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颧弓轴位的投照方法,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照教科书上写的“颌下顶位”进行投照,由于颧弓的投照大多见于外伤类病人,对于颌面部损伤较重的患者,体位摆法往往难以达到要求,而且还需配备患者垫背的沙袋或棉被,过程也较复杂。2007年8—12月我们通过对48名患者进行实验,改良出一种新的颧弓轴位投照方法,其体位摆法是:利用日立500mA X线机,  相似文献   

2.
颧弓轴位的X线摄影通常采用仰卧颌下顶位的投照方法,因该方法存在摆位困难、患者不易配合等因素,常使影像产生倾斜,且对老年或驼背等患者明显不适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总结出颧弓轴位—顶颌位投照方法,经过颅骨标本及13例颅面部外伤患者的投照,证明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法及效果(1)位置摆法:患者坐于摄影台旁,身体前倾、颈部前伸、下颌内收,使听眦线与胶片平行,被检侧颧弓置于胶片中心,头向健侧倾斜,使矢状面与胶片呈75~80°。中心线对准被检侧颧弓中央垂直射入胶片。(2)效果:颧骨弓部及颧弓的颞侧与颧侧根部暴露较充…  相似文献   

3.
对疑有颧弓骨折的患者 ,理论上要求采用标准的顶颌斜位投照法进行摄影 ,但由于此类患者常合并头面部的损伤 ,下颌前伸困难 ,患者常不能摆出放射技师所需要的投照姿势 ,或由于颌面部软组织肿胀程度的不同使放射技师难以确定投照角度 ,此时如采用顶颌斜位进行投照颌面倾斜角度 ,难以摄得符合诊断要求的颧弓X线片。 针对这一问题 ,1986年我科开始采用改良的颅底位投照法 ,一次性摄取双侧颧弓X线片 ,通过随机抽查 30例受检者的照片进行观察分析 ,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让患者仰卧在一个木制的颅底架上 ,颅底架侧面观呈①②型 ,患者…  相似文献   

4.
颧弓轴位的X线摄影通常采用仰卧颌顶位投照 ,此方法操作较为困难 ,投照体位不适 ,患者不易配合 ;且颧弓轴线与胶片难以平行而使颧弓影像变形。为此 ,我们采用坐位颌顶位投照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1 投照方法①将 2 5 .4cm× 30 .5cm胶片置于立式滤线器内 ,遮线筒(+) ,焦 -片距为 80cm。②患者前后位坐于自制的后靠背可升降的座椅上 ,使患者枕部置于后靠背上端 ,头顶部抵住立式滤线器 ,使听眦线与胶片平行 ,头冠状面与胶片垂直 ,矢状面向健侧倾斜 10°~ 15°。中心线对准患侧颧弓中央 ,平行于暗盒中上 1/3交界处 ,垂直投照。2 结…  相似文献   

5.
对21例临床拟诊颧弓骨折的外伤患者进行常规颧弓轴位及改良反汤氏位投照,并用RGD_3型热释光剂量仪对其中6例患者颜面部X线辐射剂量进行了测试。结果:两种投照位置照片,对颧弓骨折诊断的阳性率相同,但对骨折线及骨折错位程度的显示,后者优于前者。在患者颜面部接受X线辐射剂量上,改良反汤氏位约低于常规颧弓轴位的19~23倍。在投照方法学上,改良反汤氏位简便,易行,医患双方均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颧骨弓的投照方法常采用:①颧骨弓顶颌斜位;②颧骨弓轴位;③颧骨弓侧位;④面骨后前位。通过大量实践我们感到按第①、②、④种方法投照时,颧骨弓因物片距离大而有失真。按第③种方法投照时,颧骨弓影像因和其他面骨重叠而常显示不清。我们在投照工作中,探索出一种检查颧骨弓的摄  相似文献   

7.
对21例临床拟诊颧弓骨折和外伤2进行常规颧弓 位及改良反汤氏位投照,并用RGD3型光剂量仪对其中6例患者颜面部X线辐射剂量进行了测试。结果:两种投照位置照片,对颧弓骨折的阳性率相同,但对骨折线及骨折错位程度的显示,后者估于前者。在患者颜面部接受X线辐射剂量上,改良反汤氏位约低于常规颧弓轴位的19-23倍。在投照方法学上,改良反汤氏位简便,易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医患双方均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颧弓摄影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颧骨骨折所引起的颧骨形态的改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遇到颧骨受伤的病人,我们常用的传统摄影体位有两种:(1)颧弓顶颌位;(2)颧弓颌顶位。  相似文献   

