对6-APA-BSA致敏豚鼠过敏休克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OLA50,100mg/kg两剂量组全程给药可明显降低致敏豚鼠过敏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致敏对照组休  相似文献   

5.
用BPO_(21)—HSA-Sepharose 4B免疫吸附柱,直接从BALB/c小鼠腹水中提纯青霉素单克隆抗体,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专属性强的特点,提纯抗体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为单一区带。用EIISA及抑制EIISA试验、免疫双扩散法,及PCA试验等方法均证明青霉素单克隆抗体具有抗青霉噻唑基(青霉素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可用此建立免疫学方法来检查青霉素类抗生素中微量致敏性杂质。  相似文献   

6.
感染小鼠淋巴结 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 SP 2/0株融合,所获单克隆抗体 ⅢD10能与血吸虫抗原形成免疫沉淀,具有属特异性,免疫荧光定位于成虫肠管。免疫电泳提示,ⅢD10为抗循环阴极抗原单抗。应用于竞争 ELISA试验,显示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 120例烘检阳性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00%阳性,204例正常人仅1例在1:10时出现阳性,与6例肺吸虫病人无交叉反应。感染动物试验,感染前30只家兔均阴性,感染后4周全部出现阳性;治疗后8周抑制滴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_1~—抑制物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 2/0骨髓瘤细胞在50%PEG的作用下融合,获得三株分泌抗人C_1~—抑制物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A8、F7、G10)。用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其所诱生的小鼠腹水,特异性抗体效价分别为10~(-2)~10~(-3)及10~(-4)~10~(-6)。抗原阻断试验及取代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单抗是C1~—抑制物特异的。杂交瘤细胞液氮冻存半年以上,复苏后仍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经鉴定三株单抗均属IgG1。以F7制成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血清中的C_1~—抑制物,经SDS-PAGE及免疫印迹试验证明,有较高的纯度和良好的活性。本文为今后开展C_1~—抑制物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8.
向培德  李文 《免疫学杂志》1991,7(3):176-178,198
本文以人心肌抗原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2株(2F_1和1F_6)分泌抗人心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免疫印迹试验证明,细胞培养上清及小鼠腹水中的特异性抗体均能与分子量为55KD蛋白带结合。抗原阻断试验结果,证明获得的两株单抗是人心肌抗原特异的。染色体数分别为102条和96条。1F_6和2F_1的Ig亚类型均为IgG_1。间接免疫荧光呈肌束膜型,ABC免疫组化显示肌束膜和肌原型(胞浆)。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类药物之间交叉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之间交叉过敏反应性 ,并分析交叉过敏反应与药物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霉素过敏者血清 397例。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法 (radioallergsorbenttest,RAST) ,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 8种主、次要抗原决定簇 ,分别为青霉素G(BPO、BPA)、青霉素V(PVO、PVA)、氨苄西林 (APO、APA)和阿莫西林 (AXO、AXA)特异性IgE抗体 ,分析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的种类与过敏药物的关系。结果 :397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 2 34例 ( 5 8.9% )。 1~ 8种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的阳性率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特异性IgE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RAST)测定 3 97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 8种抗原决定簇(BPO PLL、PVO PLL、APO PLL、AXO PLL、BPA PLL、PVA PLL、APA PLL、AXA PLL)特异性IgE抗体。结果 :3 97例过敏病人中 ,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 5 8.9% (2 3 4例 )。其中 ,男性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组 (P <0 .0 5 )。在所检测的 8种特异性IgE抗体中 ,BPA IgE抗体阳性率 2 5 .44% (1 0 1例 )最高 ,PVA IgE抗体 2 5 .1 9% (1 0 0例 )次之 ,而APA IgE抗体 9.82 % (3 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与HLA DR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 3 97例过敏病人和 1 0 1例正常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 (BPO PLL、PVO PLL、APO PLL、AXO PLL、BPA PLL、PVA PLL、APA PLL、AXA PLL)特异性IgE抗体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SSP)的方法检测了 1 1 3例过敏病人和 87例正常人HLA DRB基因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BPO抗体阳性组中的DR1 6基因频率和PVO抗体阳性组中的DR1 4.1基因频率均显著降低 (0比 8.62 % ,P <0 .0 1 ;1 .5 6%比 9.77% ,P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黄花蒿花粉变应性小鼠鼻炎模型维持稳定的激发条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 选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质, 于1 d、4 d、7 d对每只小鼠皮下注射0.1 ml的以Art a1计浓度为2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致敏结束后停息1周, 用以Art a1计浓度为50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对小鼠进行首次滴鼻激发, 每鼻孔10 μl。