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呼吸道分泌物蓄积患者应用微创气管穿刺行细导管吸引呼吸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在不影响正常治疗前提下,将符合入选条件的呼吸道分泌物严重蓄积导致Ⅱ型呼吸衰竭或单纯C02蓄积患者分为微创组50例、有创组50例.微创组给予经皮小口径气管穿刺接吸痰管行微创呼吸道管理.有创组常规给予传统的大口径气管切开行有创呼吸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气管造口后24h生命体征变化和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微创组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CVP)影响较有创组小[(90±12)、(118±10)mm Hg,( 85±9)、(106±12)次/min,(20±3)、(23±3)次/min,(7±4)、(10±3)cm H20,t值分别为8.963、7.000、3.536、3.000,P均<0.01].患者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NIPPV时间等明显低于有创组[(9±5)、( 14±9)d,(19±5)、(25±10)d,(5.4±3.4)、(10.3±5.2)d,t值分别为2.428、2.683、3.943,P均<0.01].结论 微创气管穿刺细导管吸引技术在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明显优于传统大口径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吸引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套管持续吸引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解决部分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处分泌物外溢问题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已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35例,在其气管切开导管下方窦道处置入双套管进行持续吸引,观察持续吸引前后效果。结果35例患者气管切开处外溢分泌物从持续吸引前的(127.14±6.18)ml减少至持续吸引后的(31.29±2.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1);同时气管切开处换药次数、护士清理颈部分泌物次数均减少,患者颈部皮肤完整性受损程度减轻,持续吸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持续吸引法在气管切开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于气管插管但吸痰不畅者应做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切开管。气管切开可使呼吸道对吸人气体加温湿化及部位防御功能丧失。如果管理技术不当,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目前,气管切开导管常采用一次性硅胶导管,管腔粗,但无内套管,分泌物易于沉积、粘附其内壁上。如不及时清理,极易干结阻塞呼吸道。因此,对于长期气管切开病人,术后呼吸道清理,保持气道通畅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15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其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呼吸肌麻痹6例,重症肌无力伴呼吸衰竭9例,带管时间最短为18天,最长为58天,平均38天,经过精心治疗护理,病人均痊愈出院,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25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管切开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由于呼吸道改路,空气未经鼻湿化、过滤,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由此造成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干燥、结痂,痰液不宜咯出而加重呼吸道梗阻,造成肺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加强护理,尤其是呼吸道管理。我院2004—05/2007—11行气管切开术25例,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预防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机械通气72h以上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定时吸引冲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经气管切开套管吸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危重患者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冲洗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并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及气囊上方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本科室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及低负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及气囊上方持续低负压吸引,可以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64例危重患者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164例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患者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短(P<0.01),并发症少(P<0.01)。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广泛用于需要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8.
气管吸引术     
当病人建有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患者不能咳嗽和清除肺部的分泌物时,气管吸引术被用来保持气道通畅和维持最佳呼吸功能(Dougherty和Lister,2004年)。气管切开后,通过上呼吸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经过常规湿化和加温过程被替代,这可能引起分泌物干燥和降低粘膜传送功能。气管切开也阻碍患者咳嗽能力,因为咳嗽需要声带关闭以形成高压高速空气流,一些病人可自主地经气管切开导管清除分泌物,但多数患者需要气管吸引的帮助。相关的风险气管吸引术有很多并发症,多数病人对此经历感到痛苦,由此产生焦虑情绪。主要并发症包括:(1)组织缺氧:…  相似文献   

9.
