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研究药效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99 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 例,用PCR 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的插入与缺失(I/D) 多态性, 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人。结果:正常人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CE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 。卡托普利降压有效病人与无效病人ACE 基因的I/D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基因缺失型纯合子(DD)或/ 和杂合子(ID) 与非缺失型(II) 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ACE基因的I/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无关, ACEI降压作用的个体差异与ACE基因的I/D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1例PIH患者及胎儿和70例正常妊娠妇女及胎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结果妊娠妇女两组中DD型、ID型Ⅱ型基因频率分别比较,D型等位基因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两组中DD型、ID型Ⅱ型基因频率分别比较,D型等位基因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H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PIH的发病有关;PIH胎儿ACE基因多态性与PIH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4.
吴剑卿  赵卫红 《江苏医药》1999,25(3):176-178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52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70例未发生咳嗽的患者ACE基因的插入(Ⅰ)/缺失(D)多态性,并采用紫外法检测ACE活性。结果发现在ACEI引起咳嗽组Ⅱ型占46.2%,而无咳嗽组为30.0%,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ACE活性低于无咳嗽组(P<0.01)。提示:ACEI所致咳嗽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ACE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有助于ACEI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8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及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组D基因频率50.3和DD基因型频率0.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1和0.10。MI组和正常人DD、DI、II基因型的血清ACE活性依次显著增高,因此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是一种单链多态酸性糖蛋白,活性中心含有金属元素锌,分子量约14kd~16kd,属二肽羧肽酶。近来人们认为.ACE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同时也可以存在于其他上皮细胞上。人体内含ACE最高的组织为脑脉络丛、黑质纹状体通路及基底节区。ACE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52例为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和70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测定。分析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血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结果 (1)脑梗死组DD 基因型频率(27.5%)和D等位基因频率(49.4%)与正常对照组(15.7%,40.7%)比较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32.7%,53.8%)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无明显关联性, 但与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有关,可增加高血压脑梗死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基因与食管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测50例食管癌患者组织标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观察插入型(ID型)、缺失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并计算I/D等位基因的比例,以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结果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特点:ID型、DD型和Ⅱ型基因比例分别为16%,64%,20%,而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0%和80%,对照组ID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0%、30%、30%,其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和70%,两组间DD型基因分布频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结果表明DD基因型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和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名接受冠脉造影的陈旧性心梗患者,二维超声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ACE I/D基因分型,分析造影和临床资料,判定心梗后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与ACE I/D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基因型心梗后LVEF和LVDd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CE II型患者的LVEF显著性差异分别大于ID及DD型,II型患者LVDd与DD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5),而II型与ID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E I/D多态性可能是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及心室重构的重要先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175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6-C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CEI/D基因的ID和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4%和28.7%;相对于Ⅱ基因型,携带ID和DD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981和2.347;D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9.42%),差异有显著性;相对于Ⅰ等位基因,D等位基因OR值为1.73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T1R基因的AC基因型频率为33.3%;相对于AA基因型,携带AC基因型人群的OR值为1.803,C等位基因频率为17.2%,相对于A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OR值为1.711;两组ACE和AT1R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Ⅱ—AA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ID联合基因型的OR值为3.655;AC-DD的OR值为3.045,其余联合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中D等位基因及AT,R基因A1166点突变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中,ACE基因及AT1R基因,可能共同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检测8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基因型,以87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失代偿期患者无差异,在肾衰期和尿毒症期患者存在差异,其中DD型频率升高,各为57.1%和61.5%对24.1%(P〈0.01,P〈0.001);Ⅱ型频率在尿素症期下降为13.9%对31.1%(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依ACE基因表型分为DD组 (2 4例 ) ,ID组 (71例 )和II组 (4 1例 )。