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8例进行颅脑CTA、颅脑MRA、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对21例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79%,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颅脑MRA阳性率为54%,DSA检查阳性率为95%,颅脑CTA阳性率为92%。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MRA、血管彩超、TCD检查均有明显的优势,且与DSA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 d内行(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各段狭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侧椎动脉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进行多组频数分布的X~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46条椎动脉既行CTA检查又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4,P0.05),同时采用Kappa检验评价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Kappa=0.803,P=0.000,P0.05,Kappa0.75),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81.6%,特异度97.0%,准确度94.2%,阳性预测值86.1%,阴性预测值95.9%。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鲁妮  张源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90-2592
椎基底动脉硬化及颈椎病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症状,临床常见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平卧可自行缓解,多于数分钟内意识恢复,不遗留后遗症状,有反复发作倾向。因发作时突然倒地,容易产生外伤,临床上容易与心源性晕厥、癫痫、颈内动脉系统TIA等诸多表现混淆,诊断不清,因此,有必要就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一过性意识障碍的临床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秀  杨万胜 《临床荟萃》2009,24(5):440-442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schemia,VBI)是神经科常见急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是由于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大脑后部、脑干、小脑缺血,临床上出现平衡障碍(站立不稳)、眩晕、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缓解慢,复发率高,常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及治疗VBI是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方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l例,均进行CTA和动脉内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31例经动脉内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阳性率为93%,CTA检查阳性率为90%,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CTA检查可部分替代DSA,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可靠、无创的客观依据,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重建。结果:52例VBI患者中,有33例存在血管结构异常,22例存在血管狭窄,18例可见一侧椎动脉明显较对侧纤细。结论:血管狭窄、发育异常等是VBI等的重要发病原因,CTA可作为临床诊断VBI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19C3~4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颈椎不稳,其中C4~5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3.44,P<0.01)。VBI组颈椎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0.31,P<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19-2920
对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连续检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10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复视或伴有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鉴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一多发常见病长期以来缺乏客观诊断标准,我们在56例正常对照组和62例病变组进行了经颅超声、彩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横突孔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40例脑梗死(CI组)及44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比较。【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出现PLT减少,MPV与PDW增大(P<0.0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MPV增大较脑梗死者更为明显(P<0.01)。【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血小板变化有关,与MPV增大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并记录15例患者病变血管及部位。结果:15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有闭锁或狭窄,CT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血管。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辨率高,图像立体感强,病变显示清晰,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高,临床十分常见,严重可导致基底动脉不全或完全闭塞而造成极严重的后果,单纯药物疗效欠佳,我们探讨物理疗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TCD转颈试验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1对象 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82例,男43例,女39例,年龄40-71岁,平均57岁。症状表现为眩晕76例,多因头和(或)体位变动而诱发;伴随恶心49例,呕吐38例;共济失调32例,表现为行走不稳;头痛29例;肢体麻木21例;猝倒发作18例;视物不清13例。颈椎X线提示生理曲度变直61例;椎间隙变窄54例;椎间孔变小47例,本组均参考国内相关研究以及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标准,排除中毒性及耳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4.
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5例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深圳德力凯公司NTS-9型TCD仪,探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在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检测均以血流速度异常为主,占73.3%为主要讨论对象。结论 TCD检查具有准确、安全、无创伤、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对判断脑缺血程度、确定病变血管及病因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为理想的非创伤性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女,80岁。因头晕、恶心、呕吐3 d就诊。头晕为旋转性,头部活动时加重,伴头痛。既往有脑萎缩、脑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病史多年。查体:神志清,无水平眼震,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无异常,双侧巴氏征阴性。BP 140/80 mm Hg,入院后行颈椎X线检查提示C3~5锥体前缘骨质增生,经头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该患者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扩血管对症治疗5 d,患者无明显好转,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后经MRI检查,确诊为右侧小脑半球肿瘤。2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常以眩晕为首发表现,伴有恶心、呕吐,可有肢…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眩晕发作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颈椎病、高血压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次之.抗胆碱类药物、丁咯地尔、尼莫地平等对症治疗的有效率为91.2%.对部分眩晕反复发作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复杂,确定病因、对症、对因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枕叶及小脑代谢物变化。方法:选取9例经临床和MRA诊断为VBI患者和7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采集枕叶及小脑的MRS数据,测量VB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代谢物比值NAA/Cr、NAA/Cr2、Cho/Cr、Cho/Cr2、NAA/Cho,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MRS代谢参数之间的差异;并统计两组间Lac峰出现的例数,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无差异。结果:VBI患者组枕叶的NAA/Cr、NAA/Cr2、Cho/Cr、Cho/Cr2、NAA/Ch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BI患者组小脑的NAA/Cr低于对照组(0.83±0.15比0.98±0.14,P=0.043),NAA/Cr2、Cho/Cr、Cho/Cr2、NAA/Ch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VBI患者中4例在小脑可探测到Lac峰,1例在枕叶可探测到Lac峰,对照组均未探测到Lac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应用MRS技术可敏感的探测VBI患者脑组织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从生化角度评价VBI导致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18.
陈志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542-3542
小脑出血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临床表现均以眩晕伴恶心、呕吐为主,容易误诊.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病史检查,以免误诊.笔者近来工作中遇治2例小脑出血入院前均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进行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参数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2001-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白云区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127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3-82岁;脑梗死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3~87岁;脑出血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2-81岁,以上患者发病均在3d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57例被测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脑梗死组、脑出血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俨〈0.01)。②脑梗死、脑出血组间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俨〉0.05),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较脑梗死、脑出血组有统计学上差异[血小板数量:(151.12&;#177;70.85)&;#215;10^9,(210.07&;#177;70.45)&;#215;10^9(201.53&;#177;96.76)&;#215;10^9 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13.07&;#177;1.82)fl,(9.40&;#177;1.76)fl,(9.51&;#177;1.35)fl,P〈0.01]。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脑梗死、脑出血组相比,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与脑出血“血小板团块”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 结论:心脑血管供血发生改变的疾病发病后早期均可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的数量下降现象,血小板自身外的某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增加与血小板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脑动脉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过性缺血而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且常为脑梗死先兆,本文通过256病例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选自2005年至2010年于我科诊治的VB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