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2例急性心包炎行I期心包大部分切除术,全部治愈。其中32例随访5~10年,无1例并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本方法特点:可彻底清除感染灶,危险性小,能缩短住院日期。  相似文献   

2.
缩窄性心包炎11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缩窄性心包炎11例,并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科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128例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8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1.57%,死亡原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其它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17例(13.2%),心律失常9例(7.02%),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3.9%),呼吸功能不全4例(3.1%),伤口感染3例(2.3%),术后胸内出血2例(1.6%),脑梗塞1例(0.78%)。早期1例因心包切除不彻底而复发。结论缩窄性心包炎应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术中心包切除范围因病情而定,力求彻底松解病变心包,术后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经验,探讨围手术期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5年中对51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心包剥脱术,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采用左前外侧入路及正中开胸.全组患者心包剥离范围为上至心底大血管根部,下达心包膈面,彻底松解心尖部;左侧至膈神经前约1 cm处.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存活患者出院时N...  相似文献   

5.
79例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79例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体会,结合文献对病因、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方法:1990年1月~2000年3月为79例缩窄性心包炎病人实行了心包部分切除术,其中7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9例采用左前外侧切口。结果:病检结果48例为结核性,占60.7%,说明结核为最常见的病因,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3.78%。结论:缩窄性心包炎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后绝大多数病人心功能均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36例结核所致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结核所致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正中开胸入路行心包剥脱术.结果 该组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中心静脉压全部降至14 cmH2O以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射血分数正常,为(0.55±0.10);心功能多恢复至Ⅰ、Ⅱ级.心包病理结果示61.1%(22/36)具有结核病特征,38.9%(14/36)心包病理检查无典型结核改变.结论 结核所致缩窄性心包炎病变发展较快,诊断明确后应及早手术,及时的心包剥除加术后强化抗结核治疗,可能对预后更加有益.  相似文献   

7.
报告12例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的体会,本组病例的特点是病史长,入院前误诊率高(41.6%),心增厚达0.5-2cm,龟壳样变。结果:12例手术资料随访1-6a,手术疗效满意,认为对诊断明确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尽可能彻底剥脱缩窄的心包是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缩窄性心包炎通常由于急性心包炎发展成慢性炎症、疤痕和纤维化 ,导致心包增厚 ,且无顺应性。常见病因有结核、肿瘤、放疗手术创伤 ,由于其病程进展的不可逆性 ,常需外科手术介入 ,而在重症患者 ,手术时极易误伤心肌及冠脉血管 ,手术风险大且难以彻底切除病变心包 ,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包剥脱术 ,安全、可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4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5~ 4 7岁 ,平均年龄 4 1.5岁。术前心功能一级 ,术前CVP为 2 8~36cmH2 O ,平均 31.2cmH2 O。心电图 :房颤 2例 ,室上速 1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ST -T改变。胸部X光 :0 .5 1~ 0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缩窄性心包炎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月~ 2 0 0 4年 2月我科收治的 5 3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包切除术 ,其中男 37例 ,女 16例。年龄 7~ 78岁 ,平均 37 0 9± 19 2 7岁。心功能Ⅱ级 7例 ,Ⅲ级 36例 ,Ⅳ级 10例。经术前准备后行心包切除术。结果 :术后低心排 6例 ,出现心律紊乱 17例 ,死于低心排、肾功能衰竭 1例 ,死亡率 1 9% ,2 9例治愈 ,术后 4 8例 (占 91% )患者被随访 2~ 36个月无缩窄复发。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适当的术中、术后处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993年 5月至 2 0 0 3年 12月 ,我科对 18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中男性 11例 ,女性 7例 ,年龄 14~5 5岁 ,病程 2个月~ 2 0年。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腹胀 ;体检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 ,肝脾肿大、腹水、双下肢浮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缩窄性心包炎48例外科治疗的经验和分析,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为6.3%.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和术中心脏骤停,大多数病例采取左前外侧切口经路,我们经验其优点较多,经心包切除后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作者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手术;心包切除的范围应根据术前心包缩窄的程度及其术中心脏病理改变而定,文中对体外循环下心包切除的优点进行探讨.并强调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张大发  李凯  王滨  王尊乔  唐进 《当代医学》2010,16(20):24-25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51例病人在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行心包松解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远期随访满意。结论切除心包应先左心、后右心,先流出道,后流入道,及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对术后低心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住的外科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10例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35例。术前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15例,Ⅲ级54例,Ⅳ级38例。手术采用左前外侧切口60例,胸骨正中切口50例。其中35例行心包切除,75例行心包部分切除。结果术后中心静脉压平均降至(12.2±4.4)cmH2O;12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亡,死亡率1.8%;术后复查心功能Ⅰ级42例,Ⅱ级63例,Ⅲ级5例;术后病理诊断示结核42例,非特异性病变68例。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手术径路的选择、合理的心包切除范围及围术期处理是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59-61
目的回顾性分析42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外科治疗的近期疗效,总结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11年6月~2018年12月外科治疗的42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心功能分级:Ⅱ级5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对比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和射血分数,术后6个月心功能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42例患者成功剥离心包,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2.38%,其余41例临床痊愈出院。统计学发现术后舒张压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脉压差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中心静脉压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LVEF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术后收缩压较术前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方法,可根据中心静脉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脉压差及心功能来评价手术疗效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998年 11月至 1999年 11月 ,我院对 3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行胸膜外心包部分切除术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历摘要 :例 1,男 ,2 4岁。因高热、心紧、气促 5天 ,于 1998年 11月 2日入院。查体 :T4 0 .1℃ ,P36次 /分 ,BP14/ 9k Pa。心界向两侧扩大 ,心音遥远 ,律齐 ,肝肋下3cm,剑下 4 cm。X线胸片和 B超提示心包腔积液。心包穿刺液培养为金色葡萄球菌生长。临床诊断为金色葡萄菌性心包炎 ,根据药敏试验用苯唑青霉素和洁霉素等抗感染并行心包穿刺抽液 3次。后 2次抽不出脓液 ,体温波动在 38.5℃~ 39℃之间 ,估计心包腔内…  相似文献   

18.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包切除术。该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我院自1994年7月~2002年11月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3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效果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42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成功剥离心包,围术期因重度低心排综合征死亡2例,死亡率4.8%,40例临床痊愈出院。术前术后收缩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舒张压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脉压差较术前脉压差升高(P〈0.05),术后CVP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安全有效,CVP、脉压差、血压及心功能等指标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及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加涛 《湖南医学》2000,17(4):288-2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