给予ACEI治疗 4mo。治疗前及治疗后 1,2 ,3,4mo及停药后 1mo检测平均动脉压 (MAP)、尿蛋白量、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肾功能、尿钠以及尿蛋白选择指数(UPSI)。结果 :3组患者治疗期间蛋白、食盐摄入量以及血肌酐、UPSI均无明显变化 ,3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别 ;3组患者治疗后MAP、尿蛋白、UAER和Ccr均明显降低 ,但停药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不影响ACEI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病前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20例子痫前期(其中轻度67例,重度53例)和60例正常孕妇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与正常孕妇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子痫前期肾功能损害组与无肾功能损害组比较,ACE基因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病情相关;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肾功能损害相关,DD基因型可能是子痫前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康庭  门琛  贾坚  茆丽娜  占伊扬 《江苏医药》2012,38(13):1526-152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硬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检测118例EH患者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并分为非动脉硬化组(28例)和动脉硬化组(90例)。采用Snapshot技术比较两组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在携带ACE基因的三种基因型(II、ID、DD)EH患者之间,臂-踝脉搏传导速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EH患者动脉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患者接受优化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期血压(B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记录315例CHF患者入院时及症状缓解期的血压水平、血肌酐值、血红蛋白值和心超检查相关数据等,随访至少一年的全因死亡率。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缓解期收缩压(SBP)低是死亡率较高的因素(P=0.027),在LVEF减低性心衰(HFrEF)患者中,症状缓解期SBP与死亡呈负相关。结论症状缓解期SBP低是CHF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尤其是HFrEF患者。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是否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一个287bp的插入/缺失基因片段,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灯下观察结果。结果各组间ACE I/D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I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内含子16中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在不同种族中老年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分型等方法,检测美国黑人(89例)、美国白人(47例)、墨西哥人(425例))和中国佳木斯地区汉族人(107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在不同种族中老年人群中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美国白人:0.170、0.447、0.383;美国黑人:0.180、0.483、0.337;墨西哥人:0.297、0.463、0.240;中国佳木斯地区汉族人:0.392、0.430、0.178。等位基因I、D频率分别为:美国白人:0.394、0.606;美国黑人:0.421、0.579;墨西哥人:0.528、0.472;中国佳木斯地区汉族人:0.607、0.393(并与文献报道的关于日本、挪威、法国和意大利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佳木斯地区汉族人群的ACE基因IN16(I/D),D等位基因频率与墨西哥人和日本人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美国黑人、美国白人、挪威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差异极其显著(P<0.01)。结论:结果提示,ACE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在不同种族中老年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护仪对妊高征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进行24h动态血压观察。结果发现:24h血压均值妊高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妊高征组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均显示24h血压有明显波动,多数妊高征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具有双峰双谷的血压曲线变化规律,且多数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血压,部分妊高征患者夜间血压均值〈16.6/10.0kPa,提示这部分患者夜间不宜应用降压药。  相似文献   

19.
ACE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老年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的发生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及其血浆ACE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血浆ACE水平.对8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50例,出血性脑卒中39例)与51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脑卒中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8/0.36, P<0.05),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42.38±16.61) U/L /(31.28±8.64) U/L, P<0.05].而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等位基因及血浆ACE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浆ACE水平和ACE基因多态性有关,D等位基因是老年脑卒中的基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Ⅰ型受体(ATIR)基因多态性与甘肃东乡族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对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AT1R拮抗剂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聚和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汉族健康131例、东乡族健康102例、汉族EH198例、东乡族EH115例的AT1RA/C、ACE I/D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60名EH患者,按其基因型分成AA和AC(AA、AC为基因型)两组,使用缬沙坦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ACE基因Ⅱ型在汉族EH组明显高于东乡族EH组(P〈0.05),ID基因型在东乡族EH组明显高于汉族EH组(P〈0.01);AT1R基因AC型汉族EH组明显高于东乡族EH组(P〈0.05);AA型在东乡族EH组明显高于汉族EH组(P〈0.05)。使用缬沙坦治疗8周,各基因型在治疗后患者血压均下降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之间治疗后比较,降压效果无差异。结论:AT1R基因AA型和ACE基因ID型与东乡族EH有关;ACE基因Ⅱ型和AT1R基因AC型与汉族EH有关,C和D等位基因与汉族和东乡族EH无关。使用缬沙坦对不同基因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降压疗效相同,说明降压疗效与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