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5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做Steiner臂章和Tweed分析法比较,计算矫正下前牙位置所需间隙量,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当SNA和SNB角均正常时,两者结果无差异;当SNA或SNB角异常时,Steiner臂章分析法所需间隙量大于Tweed分析法(P<0.05)。本文提示在矫治安氏Ⅱ类错 时不能单凭Steiner或Tweed分析法就制订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功能调节器(FR—Ⅲ)矫治安氏Ⅲ类错He畸形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FR-Ⅲ功能调节器治疗安氏Ⅲ类错He畸形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19例替牙期,恒初期的安氏Ⅲ类错He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代表上下牙齿,颌骨位置关系的SNA、SNB、ANB、⊥-等数值明显改变。结论FR-Ⅲ功能调节器矫正安氏Ⅲ类错He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牙期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He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方法: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He23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不拔牙矫治。监控牙齿替换,利用替牙间隙调整He关系。结果:经对照16项头影测量指标,10项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别有显著性,其中ANB、1-1、1-MP3项指标P〈0.01。矫治后前牙覆He覆盖正常,He关系良好,牙弓突度理想,平均疗程28个月。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He在替牙期尽早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良型EOA矫治器对39例年龄9~14岁的安氏Ⅱ′替牙期末,恒牙期初期患者进行矫治,观察比较患者对矫治器的适应性,矫治前后覆He,覆盖改变情况,ANB角改变值,结果显示矫治前后深覆He覆盖,深覆盖,ANB角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改良的EOA矫治器对患者对患者有较好的较好适应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FR-Ⅲ功能调节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19例替牙期、恒牙初 期的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代表上下牙齿、颌骨 位置关系的SNA、SNB、ANB、⊥-NA、■-NB、⊥-■、面角、颌凸角等数值明显改变。结论FR-Ⅲ功能调节器矫正安氏 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TwinBlock对II类错H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例AngleII类病人,男4例,女2例,均为替牙期及牙早期,X线头影测量示主要为下颌后缩。「结果」平均疗程9个月。X线片示SNB角增大,平均增大1.9&;#176;;ANB角减小,平均砬小2.8&;#17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矫治AngleII类错He可引起骨骼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采用固定式上颌前牙平面导板结合固定矫治器AngleⅡ类错He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式上颌前牙平面导板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该法能迅速矫治安氏Ⅱ类错He畸形,缩短疗效。结论:此法操作简便,矫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收治成人错He畸形患者126例,主要是安氏Ⅰ类错He多表现为牙列拥挤,前牙反He,前牙区散在间隙等,本文分析了成人正畸治疗的特点,介绍了各类畸形的选择治疗,讨论了成人正畸的可行性、特殊性和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9.
错He畸形191例上下牙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Angle classⅠ、Ⅱ、Ⅲ类错He畸形病例上下颌牙量不调的发生率,探讨上颌侧切牙冠宽度变化与牙量不调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Angle classⅠ、Ⅱ、Ⅲ类错He畸形病例各65,68,58例,测量其上下前牙及第一磨牙间12个牙的牙量,获取不同病例的上颌侧切牙冠宽度,Bolton指数的前、全牙比率及牙量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错He畸形病例中愉牙量不调超过1.5mm的比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畸形垂直颅面结构变化与嚼肌肌电活动的关系。方法选取31例安氏Ⅱ1类错女大学生(高角8例、均角13例、低角10例)和5例正常均角型女大学生。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姿势位时,嚼肌肌电活动均无明显差别;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Ⅱ1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低于正常(t=2.38,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Ⅱ1类错均角组的嚼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正常(t=2.51,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Ⅱ1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F=7.19,q=5.35、3.47,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Ⅱ1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F=9.83,q=4.78,P<0.05)。结论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嚼肌的肌电活动与颅面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观察颏兜治疗前后骨性变化,研究颏兜治疗的稳定性。方法对20名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平均年龄9岁4个月),依ANB角分组: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11名;B组骨性Ⅰ类错牙合9名。采用颏兜600g力矫治,同时使用牙合垫。平均治疗时间12个月,对其治疗前,停戴时及停戴颏兜至恒牙列形成3个时期的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颏兜矫治可以消除阻碍上颌向前生长的因素,减少下颌生长量。停戴颏兜有一定复发趋势。结论肯定了颏兜治疗对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的疗效,强调骨性Ⅰ类错牙合组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组更具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3.
