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口康含漱液的体外抑菌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口康含漱液对49株口腔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对60例急性白血病并口腔感染患者中40例采用中药口康含漱液治疗,20例采用口泰含漱液治疗。结果:49株口腔病菌中,27株革兰氏阴性杆菌MIC范围0.03-1.0g/ml,MIC50均为0.125g/ml,MIC90为0.125-0.50g/ml;2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MIC范围0.008-0.50g/ml,MIC50 09.015-0.125g/ml,MIC90为0.015-0.50g/ml,1株白色念珠菌MIC 0.015g/ml.40例急性白血病并口腔感染患者采用中药口康含漱液治愈率为82.5%,总有效率92.5%,较口泰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口康含漱液对各类不同口腔病菌株均有抑菌作用,临床应用对急性白血病并口腔感染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口泰对照组,是一种较好的抗口腔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对203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进行了厌氧菌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068株,需氧菌394株,厌氧菌9个属,49个种,共674株,细菌检出率100%,厌氧菌检出率98.03%,需、厌氧菌合感染占95.07%。检出率较镐的厌氧依次为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放线菌属,真杆菌属,梭杆菌属等,以上菌属为口腔颌面部厌氧优势菌嫩中的优势菌,而且与口腔颌面部感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早期有效抗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24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分布及感染来源。对病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培养采用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种模式。结果 2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总计检出病原菌502株,其中需氧菌211株(42.03%),厌氧菌116株(23.11%),需氧-厌氧菌175株(34.86%)。牙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为主;腺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需氧菌为主。检出前5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普氏菌、溶血链球菌与梭杆菌。主要检出菌对呋喃妥因、四环素、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下。需氧菌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低于30%。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对呋喃妥因、甲硝唑、四环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低于30%。感染部位前两位的是颊间隙63例(25.61%)、咀嚼肌间隙75例(30.49%)。超过70%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为牙源性感染。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部位以颊间隙和咀嚼肌间隙为主。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感染细菌类型多样,兼具需氧及厌氧菌且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治疗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十味蒂达胶囊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用四川地区收集的临床分离致病菌18株,质控菌2株,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十味蒂达胶囊对所试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十味蒂达胶囊对所试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MIC为0.001~0.004g/ml)。结论:十味蒂达胶囊对所试20株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口腔和牙齿的微生物群,根据muore1982年的报告,口腔内约有264种或群在形态和生化反应上不相同的细菌。又有学者1980年报告,牙垢的含菌量约为108-9个/g,厌氧菌是需氧菌的10倍。口腔感染70~100%为厌氧菌[1]。D腔中常见的感染性疾患有:牙周炎、牙根尖周炎、牙龈脓肿等。在这些疾病中,主要是两种厌氧菌、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一种厌氧菌的单独感染很少见。厌氧菌的种类繁多,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有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杆菌、放线菌属等。与口腔牙源性感染有关的常见的厌氧菌见”’表1和表2邓惠株对3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者患牙根…  相似文献   

6.
对牙髓病24例标本进行了细菌学检查,检出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22株;无芽胞厌氧菌28株。除提示这些细菌是口腔正常菌群外,也可能是条件致病菌。但是否为牙髓病的病原菌则尚需进一步研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治疗口腔炎症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灭滴灵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对牙髓病24例标本进行了细菌学检查,检出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22株;无芽胞厌氧菌28株。除提示这些细菌是口腔正常菌群外,也可能是条件致病菌。但是否为牙髓病的病原菌则尚需进一步研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治疗口腔炎症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灭滴灵等药物。  相似文献   

