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肝静脉阻塞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的一种少见疾病,现报告2例如下。病例1:女,41岁。未育,因发现肝脾肿大14年,伴腹胀、双下肢浮肿4月余入院。既往幼时患“疟疾”有口服避孕药物一年史。体检:慢性病容,无肝掌及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右侧胸壁静脉显露,血流向上。腹膨隆,上腹壁静脉曲张,血流向上,腹软,肝剑下4cm,肋下3cm,边缘钝,有压痛、表面光滑,质中,肝颈征(-),脾肋下4cm,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四肋间,肝区有叩痛,腹水征(+)。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B超示肝脾肿大,肝静脉、门静脉增粗,下腔静脉管径变细,右侧胸腔积液,中等量腹水。胃镜示食道静脉轻度曲张。CT:肝脾肿大,腹水。肝肾功能多次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胸腹水检查:漏出液。下腔静脉造影:下腔静脉阻塞,阻塞端位于第三腰椎,右腰升静脉、椎间静脉、椎管内静脉形成侧枝循环,肝内静脉扩张。确诊为: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柏-查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简称BCS)是由于肝静脉或其相应部位的下腔静脉或二者同时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引起的。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少见类型。肝外肝静脉阻塞称为查理氏病或柏-查氏病,同时伴有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之肝静脉阻塞称为柏-查氏综合征国内报告不多,我院遇3例,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 (Budd- chiari syndrome)是指肝后段下腔静脉或 /和肝静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肿大 ,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和大量腹水 ,严重病人可见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晚期病人均并发肝硬变。目前多认为为先天性因素所致下腔静脉远心端或静脉入口处形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隔膜而引起阻塞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血栓形成 ,所致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的阻塞或狭窄。临床多误诊肝炎后肝硬变 ,病史较长 ,症状逐渐加重。准确诊断 ,充分的术前准备 ,顺利的手术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现将我院施行的人工血管经腹…  相似文献   

4.
江志文  蔡芳萍  商建立 《江西医药》2013,(11):1080-108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布加氏综合征(BCS)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1例BCS的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纯肝静脉阻塞8例,下腔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18例,局限性下腔静脉阻塞11例,误诊肝硬化4例,诊断准确率为901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分型过程中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应用价值较高,可以确定布加氏综合征的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类型,准确反映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以肝静脉回流受阻、肝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腹水为特征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特点为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闭塞.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19例B-CS进行超声分型,并与X线静脉造影结果对比,旨在探讨超声在B-CS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是以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科自1996-1998年共收治7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好发于北方。病因为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如先天性膜状畸形,肿瘤,血栓形成等。现报告21例采用彩超诊断此病的情况。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临床上均有顽固性腹水,肝脾肿大及双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Budd-Chiuri)为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使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而表现门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我们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病程2年;例2,女,46岁,病程3年。2例均为HBsAg阳性,都具有腹胀,纳差,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下肢浮肿,下肢色素沉着,上行性腹壁浅静脉曲张。彩超提示肝脏以右叶和尾叶增大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布-加综合征的CT图像资料。结果病程短于3个月的14例肝脏体积弥漫性肿大,病程大于3个月的病例5例尾状叶增大,其他各叶萎缩;肝实质动态增强出现尾状叶斑片状强化17例,肝门区斑片状强化15例,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肝静脉阻塞13例,下腔静脉阻塞5例,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阻塞5例。结论增强扫描能较好的显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阻塞部位及肝内外侧支静脉,对指导布-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BCS是指静脉或临近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痛、静脉曲线、门脉高压等症状,作者对此项治疗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姚宏昌 《天津医药》1989,17(5):284-286