姚森  寺田员人 《医学争鸣》1996,17(5):379-380
目的:研究恒牙列初期骨性安氏Ⅱ类He的颅颌结构变化,确立该类错He的矫治时机。方法:随机抽取临床40例恒牙列初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患者,进行近1年时间的观察。对观察前、后患者的侧位定位x线头影片做Downs法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处于恒牙列初期的女性患者,上下颌骨关系已无明显变化,但上颌切牙表现的更加前突,下颌切牙更加舌倾;男性患者的下颌骨表现为向前、向上方向旋转生长,其变化数值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4.
前牙闭锁He下颌运动轨迹及X线头影量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宝华  林久祥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7(5):361-362,I034,T001
对3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He畸形患者进行了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此类错He畸形中,有两种下颌功功能运动型,55%-65%的患者的运动轨迹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上下颌骨、牙齿均对下颌功能障碍出现代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蒋旭梅  徐宝华 《广西医学》1999,21(3):383-385
通过对20名恒牙初期安氏I类错He畸形并伴有明显口呼吸症状的患者软组织侧貌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此类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与正常He人的软组织侧貌比较,额部、鼻部、唇部的位置基本一致,颏部略后缩,上下唇倾斜度增大,突度增大,表现为上下唇外翻,双唇增厚。患者的磨牙关系虽为安氏I类,但软组织侧貌还是有安氏Ⅱ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安氏II类下颌后缩患者 11例 ,其中替牙期 8例 ,恒牙初期 3例 ,年龄 8~ 12 (平均 10 .5 )岁 .所有患者均拍摄手腕骨片和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 .治疗前头影测量显示 :∠SNA基本正常 ,∠SNB <75° ,∠ANB >6° ,牙列拥挤度为轻度或介于轻中度之间 .在下颌前伸位上制取牙合记录 ,前伸的量是使上下颌磨牙达到中性关系或者稍偏近中一般多为5~ 7mm ,同时使上下颌双尖牙之间有 3~ 5mm的间隙 .下颌前移的距离过大时 ,可以分次进行 .牙合 关系确定后 ,上 牙合架、制作矫治器 .传统Twin block矫治器包括口外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颊旁间隙的变化及影响颊旁间隙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依据颈椎分期,选取生长发育结束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拔牙组18例,非拔牙组17例,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正面微笑像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矫治后拔牙组颊旁间隙增大(P<0.01),非拔牙组颊旁间隙无变化(P>0.05),治疗前后颊旁间隙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颊旁间隙面积比与后面高比呈正相关;与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拔牙矫治使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颊旁间隙增大,非拔牙矫治对颊旁间隙无影响;颅面的垂直骨面型及上下切牙的唇倾度与颊旁间隙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常会遇到安氏I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I类远中磨牙关系 ,存在严重的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 ,上颌前牙唇侧倾且牙弓狭窄 ,下颌正常或后缩 ,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牙合和深覆盖,特别是骨性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面部侧貌为凸面型且代表上下颌关系ANB角一般均大于5°[1]。因此 ,临床上多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是否有影响 ,一直是口腔正畸界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设计在安氏I类1分类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时 ,在无正畸力影响的情况下 ,观察矫治器放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eadgear-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硬组织作用效果。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例,采用Headgear-activator进行早期矫治,每天戴用矫治器不少于14 h,治疗时间9~13个月,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PancherzⅡ类错(牙合)分析法并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分析牙齿和颌骨的变化,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下齿槽座角SNB增加,上下齿槽座角ANB减小,下颌体长G0-Me增加,上切牙内收,上磨牙远中移动,下切牙和下磨牙前移,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结论:Headgear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以获得明显的牙齿与颌骨关系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