8.
对38例头颈部慢性感染标本进行细菌学分析,31例有细菌检出。其中单纯厌氧菌8例,需氧-兼性厌氧菌11例;混合感染12例。对阳性标本作生化鉴定,厌氧菌18株。需氧-兼性厌氧菌15株,均以球菌为主。药敏试验表明检出细菌大多对利福科,氯霉素,氟呱酸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复方洗必泰漱口液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复方洗必泰漱口液质量分析方法,并考察其对口腔中常见需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复方洗必泰漱口液中三主药的含量;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该制剂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醋酸洗必泰、盐酸达克罗宁、地塞米松的浓度分别在8~40、10~50、10~5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2、0.999 4和0.999 9;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复方洗必泰漱口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三主药含量的方法可靠,复方洗必泰漱口液对口腔常见需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表明其为一疗效满意的口腔制剂.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胆汁需氧菌厌氧菌及L型菌的培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9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7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细菌111株,其中需氧菌26株、厌氧菌3株、L型细菌株;且以两各皮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总检出率94.9%。表明胆吉石患者同时做需氧菌、厌氮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能显著提高高原菌的检出率。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和自的抗菌谱不同,3种细菌同时培养对临床准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50例临产孕妇子宫颈管细菌培养34例,需氧菌厌氧菌阳性分别为9例和6例,羊水培养19例,需氧菌厌氧菌阳性分别为5例和8例,破膜者宫颈管内分泌物或宫颈内羊水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破膜组(P<0.05)。随着宫缩的进展,宫口逐渐开大,细菌培养阳性率有上升的趋势,故避免胎膜早破,加强临产时监护、管理与治疗,减少产程延长或停滞,是降低孕产妇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0例外科腹部感染患者脓性标本厌氧菌的菌种分布,疾病类型与厌氧茵感染的关系及耐药性状。方法采用抽气换气厌氧环境下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归类及药敏检测。结果66例培养阳性,总检出率82.5%,其中单纯厌氧菌和需氧菌检出率,分别占阳性标本的27.3%和33.3%,混合阳性占39.4%。药敏检测以氯霉素、林可霉素、灭滴灵最敏感。结论检出的厌氧茵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7%(34/56),需氧菌中同样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6%(40/60),腹部感染患者常表现为一个病灶中除可能出现多种厌氧菌外,并常与需氧菌同时存在,以膈下脓肿患者最多见100%(6/6)。厌氧菌对抗菌药物有较稳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外科感染的病原菌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科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为临床明确诊断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应用标准的微生物方法检测了脓肿、继发性腹膜炎、坏死性筋膜炎和坏死性组织创口4类外科脓液标本的微生物分布,并同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测。结果外科感染通常有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多种菌。被分离出的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某些种、铜绿色假单胞、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某些种。结论在外科感染治疗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等不同病原菌的感染应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生素不同使用方式对择期剖宫产患者生殖道菌群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20例,A组,手术前后均不使用抗生素;B组,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C组,于手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1次。每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7d行阴道液、宫腔液细菌培养,观察手术前后生殖道菌群变化,并记录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晚期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前阴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4.58%,手术后为76.26%(P<0.05);手术中胎盘娩出后宫腔物培养均为阴性。A组手术前后3d及7d阴道内液培养仍以厌氧菌为主;而B、C两组手术后3d、7d阴液培养则以需氧菌为主;三组宫腔内细菌培养阳性率接近;术后产褥病率三组相近;未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结论 剖宫产术中及手术后应用抗生素易使患者出现菌群失调,剖宫产术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鼻-鼻窦炎中细菌的分布,比较慢性鼻-鼻窦炎伴和不伴鼻息肉患者及正常对照患者中鼻道分泌物的细菌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2名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65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鼻道分泌物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分布。结果:细菌经培养后,CRSwNP,CRSsNP及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1.9%,80.0%和82.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厌氧菌主要为梭杆菌属,3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SsNP,CRSwNP和对照组培养出的细菌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细菌感染并非是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总数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定量厌氧和需氧培养方法分别观测慢性牙周病患者和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菌群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菌总数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并以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其次是伴放线菌和小韦荣氏菌.结论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和需氧菌群数量明显升高,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ApreliminaryclinicalstudyofbifidobacteriapreparationonthetreatmentofdiarrheainseverelyburnedpatientsChenJun陈军,ZhangYaping张雅萍a...  相似文献   

18.
系统比较6种口腔厌氧菌(产碱韦荣氏球菌,Va,牙龈类杆菌,Bg、脆弱袭杆菌.Bf、核梭杆菌,Fn、伴放线放线杆菌,Aa、黄褐色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o)内毒索与肠道需氧菌(明尼苏达沙门氏菌,Sm)内毒素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口腔厌氧菌内毒素均能表达典型的内毒素活性,如双相发热反应,鲎试验凝集活性和局部施瓦氏反应等;生物活性又有显著差异,细胞毒秩序为:Fn>Aa>Bf>Co>Bg>Va>Sm,局部施瓦氏反应大小顺序为:Sin>Fn>Aa>Va>Bf>Bg>Co。提示口腔内毒索可直接损伤组织,或造成类似动物的局部施瓦氏反应等间接损伤口腔组织。  相似文献   

19.
王春景  宋珍山 《河北医学》2000,6(2):121-122
探讨血站质量控制系统中细菌学检验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建立了采血室外及成分分离敢培养、储血冰箱空气培养、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检验,一次性注射器及输血器细菌培养、工作人员手指细菌培养,血袋,血液制品细菌培养的方法。结果:采血室空气细菌总数≤于500;储血冰箱中平均细菌数≤2;压力蒸气灭菌消毒后,无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一次性注射用品夫细菌生长;工作人员手指培养细胞总数≤300;献血员臂部无细菌生长,血袋及  相似文献   

20.
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以苦寒泻下中药大黄造模脾虚,选用厌氧及需氧菌选择性培养基测定粪便中代表性菌种含量,用配对t检验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脾虚证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等厌氧菌含量显著下降。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上述三种厌氧菌含量均恢复正常,且双歧杆菌明显超过造模前水平(P<0.05)。需氧菌菌群中,大肠杆菌(P<0.01)在造模完成时含量明显上升,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含量恢复造模前水平;肠球菌含量造模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则极显著地低于造模前水平(P<0.01);造模及中药治疗均使葡萄球菌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脾虚证小鼠肠道厌氧菌群异常低下且部分需氧菌显著增加,参苓白术散具有扶植厌氧菌和抑制需氧菌之调整功能,尤其是通过扶植健康因子双歧杆菌、强烈抑制主要耐药性菌株肠球菌等,达成菌群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