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CSF为基因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大剂量的联合化疗使部分恶性血液病治愈成为可能,但化疗强度越大,风险也越大,我们对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24小时应用G-CSF,发现可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时间,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对5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二组,27例接受化疗加G-CSF治疗,25例单独应用化疗.并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另行分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G-CSF治疗组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持续时间、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化疗总疗程后延病例数及化疗总剂量减少病例数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0.001)。但临床缓解率和2年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G-CSF治疗可显著加快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恢复.并明显减少化疗总疗程延及总剂量减少病例数。以上结果提示.G-CSF可有效恢复化疗所致的曰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确保化疗能足量按时完成.将对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治疗产生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结束后48h开始给予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结果表明G—CSF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减轻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缩短骨髓抑制的持续时间,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瑞血新)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用rhG—CSF治疗30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Ⅲ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小于1.9×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0.9×10^9/L时开始用rhG—CSF100ug皮下注射,每日1次,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或中性粒细胞大于2.0×10^9/L时停药.结果rhG—CSF能使化疗后Ⅲ度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的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时间为5天。结论rhG—CSF可有效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感染机会,能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证明能加速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作者将其应用于5例由抗甲状腺药物、苯衍生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恶性血液病经化疗后,致血细胞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并发感染。为了使化疗能正常进行,减少化疗毒副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2002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恶性血液病,在化疗期间应用参麦注射液,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对AML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 1.0× 10 91.5× 10 9·L-1时 ,每日皮下注射G CSF 75 μg ,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大于 3.5× 10 9·L-1时停药。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的持续时间 (12 .9± 4 .6 )d ,明显低于对照组 (2 3.3± 5 .1)d(P <0 .0 1) ,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明显减少 ,感染发热的持续时间缩短。G CSF的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伴低热及肌肉酸痛 ,未发现与应用G 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结论 :小剂量G CSF对治疗初治的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的疗效^[2]。方法对165例常规剂量化疗治疗的癌症患者,化疗结束当日查血常规,确定白细胞减少程度.对低于标准者随机分为3组,即单用G-CSF^[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第1组);G—CSF+增白胶囊(第2组),G—CSF+感观性状与增白胶囊相同的安慰剂(第5组)。从化疗结束后第3日起,第一组,单用G—CSF注射剂150μg,隔日一次皮下注射,共用18~22天;第二组,G—CSF同量同法用10天,并分别在化疗开始加用增白胶囊;第三组,G-CSF同量同法用10天.并分别在放化疗开始加用安慰剂;结果G—CSF组不能按期完成化疗者占本组患者405%;G—CSF+增白胶囊组.不能按期完成化疗者14.8%,G—CSF+安慰剂不能按期完成化疗者53.1%。结论在放化疗的治疗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法有利于减小其化疗的毒副作用,使常规剂量化疗方案顺利完成,同时减少了医疗开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8例恶性血液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 7例 ,多发性骨髓瘤 1例 )采用化疗联合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循环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8例平均单个核细胞数 3.0× 10 8·kg-1,平均CD34+ 细胞为 3.5× 10 6·kg-1,- 80℃冰箱冻存 .8例均在大剂量化疗后回输细胞 .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后WBC恢复至 2× 10 9·L-1平均为 11d ,血小板恢复至 5 0× 10 10 ·L-1平均为 13d .8例移植后短期内均达缓解 .结论 化疗联合G CSF是一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是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一种安全、近期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惠尔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CSF(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人G—CSF的化学结构为含有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分子量18,000—22,000,基因编码位于17号染色体上,正常细胞产生的G—CSF由174年氨基酸组成。临床上可用于促进骨髓移植及大量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并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的机会,缩短化疗间歇期,同时还可用于某些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再障病人及粒细胞减少病人。为此,我科从1994年4月以来,就其疗效及毒副作用观察了18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检查结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容易出现感染,感染率50%(25/50);初次化疗患者61.5%(16/26)出现感染,其中4231%(11/26)发生重症感染;再次化疗患者37.50%(9/24)出现感染,其中8.33%(2/24)发生重症感染;化疗后出现的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44%,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常为感染的唯一表现,致病菌检查阳性率仅38.46%;广谱抗菌药的降阶梯治疗有效率93.7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特别是初次化疗的患者极易出现重症感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使用广谱抗菌药进行降阶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徐汪松 《安徽医学》2005,26(5):408-40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相关因素,抗生素治疗情况。方法对54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及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与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情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化疗与否有关,早期可以经验性治疗,抗霉菌治疗非常必要。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越低感染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13.
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使用IMxOP方案的 16例NHL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 ,国产rhG CSF能减轻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的程度 ,缩短其下降和恢复时间 ,减少感染的发生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柬 《医学文选》2000,19(4):455-456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rh G- CSF)是一种由大肠杆菌表达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对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防治作用 [1 ] 。本文观察了 rh G- CSF对 33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防治作用及毒副反应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经病理、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有化疗指征的 33例患者 ,无明显心、肝、肾功能障碍 ,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正常 ,KPS评分 >6 0分。其中肺癌 9例 ,采用 EP方案化疗 ;乳癌 14例用 CAF方案化疗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6例 ,用 CHOP方案 ;胃…  相似文献   

15.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血液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化疗时易引起骨髓抑制 ,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 ,甚至缺乏 ,并发感染 ,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防治是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关系到下步治疗能否按需续惯进行。我们分别采用单用抗生素和综合措施防、治恶性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感染 ,并对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2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在我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 12 0例 ,男 80例 ,女40例 ,年龄 15~ 6 0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 5例 ,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因素。方法35例血液病患者予以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15例正常供者予以G—CSF动员。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被动员者的年龄、性别、体表面积、采集的循环血量及骨髓是否曾经累及无关,而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的种类相关;以环磷酰胺(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优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G—CSF(P〈0.01);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产品单个核细胞与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无统计学差异,CD34^+含量则CTX组显著优于DA组(P〈0.05);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与DA+G—CSF动员方案相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种类相关,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效果最佳,蒽环类药物动员效果相对较差并动员前尽量减少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g StimulatingFactor,rhG—CSF)能刺激中性白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增殖和成熟中性白细胞自骨髓释放,并增强成熟中性白细胞的功能,因而可缩短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期,相应地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并增加患儿对化疗药物的耐受量及强度,而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现报道我院儿科1993年3月~1995年7月应用rhG—CS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谱、药敏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00例成人恶性血液病合并毒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伴休克表现15例,伴呼吸系统感染54例,口腔感染13例,肛周感染12例,消化道感染3例,尿路感染1例,2个以上部位感染32例。白细胞计数减低65例,升高26例,正常9例;感染发生于化疗前28例,化疗中30例,化疗后42例。血培养阳性76例,G+菌22株,G-菌52株,真菌2株。临床治愈30例,死亡26例,放弃治疗44例。结论恶性血液病尤其是化疗后白细胞减低易并发脓毒血症等严重感染,病死率高。血培养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次之,真菌少见。  相似文献   

20.
黄大平 《吉林医学》2009,30(24):3298-3299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里亚金)用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现将我科1例右肺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血象低采用里亚金治疗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