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囊上分泌物吸引预防VAP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118例行经鼻气管导管并机械通气(MV)的患者分为A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B组(普通气管导管组).A组插管后每小时行吸引声门下分泌物,定时经胃管注入0.5%美兰20mL,观察咽及(或)胃-气囊上-下呼吸道返流和误吸情况.同步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呼吸道痰液及胃液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A组误吸率及1周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5,而1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5.第一周以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球菌居多,两组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无差异.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囊上分泌物吸引可有效控制和延缓误吸发生并能有效防控早期非发酵菌所致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4号气管套管(外径4mm,内口径3.0mm)用于小于2岁气管切开的患儿。我院于2012年12月收治1例因外伤而行气管切开术的2月07天的婴儿患者,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预后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吸痰技术(tracheostomy suction)指对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患者实施的涵盖支气管卫生学管理、机械通气和机械吸引气管内分泌物的综合技术,是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组织有效供氧的重要手段[1].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和过滤作用的消失,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能干燥、黏稠,甚至黏附在人工气道内径表面,使患者对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2-4].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护理措施,而导管的反复插入,容易刺激气道黏膜而产生出血、溃疡,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等并发症和临床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吸痰可增加风险发生的几率,但若不及时吸痰,则可发生痰液堵塞,会使肺通气量降低,影响通气效果[5-7].尤其对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咳嗽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呼吸道阻塞和肺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较高[8].同时,由于人工气道直接开口于颈部环状软骨下,气道长期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气道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危重患者经皮穿刺微创气管切开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梅  孙婧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517-518
目的总结164例危重患者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164例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患者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短(P<0.01),并发症少(P<0.01).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广泛用于需要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切开气管上端前壁,插入带有套囊的气管套管,以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机械性人工通气[1].气管切开后,气体直接由气管切开导管进入,失去了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湿化及过滤功能.由于呼吸道湿化不足,气道干燥,纤毛的运动功能丧失,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痰液粘稠甚至痰痂形成,严重时出现窒息[2].因此,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内容.临床上对气道湿化护理缺乏统一的标准,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现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龙凤  谭伟  王爱平 《护理研究》2014,(14):1739-1740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行口咽部吸引频次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口咽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试验组除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外,2h行口咽部吸引1次。比较两组口咽部分泌物吸引量、每日口咽部分泌物吸引次数、日总吸引量、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每日口咽部吸引次数多、VAP发生时间滞后,1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日口咽部吸引总量、口咽部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2h进行1次口咽部吸引可以提高吸引效果,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自制发音气管切开导管的效果。方法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15分、意识清楚、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1周,需气管切开继续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选用自制发音气管切开导管,对照组选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全部病例均进行机械通气、标准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入气管切开导管前、后1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白蛋白、前臂周长变化,同时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前术后组内比较Zung评分(t=5.57,P0.01)、血清白蛋白(t=-3.43,P0.01)及前臂周长(t=-3.44,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组内比较Zun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P0.01),血清白蛋白(t=1.76,P0.05)及前臂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0.05);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1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结论应用自制发音气管切开导管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况和生理营养指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体现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用于气管切开后的气管导管主要有一次性气管导管和金属导管2种,临床中发现各有优势与不足.目的:对比观察单用金属导管、单用一次性气管导管及联用一次性气管导管与金属导管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生物相容性反应.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对照观察,于2008-12/2009-01在宜春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宜春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伴有吸入性损伤、作气管切开并行呼吸机支持的患者203例.其中1990/1997用金属导管患者85例为金属导管组,1998/2002用一次性气管导管患者62例为一次性气管导管组,2003-01/2008-11在应用呼吸机时用一次性气管导管而撤机后用金属导管患者56例为联用组.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分型、治疗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金属导管组患者一直采用金属导管外套气囊,一次性气管导管组患者应用一次性气管导管,联用组患者在应用呼吸机时采用一次性气管导管而撤机后用金属导管,应用金属导管时可每日拔出内导管清洗消毒4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患者在用管期间导管气囊破裂、脱落情况,计算各组患者气道出血例数、气管导管堵塞例数、撤机至拔管时间.结果:一次性气管导管组、联用组患者气囊破裂、脱落例数与出血例数少于金属导管组(P<0.05);金属导管组、联用组导管堵塞例数少于一次性气管导管组(P<0.05),拔管时间也较一次性气管导管组短,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气管导管与金属导管联用在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单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同期3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术。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决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于困难气管切开的病例仍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治疗手段,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的措施。颅脑损伤的病人,如果昏迷时间长,气道内分泌物往往较多,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常常需要行气管切开术留置气管套管。我科ICU病房对因重症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出血所致昏迷、呼吸道梗阻的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来纯云  刘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8):1392-1393,1427
目的探讨并比较不同强度负压吸引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且使用了可冲洗式气管导管的呼吸科住院患者18名,采用自身对照,分别采用-15 kPa以下(A组)、-15~-20 kPa(B组)、-20~-25 kPa(C组)吸引侧管,每24 h应用1组压力,3 d为1个周期,依次循环,连续10个周期,即每组负压应用10 d,共计30 d。观察并比较三组不同强度负压下行负压吸引引起患者咳嗽反射的频次、每日吸引总量的均值、吸引前与吸引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均值。结果负压为-15~-20 kPa时进行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吸引,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小,吸引出的分泌物量较多,吸引效果优于其他两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为-15~-20 kPa时进行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吸引,压力适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小,吸引出分泌物的量较多,吸引效果好,有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呼吸道的护理管理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型气道管理用品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气道管理用品进行气道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用品进行气道管理。比较两组气道管理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痰痂形成例数、气道黏膜损伤例数、床头抬高符合例数、肺部感染例数、皮肤压痕例数、肢体肿胀例数、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切导管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气道管理用品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管理,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