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1例嗜酸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总结本病发病特点、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黎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7-2558
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loma,EG)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病为淋巴网状系统的组织细胞增生累及骨的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只有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现将我院1例颢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直肠嗜酸细胞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十二指肠炎1例沈阳铁路局总医院消化科(110032)温艳惠周吉民韩玲玲直肠嗜酸细胞性肉芽肿临床罕见,同时合并嗜酸细胞性胃、十二指肠炎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患,65岁。1年前因门诊确诊Ⅱ型...  相似文献   

4.
<正> 报道腮腺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例。患者男,45岁,9年前曾作过双侧腮腺肿块切除术,本次为复发。体检可见左侧腮腺膨隆,上至颧弓,下至下颌骨,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皮肤呈暗褐色。周围血象嗜酸球占8%,直接  相似文献   

5.
胃嗜酸性肉芽肿少见。最初由kaijer于D37年描述本病,1950年由Polayers正式命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我院1974年以来共收治7例,均术后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近19年做胃切除术1258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冒嗜酸性肉芽肿7例,占055%。男性5冽,年龄22岁~66岁,平均44岁。均有上腹不适、疼痛、返酸史,均无过敏史。4例有黑便史。术前末梢血象嗜酸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体检:7例上腹部有不同程度压痛,2例可触及包块。7例经钡餐证实胃有溃疡,其中SM位于冒小弯,2例位于冒窦部.2例行胃癌根治术,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讨论21病因本病…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又称嗜伊红淋巴肉芽肿 ,其发病原因不明 ,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本病临床上不常见。我们曾遇到 1例 ,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 ,男 ,2 9岁 ,主因左腮腺区、右颌下区无痛性肿物 13年而就诊。患者于 1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前及右颌下区各长一花生米大小肿物 ,活动 ,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当时未曾诊治 ,以后肿物缓慢生长 ,有时大 ,有时缩小 ,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近年来 ,肿物生长较快 ,尤以左耳前区为著 ,伴局部皮肤及全身瘙痒。查体 :T37℃ ,P80次 / min,BP12 0 / 75 mm Hg(16 /10 k Pa)…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结论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结论 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面部肉芽肿为颜面部皮肤的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组织学上,因含有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白细胞,故又称面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以散发多见,同胞兄妹同时发病的病例在国内外文献中极少见。我院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1,男性,27岁。例2,女性,18岁,为例1之胞妹。分别于3年前、4年前鼻梁部长一棕  相似文献   

10.
<正> 本病于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氏首先发现,并以“嗜伊红球增多淋巴母细胞瘤”为名报告7例。1948年日本木村氏报告2例。1957年金氏等又增加16例。认为本病并非肿瘤而是肉芽肿,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59年饭塚氏将本病称为木村氏病。由于本病病因尚不甚明瞭,病变主要累及皮下淋巴结及软部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腮腺、四肢皮  相似文献   

11.
胃嗜酸细胞性肉芽肿临床少见,命名亦不统一。本院1978~1988年共收治10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23~55岁,平均34.2岁;病程2~20年,平均6.5年。10例中7例有消化道出血史,1例并发急性胃穿孔。患者均有上腹部不适,4例发病时有恶心及呕吐,1例腹部触及肿块,3例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分类高于5%。 2.结果:lo例均作过钡餐检查,诊断为胃癌或胃溃疡,无1例诊断为本病。6例曾行纤维胃镜检查,其中活检4例(1例诊断为本病,1例疑诊为本病,2例为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2例因出血未行活检。  相似文献   

12.
有关胃肠道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的文献报导较少见,Salmon和Panlleg 1967年复习文献报告136例③。国内于庆祥于1955年报告结肠嗜酸性细胞肉芽肿1例①,马恒秉、梁珍卿于1964年报告胃溃疡伴嗜酸性细胞肉芽肿1例②。我院从1971年1月—1978年1月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术725例,其中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13例,占1.7%,故应引起重视。本文提出对本病外科治疗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邕宁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 结论 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西勤  洪锦恩 《河北医学》2000,6(4):333-334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7例 ,女 4例 ,发病年龄最小为 6月 ,最大为 8岁。勒雪氏病 6例多在 2岁以下 ,韩雪柯氏病 9例多在 3岁以上 ,嗜酸细胞肉芽肿 6例年龄则更大。 2 1例中 5例未及特殊治疗而死亡 ,好转 13例(随访 10年健在 7例 ) ,无效 3例。1.2 症状与体征 (见表 1)表 1 症状与体征在各型的例数发热皮疹中耳炎感染肿物突眼尿崩黄疸肺部罗音肝大脾大淋巴结大勒雪氏病 13135 10 2 313136韩雪柯氏病 5 5 145 2 2 2 5 2 3嗜酸细胞肉芽肿 2 112 12 2 2 1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红蛋白 <110 g/ L,18例 ;重度贫血 3例 ,均为勒雪氏病…  相似文献   

15.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局限于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Langerhans细胞)增生的良性疾病,占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60%,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点。本病临床中较少见,X线检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本文通过6例手术、病理、X线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对其X线特点及误诊进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均系我院1993~1997年住院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5岁,其中10岁以下5例。临床表现均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复习确诊为CSS的4例患者的住院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呼吸系统和周围神经受累最常见,所有患者末梢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7.5%~73.3%)。3例肌肉活检显示血管炎性改变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腓肠神经活检可见神经束内有髓纤维轴索变性,神经外膜血管炎性病变伴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当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和周围神经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及末梢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时,应进行相关组织病理检查,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嗜酸性细胞侵犯胃壁的一种炎性增生性疾病 ,术前诊断困难 ,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我院自 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胃嗜酸性肉芽肿 1 3例 ,全部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3例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2 7~ 6 3岁 ,平均 3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病。临床上较少见,国内报道56例,均为男性,耳鼻咽喉科文献国内未见报道。国外近年来在耳鼻咽喉科文献中才有报道,但多发生在耳部。本文报告1例女性蝶筛区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女,30岁,头疼5年,右眼失明1年,左眼突出、失明半年,按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交叉蛛  相似文献   

19.
<正> 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系组织细胞增生症X之一种类型,国内近年来虽有报告,但每组病例数均不很多。1983年杨士元等搜集全国22省市41个医院之470例组织细胞增生症X,确诊为骨嗜酸细胞肉芽肿者仅34例。现将我院1974~1987年肿瘤科及小儿科收治之24例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