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替比夫定治疗前后CHB轻、中、重度三组患者血清和PBMC HBV DNA含量及IL-18的水平,并同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CHB各组患者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水平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替比夫定治疗可以迅速降低病毒负荷,但PBMC内病毒负荷的下降要晚于血清HBV DNA水平的下降;PBMC中IL-18的下降要明显早于血清中IL-18的下降。结论:血清IL-18水平可以作为监测肝细胞炎性损伤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PBMC上清液中IL-18的水平可以作为一个灵敏的指标早期预测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效果;PBMC内病毒池的持续存在可能是HBV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8与HBV DNA含量,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离97例CHB临床血清标本,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水平;用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HBV DNA含量;以30位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为对照。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CHB患者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lL-18水平在HBV DNA阳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lL-18与CHB的疾病过程相关,与HBV DNA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活动期及缓解期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白细胞介素 (IL) 18诱生的研究 ,以探讨IL 18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33例 ,并对其中 30例进行动态观察。我科门诊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 15例。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并排除合并其他型病毒性肝炎。 33例慢性肝炎患者均有肝组织病理诊断 ,肝组织炎症程度分为 4级 ,标准同上。以 1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2 .标…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含量严玉兰,吴广利,张树林,陈太平,赵英仁,李义方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血清sIL-2R水平与肝损害程度明显相关。但对不同临床类型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IL-12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FNγ和IL-10的动态影响. 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PBMC在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后培养上清液INFγ和IL-10的水平. 结果 12例干扰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比较,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IL-12对IL-10的产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HBcAg诱导组例外).8例干扰素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相比,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协同效应更为明显. 结论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IL-12对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γ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特别对无应答患者产生IFNγ协同效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IL-12 联合干扰素α可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作用及体外对转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2.2.15(HepG2.2.15)细胞HBV DNA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25例正常人及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不同浓度IL-18刺激下培养72h,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试验办法检测其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收集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与已培养了24 h的HepG2.2.15细胞共孵育,经过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培养96h后,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 PBMC在HBcAg联合0.2、1.0、5.0ng/ml的IL—18刺激下,慢性肝炎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0.2ng/ml组:t 11.7,P<0.01;1.0ng/ml组:t-16.19,P<0.01;5.0ng/ml组:t-20.12,P<0.01);在HBcAg联合IL-18和IL-12刺激下,慢性肝炎IFN-γ的水平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1313.20±187.76)pg/ml和(390.75±43.23)pg/ml,t—23.94,P<0.01;在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中,单独HBcAg刺激组与HBcAg联合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联合刺激组的IFN-γ的水平均较单独刺激组增高;HBcAg联合IL-18刺激组与联合IL-12和同一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IFN-γ的水平后者显著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0(IL-1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15例CHB病人及6名正常人血清及PBMC。PBMC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或重组HBcAg(rHBcAg)共培养48小时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H10水平。结果 CHB病人血清IL-10水平为(123.  相似文献   

8.
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表达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白细胞介素 18(IL 18)诱生活性的研究 ,以探讨IL 18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9年 8月至 1999年 12月随机选取我科门诊及住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5 8例 ,其中无症状携带者 15例 ,活动期慢性肝炎 30例 ,重型肝炎 13例。男 44例 ,女 14例 ,年龄 2 3~ 6 7岁 ,平均 (4 5 .2± 12 .8)岁。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 ,并排除合并感染其他病毒性肝炎。 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IL-18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叉头蛋白P3(Foxp3)基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7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2和IL-18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Foxp3 mRNA水平。结果 在78例CHB患者中,经肝组织活检诊断G1组21例,G2组24例,G3组19例,G4组14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78.3±89.4)U/L和(305.3±84.6) U/L,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5.3±7.6) U/L和(20.3±6.5) U/L,P<0.05];G4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563.5±132.4) U/L和 (513.3±102.5) U/L,显著高于G1组[(113.2±67.4)U/L和(73.5±25.3) U/L]或G2组[(153.6±45.3) U/L和(113.8±35.2) U/L]或G3组[(240.5±56.6) U/L和(156.7±51.2) U/L,P<0.05];CHB患者血清IL-12和IL-18水平及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水平分别为(198.3±19.6) pg/ml、(408.6±91.2) pg/ml及(4.5±0.7),显著高于健康人[(64.5±10.9) pg/ml、(127.3±15.7) pg/ml、(3.3±0.4),P<0.05];G4组血清IL-12、IL-18及Foxp3基因水平分别为(237.5±23.6) pg/ml、(431.5±106.3) pg/ml、(5.1±0.3)],显著高于G1组[(146.3±15.2) pg/ml、(390.2±90.3) pg/ml、(3.7±0.6)] 或G2组[(185.2±13.6) pg/ml、(403.6±93.2) pg/ml、(3.9±0.5) pg/ml]或G3组[(203.2±18.3)pg/ml、(414.3±105.4) pg/ml、(4.3±0.7),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及血清IL-12和IL-18水平显著升高,且肝组织炎症活动显著者,其水平更高,提示其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及时检测这些指标可能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判断治疗应答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1.