将模型组分为3组分别连续激发7 d、10 d、14 d, 每隔4周再激发7 d, 探索首次激发时间。空白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进行免疫和滴鼻激发。造模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和鼻部病理学变化, 检测致敏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确定最佳首次滴鼻激发周期后, 进一步比较不同激发频次对致敏效果的影响。结果抗原首次激发后, 10 d组小鼠过敏症状明显高于7 d和14 d组, 且10 d和14 d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7 d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二次激发后3个模型组小鼠组仍维持明显过敏症状;鼻部均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增生、鼻甲肿大、炎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均显著增高;抗原特异性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HLA DR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 3 97例过敏病人和 1 0 1例正常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 (BPO PLL、PVO PLL、APO PLL、AXO PLL、BPA PLL、PVA PLL、APA PLL、AXA PLL)特异性IgE抗体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SSP)的方法检测了 1 1 3例过敏病人和 87例正常人HLA DRB基因型。结果 :77例有过敏史的病人中 ,与对照组相比 ,DR9基因频率显著升高 (1 1 .0 4%比 4.0 2 % ,P <0 .0 5 ,RR =3 .2 4)。其中 ,速发型过敏组和荨麻疹组中的DR9…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抗HFRS病毒血凝素McAb和HRP标记的同一种McAb,建立了检验HFRS病毒血凝素抗原的双McAb-ELISA夹心法。经取代试验和抗原阻断试验均证明本法具有高度特异性,重复性也良好。用本法和血凝试验平行地检测了10批粗提HFRS陈株感染鼠脑的血凝素抗原,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0%,而前法滴度明显高于后法(GMT 1:506和1:26),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本法检验了10种从不同疫区不同宿主分离的HFRS病毒株的感染鼠脑或Vero—E6培养上清,结果均为阳性,虽血凝素抗原滴度高低不一,却再次说明不同HFRS病毒株血凝素之间有群共同性,因此本法在HFRS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监测,疫苗效价鉴定中都有实用价值,可取代血凝试验。  相似文献   

15.
用半抗原物质三碘甲腺原氨酸酯化联结法,制备T_3甲酯—BSA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FO骨髓瘤细胞融合,融合率为80.2%,阳性率为20.9%。获得稳定分泌抗T_3 McAb的杂交瘤细胞6株。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众数2n=92~96,并含有1~2条标记染色体。通过对McAb特性分析发现:其分别属于IgG_1和IgG_(2a)亚类,其中E10株McAb与甲状腺素(T4)交叉反应率仅为0.14%,亲和常数K值为3.751×10~(11) L/M。杂交瘤细胞培养液滴度为1:900,小鼠腹水滴度为1:3×10~5,可直接取代商品药盒中抗T_3多克隆抗体,显示出灵敏度增高,可测范围增大,反应到达平衡时间缩短,抗体性能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霉素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方法 :分离出 1 6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 ,1 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分别用青霉素G(PG)钠盐及其侧链苯乙酸 (PHA)、青霉素V(PV)钾及其侧链苯氧乙酸 (PHOA)、氨苄西林(AMP)及其侧链α 氨基苯乙酸 (NPG)、阿莫西林(AX)及其侧链对羟基 α 氨基苯乙酸 (PHPG)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母核 6 氨基青霉烷酸 (6 APA)对PBMCs进行刺激 ,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过敏病人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到上述 9种抗原刺激后增殖阳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业已证明 ,免疫系统能识别和破坏癌细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 ,大量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特异性抗原都已经得到了鉴定 ,通常是在通过癌症患者T细胞的识别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被人们认为是肿瘤免疫疗法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有一种源自非自身肿瘤但又与肿瘤有关的热休克蛋白(hsp)能引出或激活有效的T淋巴细胞已被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 ,源自人黑素瘤的hsp70体外运用CTL为已知的黑素瘤抗原作了特异性克隆。采用 6~ 12周龄BALB/c(H 2 d)和C5 7BL/ 6 (H 2 b)小鼠、卵白蛋白转染的B16细胞 (…  相似文献   

18.
