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医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因此,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实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施策略主要表现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因素;扩展课外内容,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营造人文氛围;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内容,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极其迫切,而通识教育是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化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实用型医学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组织课题组设计了"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问卷,经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和特点,并以广州医学院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文精神匮乏是当今医患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欠缺、心理素质欠佳、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差、医学人文关怀缺乏和责任意识不强等.分析成因,可能与医学生忽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中没有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渗透与融合等有关.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绝佳时期,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及教学能力,开设有针对性的人文科学课程,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尤其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在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4.
刘艳丽  徐雅茹 《中外医疗》2010,29(29):142-142
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的角度看临床教师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训明 《中国医院》2010,14(6):76-77
目的:提高临床教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意识。方法: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由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缺乏、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养成重视不够以及个别临床教师人文素质缺陷等原因,导致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不利的情况时有发生。结论: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培养,是临床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当着力做好。  相似文献   

6.
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医学发展社会化的需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有:转变教育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7.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而面对现在的人文教育现状,医学院校应开设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多形式的人文教育方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8.
彭世良 《西部医学》2012,24(7):1426-1428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多,社会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日益关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新时期医学高等教育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效性入手,剖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以及新时期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生教育全过程,探讨构建医学生立体式人文素质培养平台,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医学高职院校遵循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导向、以“突出医学生的人文能力”为核心的整体原则。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过程中,探索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医学特色人文课程新体系,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差距,全面提升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方法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学沟通和选择辅助检查等过程中,注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改善医患关系。结论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合格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养人才的创造素质是时代的召唤,但如果人才的创造性培养不付诸于行动,则创造性教育只是一纸空谈。而在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手段和形式尤其重要,主要是通过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运用多元化教育形式诱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基础教育中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的现有国情,分析了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指出网络教育更适合成人学历及培训教育。并就学校日常教学中如何结合网络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对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上、硬件配置上以及结合方式上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教育具有精英教育的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张对医学教育的质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明确医学教育办学的基本标准,适当控制招生规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学制上逐渐向国际接轨,逐渐形成以大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体制、仓0新培养模式,才能保证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略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简要概述,说明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在课程体系上实现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渗透,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课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在新时期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随着卫生服务行业的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教育的宏观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新世纪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卫生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特别是能力全面的农村医学人才,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进行了如下探索。1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最根本保证,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必须强化市场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改革大潮,拓宽视野,才能…  相似文献   

16.
就护理而言,其本质是关怀,因此,对护生的关怀品质加以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对护生的关怀品质加以培养是护理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这种品质,主要是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主要的方法包括:运用角色法,来让学生模仿教师;采用日志法,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和感悟;包括对话法,强化关怀意识;再者应用实践法,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还可采取情境法教学,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强化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道德品味的提升,引导其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并暇务与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证思想、心理育人模式的科学可行性。方法:对5所院校的1264名学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该项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结构理论为指导,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校学员思想、心理变化的新特点,从理论基础、历史根源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性。结论:提出了把心理教育融入德育体系的思想、心理育人模式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迫切需要加强老年医学教育。目前,我国对于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育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借鉴和总结国际上老年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参与讨论,以推动我国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大纲的制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环境保护教育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环境保护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了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贯彻落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提高民族的包括语文素质在内的人文素质,是职教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人文教育要从民族的现实生活出发,对职教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或存在的人性、人格、道德等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不从人文性的视角入手,只是单纯地从语言入手,无异于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