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胃肠道常见疾病,病程长,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为主要症状。本病发病大都与情绪相关,属中医“腹痛”、“泄泻”范畴。笔者自1998年1月以来应用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泻泄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住院与门诊患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  相似文献   

2.
李家凤老师认为小儿泄泻在临床中以外感夹湿泻及脾虚夹湿泻较为常见,分别予外感夹湿泻方及止泻汤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原文丹溪治泄之法,泻水腹无痛疼,此证因受湿分明,四苓[方1]二术当餐,饮食入胃不佳,谷物不化犹存,此则气虚病之根,参术升麻芍并。[译义]根据朱丹溪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泄泻水多,而腹不痛的,属于水湿下注者多用四苓汤加入苍术、白术,水煎饮服。如果饮食不振,泄泻有不消化食物的,是为脾胃气虚,运化无权,又多用人参、白术、升麻、白芍同服,常常获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马美琴 《淮海医药》2003,21(5):403-404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 ,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 ,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幼科金针·泄泻》说 :“泄者 ,如水之泄也 ,势犹纷绪 ;泻者 ,如水之泻也 ,势惟直下 ,为病不一 ,总名泄泻。”西医学称泄泻为腹泻 ,发于婴幼儿者又称婴幼儿腹泻。为小儿常见疾病 ,尤以 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年龄愈小 ,发病率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但婴幼儿不会说话 ,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 ,给辨证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笔者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 ,总结出只要仔细观察小儿的大便 ,就可以大致了解有无泄泻及泄泻的原因 ,从而采取针…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敷脐治疗小儿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是常见病,按照中医辨证有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分型,其中风寒泻多由外感所致,常伴呕吐,患儿服药较困难,近年来,笔者采用吴茱萸敷脐治疗小儿风寒泄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并略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以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1]。导致泄泻的原因很多,简而言之,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寒湿热内犯肠胃较为多见,内伤则有饮食所伤、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及肾阳虚衰等多种因素。中医对泄泻的辨证分型细致入微,治法因证而异。《医学心悟·泄泻》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在泄泻治疗过程中配备饮食、情志等方面的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我科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6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健脾开胃饮治疗脾虚型泄泻(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东莞市中医院儿科及脾胃病科门诊、住院收集的60例符合小儿脾虚型泄泻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健脾开胃饮半支,1日3次,疗程为10 d;对照组予口服思连康1粒,1日3次,疗程为10d.对比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健脾开胃饮治疗脾虚型泄泻(迁延性腹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忧以夏秋季较为多见。本病常见于婴幼儿。其病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中医根据泄泻的症状分为暴泄和久泄。暴泄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病多骤发,肠鸣腹痛,暴注下迫;久泄包括寒泻、脾泻、肾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泄泻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而言。“泄者,如水之泄也,势尤舒缓;泻者,其势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名泄泻。”泄泻为一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发生,应注意与痢疾鉴别,特别是温热泻。痢疾以里疾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泄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中医根据腹泻症状的急缓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 ,病多骤发 ,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久泻包括寒泻、脾泻、肾泻等 ,多属脾胃素虚 ,感受寒邪而起 ,证多迁延。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 ,影响病儿营养 ,可酿成疳积。1 病因病理1 1 感受外邪 感受六淫外邪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夏秋暑湿行令季节 ,小儿感受暑湿时邪 ,每易热迫大肠发…  相似文献   

12.
原文 人皆知有泄泻,当分泄泻根源,冷则滑泄故无声,热则肠结为病,故致里急后重,如水注下有声,此名泻证热缘因,下面条陈病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经验。其提出"谨守病机,虚实论治",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除脾虚湿盛外,关键在于大肠和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失调,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创立小儿推拿泄泻方,临床运用,取得良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泄 泻 歌 明·秦景明著于<幼科金针> 本文大意这首歌主要叙述了泄泻一证,类型很多,有积泻、伤风泻、惊泻、冷泻、热泻、虚泻、疳泻、暑泻、伤食泻、脏寒泻、水泻等不同,治疗时必须辨别清楚,所谓"阴阳之分务宜分,毋得溷施而寡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提腹泻是指脾虚型泄泻。笔者自1999年至2000年采用中药内治法配合按摩治疗婴幼儿脾虚型泄泻103例,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3例中75人为男,28人为女;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个月。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儿,大便常规检查排除细菌感染所致泄泻。1.2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或呈水样,带有  相似文献   

16.
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原注”:书云,湿成五泄。“浅说”:“泄泻”即腹泻,仅属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许多疾病都所以在临床上引起腹泻症状的发生,因此它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广义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运动机能增强;由于肠道吸收及分解障碍;由于肠道炎性变化及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认为均属于“泄泻”讨论的范畴。不过在临床上,中医所谓“泄泻”,一骰多仅指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  相似文献   

17.
叶祖明  张昭 《家庭医药》2014,(10):33-33
五更泻又名鸡鸣泄、肾泄,它的特点就是每天凌晨2:00-7:00腹泻2-3次。有时刚刚躺回被窝一会儿,就又去厕所,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也是上厕所。白天也要泻3-5次,重者每日5-10次以上。  相似文献   

18.
小儿泄泻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74-1375
小儿泄泻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其病因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病症。如治疗失时或不当,则可造成阴津枯竭,气阳寝惫,阴阳两伤,甚则危及生命;久而不愈则酿成疳疾病症,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发育。“泄”与“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孙思邈《丹台玉案》说“泄者,如水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统称为泄泻。”前者病缓,后者病急。《幼科发挥》亦言“泄泻二字,亦当辩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这是从两者性质而言。可见泄与泻具有性质轻重缓急的不同,虽然没有详分的必要,但是,临床上对鉴别病因病机,指出预后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胃肠功能异常的调整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60只,按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6组,苦寒泻下法,除正常组每天用自来水灌胃外,其余五组均用含原生药的大黄水煎剂,每日一次,连续8 d,造成脾虚泄泻模型;应用墨汁推进法测定肠推进率;光学显微镜观察胃肠组织形态变化;生化法检测D-木糖、淀粉酶的含量.结果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21.06、14.04、7.02 g·kg-1)对肠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降低小鼠肠推进率.同时,补骨脂-肉豆蔻药对还能升高D-木糖和淀粉酶的含量.结论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是临床治疗脾虚泄泻的有效药方,不仅有效改善整体情况,而且明显增强肠道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黏膜损伤,加速黏膜修复,以至于在缩短腹泻疗程,提高腹泻疗效方面有很大潜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你问我答     
《中国药店》2014,(4):62-62
某些中药说明书中提到的"完谷不化"是什么意思?医师/药师:"完谷不化"一词多与腹泻或泄泻连用,指患者粪便中出现完全没有消化的食物。这一症状提示脾虚、脾失运化,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可见于胃泄、吐利等病症,如《儒门事亲》中提到"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