资料与方法:(1)病例为我科2000年2-8月收治的51例门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者,男42例,女9例,平均(35±8)岁。诊断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排除HCV、HDV、HIV感染。(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总RNA提取及IL—12 P40 mRNA基因扩增:常规分离PBMC按RNA提取试剂盒(Promega公司)操作说明提取PBMC中总RNA;一步法RT-PCR(试剂盒购于Quiagen公司)进行IL-12 P40和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扩增,引物序列为I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的影响。方法将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7例)。两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时期血清IL-18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清IL-18水平在治疗后1月、6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IL-18水平下降,提示拉米夫定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sICAM-1与IL-18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探讨sICAM-1、IL-18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进行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二者呈正相关。sICAM-1、IL-18可能参与慢性肝炎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者肝组织中Fas的表达与血清可溶性Fas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可溶性Fas。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水平>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表达的程度和血清sFas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活动性一致。结论 1.肝组织炎症程度与肝组织Fas抗原的表达有关;2.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肝细胞Fas表达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损害和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2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sAg和HBcAg,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在肝脏炎症程度G1~G4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纤维化程度S1~S4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组织HBsAg表达强度-~+++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组织HBcAg随血清HBV DNA水平的增高而表达增强。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裂解细胞角蛋白18(CK18)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府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METAVIR评分系统肝纤维化分期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n=69)、重度肝纤维化组(n=53);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分为轻度肝脏炎症组(n=76)、重度肝脏炎症组(n=46)。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K18水平。结果轻度肝纤维化组血清CK18[167.86(89.54~274.65)U/L]水平显著低于重度肝纤维化组[231.98(132.09~564.3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765,P=0.002)。轻度肝脏炎症组血清CK18水平[138.23(165.34~677.46)U/L)]显著低于重度肝脏炎症组[337.43(82.87~234.1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17,P=0.001)。血清CK18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严重肝脏炎症程度的预测效能更佳。结论血清CK18水平可用于预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脏组织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和HBeAg滴度的关系。方法在9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FQ-PCR法和Abbott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和HBeAg滴度,分析HBV DNA水平与HBsAg和HBeAg滴度的相关性。结果在951例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53.83%(512/951);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和HBeAg滴度呈正相关(rs=0.45和re=0.49,P<0.05);在HBV DNA水平≥7lg拷贝/毫升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滴度高于HBV DNA为3~7lg拷贝/毫升患者,HBV DNA为3~7lg拷贝/毫升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滴度大于HBV DNA<3lg拷贝/毫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HBsAg分为<1000 IU/ml、1000~10000 IU/ml和≥10000 IU/ml3组,结果不同HBsAg滴度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清HBV DNA≥7lg拷贝/毫升和HBsAg滴度≥10000 IU/mL患者,HBV DNA水平与HBsAg滴度呈正相关,在HBV DNA>3 lg拷贝/毫升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eAg滴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慢性乙肝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NO与α-干扰素(IFN-α)疗效的关系。方法对采用IFN-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检测血清NO浓度;治疗结束时,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比较两组NO浓度变化。2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对其血清NO浓度与慢性乙肝患者基线时血清NO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基线时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LT水平和NO浓度呈正相关(r=0.673,P〈0.001);应答组患者血清NO浓度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治疗12周和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应答组患者血清NO浓度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NO在慢性乙肝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IFN-α抗病毒疗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磷脂酰肌醇-4-磷酸酶(PI4KA)表达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4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就诊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 DNA的载量,根据其HBV DNA载量的高低,分为3组,每组60例: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7拷贝/ml)、中病毒载量组(1×105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及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5拷贝/ml),同时以60名健康人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的PI4KA的浓度。多组间血清HBV DNA定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I4KA水平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健康人血清PI4KA的浓度为(2.29±0.75)ng/ml;低、中、高病毒载量组血清PI4KA的浓度分别为(2.73±0.71)、(3.52±0.78)及(4.72±0.77)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毒载量组与健康对照组间血清PI4KA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58,P0.01),并且不同病毒载量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PI4KA的浓度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I4KA的浓度与HBV DNA载量密切相关,这一结果提示PI4KA可能在HBV DNA的复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约1/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但仍然伴有高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在不能进行HBV DNA检测的单位,对这些患者HBV复制程度的判定难以进行。现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与HBV DNA的关系,试图明确LHBs是否可以用作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