在体外实验中观察了同种特异T细胞疫苗(TCV)免疫鼠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和有丝分裂原(ConA)的反应能力。B6同种抗原特异TCV免疫的BALB/c小鼠对B6同种抗原的反应(MLR)能力明显变抑制,对无关第三者同种抗原AKR的反应能力也显著下降,表明存在抗原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在BALB/c同种抗原特异TCV免疫的B6小鼠中,获得一致的结果。在观察两组TCV免疫动物T细胞对Cond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与正常小鼠 T细胞反应性比较,TCV免疫动物 T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抗原非特异作用。此与MLR中ConA-T细胞免疫动物的结果相一致。在CML实验里,同种抗原特异TCV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体外诱导同种CTL活性明显受到抑制,CTL 活性十分低下。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同种特异TCV免疫小鼠可诱发同种抗原反应和对ConA诱发的增殖反应能力显著低下,表现为抗原非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匙孔型血蓝蛋白(KLH)两种蛋白载体合成黄芪甲苷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方法:用高碘酸钠法将黄芪甲苷(AST)分别与蛋白载体BSA和KLH偶联成AST-BSA及AST-KLH免疫6~8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测定其血清抗体效价;以卵清白蛋白(OVA)为载体蛋白同样以高碘酸钠法合成AST-OVA作为包被抗原。多抗血清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ELISA)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经AST-KLH免疫的多抗血清较之AST-BSA免疫的特异性要高,与AST进行竞争酶联免疫检测,其IC50值约为5μg/ml。两种人工抗原免疫所得血清抗体效价均为1∶51 200左右。结论:AST-KLH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本次实验为进一步建立黄芪甲苷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抗克伦特罗 (CL)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 ,制备CL单克隆抗体 ,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方法 :用重氮化法将半抗原CL偶联于载体蛋白BSA ,形成结合抗原BSA CL ;以BSA CL免疫BALB/C小鼠 ,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CL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用体内诱生腹水法生产CL单抗 ,硫酸钠盐析法提纯。应用抗小鼠同种型抗体测定单抗的同种型 ,用竞争性ELISA和胶体金膜层析试验测定CL单抗的反应特异性和反应动力学。结果 :筛选出C 4G1、C 2H6、C 2D6和C 4C94株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杂交瘤生产单抗 ,其单抗的间接ELISA效价分别为 5× 10 -5、3× 10 -4、6× 10 -4、2× 10 -5;同种型分别为IgG1/κ、IgG1/κ、IgG2a/κ、IgG2a/λ。C 4G1的亲和力常数K =1 6 8× 10 8L/mol,C 2H6的亲和力常数K =1 3× 10 8L/mol。经WestGold蛋白质印迹鉴定单抗与CL特异性结合。C 4G1单抗对CL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7 94ng/ml,对沙丁胺醇 (Sb)的IC50 为 10 0 0ng/ml,对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来克多巴胺的IC50 均≥ 6 4 0 0ng/ml;C 4G1单抗与Sb的交叉反应性为0 79% ,与异丙肾上腺素的交叉反应性为 0 12 % ,而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来克多巴胺、各类抗生素及多种维生素均无交叉反应性。结论 :用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