9.
葛竹青 《河北医学》2006,12(3):280-280
常规顶颌位摄取颧弓片时,患者取府卧位,下颌骨颏部正中贴紧片盒,并前伸,头颅矢状面向健侧倾斜,使正中矢状面与片盒形成53°夹角,X线中心线通过患侧颧弓中点垂直射入胶片中心。但此位置由于患者病情各异,头颅脸形的不同,使用传统摄片角度时,如果操作者定位稍有偏差,易使颧弓与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在跟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跟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足部正斜位、底部轴位以及跟骨俯卧轴位的DR投照拍片,取得患者的不同部位的DR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8例跟骨外伤患者经过X线或CT扫描确诊为跟骨骨折的有60例,采用足部正斜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29例,底部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43例,跟骨俯卧轴位DR检查发现跟骨骨折55例。三种轴位的DR检查的跟骨骨折显示率分别为48.3%、71.7%和91.7%;三种轴位DR检查的显示率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俯卧轴位的DR拍摄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可提高跟骨骨折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蒋铭 《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91-4191
放射科技术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创伤后需检查颧弓的患者,而常规摄影方法较难拍摄出满意的图像,经笔者多年的摸索以及和同行的交流,现介绍四种简便快捷的投照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其进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及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为93.5%(43例/46例),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为78.3%(36例/46例),X2值分别为5.385和6.238。Broden位X线投照检查的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跟骨侧位+轴位X线投照检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roden位投照在跟骨骨折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其与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的结果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跟骨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闭合性完全性颧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将18例需手术复位固定的B型颧骨骨折患者纳入观测范围。全麻下经口腔内患侧前庭沟切口入路,暴露颧弓、眶下缘、颧颌缝处的骨折断端。分离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颧骨后,微型接骨板固定眶下缘、颧颌缝处骨折断端。评价切口愈合、局部不对称畸形改善程度,张口受限改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中16例(89%)切口I期愈合,15例(83%)双侧颧突区软硬组织完全对称。术后4周16例(89%)张口度达III横指,比术前的7例(39%)明显改善(χ2=4.876,P=0.025)。10例(56%)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颧骨骨折的眶下缘和颧颌缝2处骨折断端,颧弓及眶外侧骨折断端只作解剖复位处理;5例(28%)在颧弓表面做长约1.5cm平行于颧弓的小切口,行眶下缘、颧颌缝及颧弓3处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3例(16%)除眶下缘、颧颌缝、颧弓3处外,眶外侧缘骨断端以眉弓内长约1.5cm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全组18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睑外翻、面神经颧支损伤、鼻泪管损伤、眶周软组织水肿、眶周软组织萎缩、眼球塌陷、复视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口腔前庭沟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以复位固定大部分B型颧骨骨折。陈旧性或复杂性颧骨骨折可同时选用颧弓表面或眶外侧小切口,从而完善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颧弓的摄影方法很多,目前用的有轴位、面骨正位、颧弓顶颌斜位、颧弓正侧等。颧弓切线位因摄影简单,用片省,所以用的较多。对颧弓的摄影技术,几年来我们从实践中加以改进,力求简单、方便、适用。不仅俯卧位可拍摄,坐位、仰卧位也可拍摄。1 材料及方法11 胶片13×18cm(5×7)时直放。12 X线中心线对准患侧外耳孔~外眦角连线中点,通过颧弓中点皮肤表面射入胶片。13 滤线器(-),遮线筒( )。14 距离大容量X线机用75cm,小容量X线机用20cm。15 摄影参考条件①用增感屏,65kV,20mAS。②不用增感屏,75kV,50mAS。2 卧位选择2…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X线投照工作中 ,常常会遇到很多伤情复杂的外伤患者。例如面骨伤患者需要采用颅骨特氏位投照 ,但胸腹部伤又迫使患者不能接受俯卧位投照检查 ,病人难以合作 ,投照效果很差。这就要求X线投照技术人员对特氏位采取适当的改进 ,为此我们探讨了一种面颅骨伤合并胸腹部伤时面颅骨的特殊投照方法 ,(为便于区分 ,我们暂且称此投照方法为反特氏位 )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X线检查方法患者仰卧 ,手臂放于身体两侧 ,背部用棉垫适当垫高 ,使患者听眦线与台面成 4 5°角 ,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 8× 10胶片横置 ,放于患者颅下 ,…  相似文献   

16.
对颌面骨折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外,通常借助X线影像检查手段,给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我科对接诊治疗37例颌面骨折,结合临床表现,根据不同部位,分别摄取相应:CR、PR、CT及三维CT片做比对分析,结果发现:X线片作为检查手段,需选择投照汤氏位作追加方位投照.对于颧骨、颧弓仍是理想的辅助方法,CT片、对于上颌骨、眶底、眶尖区呈髁状突骨折,同时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CT片较X线片能提供更精确信息.CT三维重建更能逼真显示颧骨、上颌骨、颧弓骨折,图像直观.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地进步,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得到更新,以我院为例,我科引进日本岛津shimadzu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的直接观察,透视下点片直接成像,使投照部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固定线管球无法满足特殊部位的投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带来不便,增加投照难度现将认为在本机上较难实现的跟骨、髌骨轴位和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的检查,进行一些投照技术方面的革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得到更新,以我院为例,我科引进日本岛津shimadzu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的直接观察,透视下点片直接成像,使投照部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固定线管球无法满足特殊部位的投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带来不便,增加投照难度,特将"认为在本机上较难实现的"跟骨、髌骨轴位和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的检查,进行一些投照技术方面的革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9.
颧骨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颧骨骨折患一般伤势很重,摄取颧骨轴位片时,头部倾斜角度不好固定,影响拍片效果,为此我们多年来利用颅底颌顶位这一简捷的投照技术来观察双侧颧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移动DR在脊柱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行移动DR脊柱水平侧位投照的外伤患者100例.结果 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选择最佳的摄影体位,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成功率达98%以上.结论 移动DR在脊柱外伤摄片中有一定应用优势,快速且避免患者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