Budd—Chiari 氏综合征是指肝静脉阻塞或同时伴有下腔静脉阻塞的症候群。本文报告11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定了梗阻部位、范围和程度。本组有2例分别作了下腔静脉狭窄段隔膜切除及膜样梗阻扩张术;有2例作了大隐静脉倒转—颈外静脉搭桥术、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术,均取得满意或好转的疗效。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程尤其是诊断和治疗予以讨论。文中介绍了近年提出的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PTHV)及介入性放射学方法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布加综合征(BCS)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和邻近的下腔静脉狭窄闭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产生肝肿大及疼痛、腹水、肝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易误诊为肝硬化,我院2012年收治2例,现将资料总结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19岁,于2012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黑便1h",就诊于某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给予内科止血、输血、扩容等保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布加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由彩超诊断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10例布加综合征经血管造影确诊,超声诊断符合8例,其中下腔静脉阻塞型4例,肝静脉阻塞型3例,混合型1例,准确率为80%。2例(20.O%)误诊为肝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诊断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者指出,在儿童和成人中,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 A 可引起肝大、肝功障碍和门脉高压,但引起肝硬化者,文献报导只有1例。1974年 Russell 等报告在摄入大量维生素 A 后出现腹水和门脉高压的2例,肝活检均证明有显著的肝窦周围纤维化,中央静脉硬化和 Disse 氏腔为肿胀的贮脂细胞胞伊藤细胞所阻塞。2例均无肝硬化、门脉高压,乃由于高度增生的伊藤细胞阻塞肝窦和中央静脉的纤维化所致。本文报告的病例即为上述二个病例之一,为68岁男性,1972年发生腹水和门脉高压症时,根据有连续8年每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15例由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证实为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对其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直接征象中,肝静脉或副肝静脉近心端出现阻塞约占86.7%,肝静脉显示不清约占13.3%,间接征象中,肝内侧支血管形成、肝实质不均匀强化、肝外侧支静脉形成、肝尾状叶增大、副肝静脉增粗、肝内再生结节分别约占80.0%、68.8%、66.7%、66.7%、40.0%、13.3%。结论通过MRI诊断对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进行观察分析,可为临床确诊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武永萍  李晓东  魏占芳  田志新 《河北医药》2012,34(10):1513-1514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性疾病,指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因BCS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文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诊断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BCS是指静脉或临近下腔静脉阻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痛、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等症状,作者对此项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组肝静脉流出道及/或下腔静脉梗阻所引起之征候群,又称为下腔静脉阻塞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相似之处甚多。如消化道症状、门脉高压(脾大、腹水)以及肝功之损害等等。因而二者之间仅仅通过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难以区分,易导致误诊、误治(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2000年初至2005年间18例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该症以肝大,脾轻度肿大与腹水特点,B超检查常规观察肝后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有助于及时诊断本病。根据下腔静脉造影选择手术,本组肝静脉阻塞5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5例,二者同时病变8例。手术治疗12例,未手术6例。其中常温体外循环下行下腔静脉血栓清除,下腔静脉心包膜补片修补成形术1例,门腔侧侧分流2例,肠腔桥式分流3例,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6例,无手术死亡,总有效率85%。保守治疗6例,其中2例于诊断后6个月和13个月死亡。该症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病变类型及全身情况选择。我们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136例,其中男64例,女72例,其中肝静脉阻塞4例,余均为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证实,并进行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PTA)、支架植入术(EMS)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至120个月。结果扩张前静脉狭窄段内径0~6mm(平均3mm),肝静脉内径0~2mm;扩张并放血管支架后,腔静脉、肝静脉内径分别为18~20mm和7~8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心房压力差为18~35cmH2O(1.7~3.43kPa),平均20.3CmH2O(1.99kPa),扩张后压力差消失,134例手术顺利,2例失败。术后118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明显改善,4例肝静脉阻塞病人,2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2例未见明显。12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血管内支架形态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4例肝静脉阻塞在术后半月、2、5、6个月发生再阻塞转为手术治疗,5例下腔静脉阻塞可狭窄术后于6、17、36、96、98个月发生再阻塞转为手术治疗。结论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是非长段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良好治疗方法,但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肝静脉疗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