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8年间所行各种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方法.A组13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B组11例,采用贝复济(重组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洒切口治疗;C组15例,采用切口内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结果 B组和C组的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干A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贝复济切口内喷洒及切口内负压引流对治疗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方法为优,可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60例,其中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60例(观察组),未发生脂肪液化60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B组采用常规换药,重组人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C组采用碘伏清洗,敷料敷于创面.观察三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手术类型、切口类型、使用高频电刀、手术时间、切口冲洗、关腹人员等资料.结果 A、B、C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和C组,C组较B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均无关(P>0.05);与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使用高频电刀、切口冲洗、关腹人员均有关(P<0.05).结论 采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较好.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使用高频电刀、切口冲洗、关腹人员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将2005年8月—2010年12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0例患者分为2组,15例予传统方法治疗,15例换药时加用贝复济。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加用贝复济组愈合时间较传统治疗方法组明显缩短。结论术中、术后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发展。切口脂肪液化时伤口局部加用贝复济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78例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B组采用常规换药联合局部喷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C 组采用b-FGF联合VSD治疗.结果:A、B、C3组切口创面均愈合,但切口愈合时间C组<B组<A组;住院时间及费用C组<B组<A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b-FGF联合VSD治疗临床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切口皮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对预防肥胖患者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肥胖患者腹部手术4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1例及引流组213例.负压引流组采用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负压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并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单独用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结果 负压引流组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行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能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有利于切口愈合和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手术后小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进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小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0例(液化切口长度≤5 cm),按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20例。 A组采用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 B组采用传统换药治疗,再将A、 B两组按切口长度分为A1、 B1组(≤3 cm)和A2、B2组(>3~5 cm),各10例。比较A、B两组平均换药次数;比较A1和B1组、A2和B2组患者总有效率、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比较不同手术切口长度的愈合时间。结果:治疗后1周,A组患者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B组(80%)(P<0.05);A1、A2组的愈合时间均较B1、B2组短(P<0.05);A1组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较A2组短;A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少于B组。结论:使用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小切口脂肪液化,换药次数少,愈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皮下置管负压引流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明  何敏君 《浙江医学》2007,29(7):747-748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传统方法治疗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78例,其中39例采用皮下置管负压持续引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瑞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08-3009
目的 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的多少分为A组和B组,根据临床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脂肪液化切口经过相应处理后均痊愈,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 d~14 d,平均愈合时间为12.1 d;B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 d~24 d,平均愈合时间为18.4 d.结论 及时有效的引流、合理地使用电刀、积极治疗糖尿病、正确的手术操作,可以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彩 《中外医疗》2008,34(34):189-189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18例脂肪液化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换药处理.结果 A组病人切口于手术后10~15d愈合,B组病人切口于手术后15~25d愈合.1例行Ⅱ期缝合,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合理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娄玖玲 《中外医疗》2010,29(5):96-96
目的探讨我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护理方法。方法将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采用微波照射治疗及高糖封闭治疗的16例作为治疗组,按传统换药方法治疗的1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5~7d切口均愈合;对照组14~20d切口全部愈合。结论我科针对切口液化的治疗及护理可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接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经引流管冲洗引流.对照组则不留置引流管,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则按传统方法予以换药.结果:对照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6.5天和25.5天;治疗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天和13.1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红外线照射治疗与常规换药治疗对妇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效果.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开脂肪液化病例69例,其中33例行常规换药处理,36例行红外线照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67±2.06) d,而常规换药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9.55±2.98) d,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消除不利的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在腹部感染切口防治中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40例腹部感染切口的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和用丝线缝线等治疗;B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的方法,其他治疗与A组相同;C组采用抗菌薇乔缝线,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D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观察四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效果.结果 D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需二期缝合的切口显著减少(P<0.05).结论 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能有效防治腹部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杨梅 《吉林医学》2014,(13):2891-2892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持续引流在预防妇产科腹部切口术后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持行腹部手术的20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切口缝合处理,实验组术后采用切口处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术后采用切口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8例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B 2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术后2 d~4 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 d~5 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 d~28 d.2组患者切口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糖代谢紊乱、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皮下液化腔放置负压硅管引流的方法可以减少瘢痕面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29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术后9~14d愈合,无需二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d后可行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d.并探讨其发生原因.结果 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缝合技巧,暴露时间长短,术后切口观察处理、自身因素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本院收治的86例妇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采用红光照射方法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红光照射治疗妇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时,可促进患者伤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3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23例患者中21例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2006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5例临床资料。结果:A组术后10~14 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 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 d。两组病人切口无1例发生院內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078+2080
目的:探讨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妇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和红光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1.4 1.4)d,低于对照组的(16.7 2.5)d;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2%,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采用红光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加快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