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述化学药、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开展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综述液相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串联质谱法等在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中的应用;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结果化学药检测限越来越低;中药缓释制剂常应用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稳定地测定化学药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对测定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具有针对性。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文献资料可指导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20 0 0 -0 6 ,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学习班。中医药学界同仁对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学习 ,深入研究 ,广泛讨论 ,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就中药制剂学意义阐述自己的浅薄之见 ,意在抛砖引玉 ,以促进中药制剂学的发展。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论述中药复方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制剂学之所以发展迅速 ,并在国内外医药行业享有盛誉 ,就是因为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的巧妙结合 ,将中药复方制成剂型新颖、口感舒适、…  相似文献   

3.
中药制剂分斩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药专业的后期必修课,涵盖了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是中药各个专业的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如何运用中医学、中药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及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药制剂进行的质量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4.
中药品种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中药品种与中药制剂质量的现状,从中药品种的本草学、鉴定学、质量评价、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分析中药品种研究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认为应从源头即中药制剂药材的基原品种及质量上加强监控,保障中药制剂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景之管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侯世祥  孙毅毅 《中成药》2001,23(2):131-135
从中药制剂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药制剂学的现状与差距;中药制剂的特点及其现代化要求;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策略等方面,就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景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制剂药物动力学国内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则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结合中药复方制剂的中医药理论特点,进行药动学研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意义。1992年以前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动学研究前人已有综述[1] ,本文拟就199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动态加以综述。1 研究概况1 1 血药浓度法 这种方法源自化学药物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中国主要医药期刊介绍用蚂蚁制剂治疗乙型肝炎临床应用概况,并结合乙型肝炎的传染病学、中西药物治疗学与蚂蚁制剂的功效对临床疗效予以评论。  相似文献   

8.
贺鹏  贺琪珺  谯茹  张伟龙  王玉钗  肖美凤  潘雪  贺福元 《中草药》2023,54(17):5816-5824
中药缓控释制剂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中药缓控释制剂因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物质基础不明确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限制了其发展。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成为中药制剂领域亟需攻克的科学问题。中药制剂不能像化学药物仅依靠药物动力学与释药动力学方法建立剂型设计与评价研究方法。中药缓控释制剂可结合以超分子“印迹模板”整合成分群为释药“物质单元”来进行重构,关联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进行生物药剂学评价。因此,提出以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关联构建具超分子释药“物质单元”特征的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符合中药多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制剂制备指导原则。超分子释药的“物质单元”结合中药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建立中药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和多成分缓控释制剂评价标准体系,旨在为建立符合中药制剂特征的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丁香提取物结肠定位包衣片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丁香提取物的结肠靶向制剂和普通片剂中丁香苦苷体内药动学的特征,以便为其靶向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给家兔吞服两种制剂后,于不同时间采取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药浓度,通过DAS2.0药动学软件自动拟合数据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家兔给予两种制剂后丁香苦苷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结肠靶向制剂血药浓度出现时间晚于普通制剂,滞留时间约为4.6h。结论:药物动力学实验数据表明,丁香提取物的结肠定位包衣片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来源、采收、加工、炮制、栽培与驯养,中药材地域特色,中药材品种、质量的鉴定以及中药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包括中药药材学、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成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分支.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制剂生产中影响大黄有效成分及作用的因素,有煎煮方法、时间、浓缩方法、干燥方法及制剂学配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技术》2014,(1):I0001-I00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依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是在中药制剂学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集科研、研发、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  相似文献   

13.
赵荣莱 《北京中医》2000,19(2):8-11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来源、采收、加工、炮制、栽培与驯养,中药材地域特色,中药材品种、质量的鉴定以及中药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包括中药药材学、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成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分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制剂的生产大多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产品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终端控制。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可预测,多数情况下仅依靠经验判断。由此,也很难找到影响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可控点。该文通过介绍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QbD理念的中药新药成型工艺的研发模式,即借鉴粉体学和流体学的基本理论,表征中药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从加强制剂原料物理属性、制剂工艺、制剂产品质量之间相关性研究着手,更科学、合理地设计中药制剂成型工艺,并从中发现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各种可能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预测中试放大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参考,也可为今后逐步实现中药制剂"过程控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药新制剂成型性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药新制剂研制是一系统工程,就制剂学研究而言,制剂的成型性研究是在药材的炮制、浸出、纯化、浓缩或干燥等系列工艺研究后,获得半成品的基础上,根据半成品特性和医疗要求,将其制成能直接供临床应用剂型的工艺过程,包含制剂处方设计与成型工艺设计,它是中药新制剂制备工艺研究中最后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不少新制剂制备工艺研究申报资料中,重视获得半成品的工艺研究,而忽视成品的成型性研究,未提供成品组成与分剂量、服....  相似文献   

16.
"药辅合一"是中药制剂学中独特的用药理念、制药经验与哲学智慧。然而,一直存在传统经验整理不够,现代基础研究不足的缺陷。为此,阐述"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点,初步总结了中药制剂中常见的"药辅合一"现象及物理化学基础,探讨"药之为辅"与"辅之为药"的设计应用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实例分析"药辅合一"思想对中药新辅料、新技术与新制剂研究的指导价值,以期从传统经验中探寻思路,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的融合,推动中药制剂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药调剂学》是我校"中药专业"新开设的专业课程,由我承担该学科的教学。《中药调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的调配、发售及服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的一门学科。它与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商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均有重要联系,作为将来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高度热爱  相似文献   

18.
中药剂型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前人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贮存、运输的方便,逐渐发展起多种剂型。主要有膏、丹、丸、散以及酒剂、露剂、擦剂等。其中汤剂、丸剂、散剂仍然是目前的主要剂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边缘科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西药制剂学的发展,予中药制剂改革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  相似文献   

19.
祖國药学遺產是極其丰富的。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本草学,二是方剂学,其三是制剂学。制剂的剂型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片剂和注射剂因限于歷史条件未能具备外,凡是現代所有剂型在中药方面無不齐备;有些剂型的实質或名称是外國所沒有的,如膏药和雪剂,卽是其中的兩例。剂型是制剂規格之一,也是制剂組織的主要部分,它的現实意义是把药物加工后通过一定的形式适应臨床的需用,也就是說:剂型是結合药物应用于医  相似文献   

20.
中药口服制剂调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为掩盖许多中药的不适味,正确使用不同矫味剂是值得研究的。本文介绍了口服中药制剂矫味剂的选用及矫味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