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rhBMP-2和hTGF-β1诱导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诱导RCI小鼠股部肌内异位成骨的18只动物模型,实验组(各6只)分别植入PDLLA/rhBMP-2/hTGF-β1和PDLLA/rhBMP-2复合材料,对照组(6只)植入PDLLA材料。采用图像处理技术、组织病理学和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2种细胞因子诱导小鼠体内异位成骨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诱导异位成骨过程中,II型胶原蛋白、骨桥蛋白和骨钙蛋白等骨基质蛋白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DLLA/rhBMP-2/hTGF-β1和PDLLA/rhBMP-2组复合材料均具有明显的诱导小鼠肌内异位成骨能力,而单纯PDLLA载体材料无诱导异位成骨能力,表现为小鼠股部复合材料植入区的相对密度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II胶原、骨桥蛋白和骨钙蛋白及其基因在2种细胞因子复合材料植入组中均有较高表达,而在单纯PDLLA组则无表达。结论:PDLLA复合rhBMP-2/hTGF-β1具有诱导异位成骨作用,软骨内成骨是其诱导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DLLA/TCP复合物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探讨该复合物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60只大鼠一侧下颌骨体部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PDLLA组,PDLLA/TCP组及空白对照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第2、4、8、12、16周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下颌骨观察缺损部位愈合情况,并行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创口观察显示术后第1周,各组大鼠伤口愈合良好,创周皮肤无红肿,无脓肿形成.术后第2周,空白组1例在手术部位出现炎性包块,后自行吸收,未形成瘘道.后期各组大鼠伤口均正常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PDLLA/TCP组和纯PDLLA组早期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将材料分隔成块状,缺损区出现大量新生骨岛,同时可见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PDLLA/TCP组新骨形成速度快于纯PDLLA组,空白组新骨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各材料充填组.结论:PDLLA及PDLLA/TCP复合材料均有较强刺激成骨的作用,PDLLA/TCP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好于纯PDLLA,更适合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混旋聚乳酸(PDLLA)及PDLLA/磷酸三钙(TCP)复合物植入骨缺损模型后,不同时期TGF-β1的表达特点,探讨PDLLA及PDLLA/TCP复合物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在60只大鼠一侧下颌骨体部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为PDLLA组,PDLLA/TCP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第2、8、16周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下颌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损区域TGF-β1的表达特点。结果:3组动物均能在术后2周在缺损区附近组织检测到TGF-β1的高水平表达,PDLLA组及PDLLA/TCP组阳性表达一直持续到8周以后,16周时仍能检测到弱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表达强度减弱较快,8周后基本呈阴性表达。结论:下颌骨缺损植入PDLLA/TCP复合物或纯PDLLA后,缺损区附近组织TGF-β1呈持续阳性表达,表达位置与成骨活跃部位一致,提示有持续活跃的成骨现象,证实PDLLA及PDLLA/TCP复合物对下颌骨缺损修复有持续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PDLLA/PLLA覆盖于缺损表面,对照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Guidor聚乳酸可吸收膜覆盖于缺损表面,空白组动物不作处理。术后8、12周采集缺损处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各组创口愈合良好,成骨活跃。大体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成骨量较多,材料降解较少,对照组动物成骨量较实验组少,材料降解完全;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成骨量相当,实验组材料进一步降解,空白组动物成骨量少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8、12周,Micro-CT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多于空白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新生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和骨小梁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钠凝胶(HA)复合重组人类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制备10mm×6mm×3mm骨缺损,应用TGF-β1/HA作为实验组,单纯H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修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骨密度检测、钙含量测定、骨小梁百分比测定和微血管标记分析修复效果.结果:空白组和单纯HA组在不同时期成骨情况无明显差异.用TGF-β1/HA复合材料者与单纯HA载体相比,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TGF-β1/HA复合材料能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rhBMP-2/PDLLA涂层诱导钛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情况。方法:选取8只比格犬,在其双侧胫骨随机植入PDLLA/rhBMP-2、PDLLA、rhBMP-2涂层和空白种植体,术后2、4、8、12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比较各组新骨形成和骨结合情况。结果:rhBMP-2/PDLLA涂层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早于其他组;4周时rhBMP-2/PDLLA涂层种植体骨结合明显优于PDLLA组、空白组(P〈0.05),8周和12周时PDLLA/rhBMP-2涂层种植体骨结合优于PDLLA组,并有大于其他两组的趋势。结论:新型涂层材料PDLLA/rhBMP-2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和提高骨结合率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对体外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MSC)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有剂量依赖性,和细胞浓度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不同浓度的rhBMP-2/b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对体外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MSC)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应用促进骨再生的新型材料。方法:家兔6只,随即分为2组,在每只兔的双侧下颌体部各形成一个方块形骨缺损,随机在一侧骨缺损处填塞rhBMP-2、自体血、聚乳酸复合体材料,另一侧骨缺损处不填任何材料作为对照,于2周、6周和10周行X线检查,于6周和10周分别处死动物,取缺损处标本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成骨状况及植入材料在组织内的反应。结果:X线检查及病理结果显示试验组骨缺损愈合快,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然愈合的骨缺损,电镜显示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无炎性刺激反应,可降解。结论: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是一种促骨再生的新型生物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实际应用的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实验分为三组,A组:兔成骨细胞(rabbit osteoblast,ROB)和血管内皮细胞(rabbi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ide,PDLLA);B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PDLLA,C组:单纯PDLLA。分别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手术后4周、8周通过形态学、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结果A组骨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B组,在材料中心区可见有血管形成,越靠近血管成骨越多。X线观察,A组:骨缺损区阴影面积明显减小,材料植入区可见骨组织影像;B组:缺损面积减小,骨组织影像增加,中心区影像低于周围区域。C组:缺损区未见骨组织影像,周围可见骨痂形成。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无论在成骨还是血管化方面均好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种植体,颊侧形成裂开性骨缺损,置入复合了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周时,rhBMP-2组可见极少量的新生骨组织。4周时,rhBMP-2/ACS组新骨组织由牙槽骨顶端向缺损区中心方向生长;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内部和周围出现呈岛状生长的新生骨组织。8周时,rhBMP-2/ACS组的新骨形成大片状结构;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周围较多骨岛形成。12周时,rhBMP-2组的缺损区内骨量和骨高度进一步增加,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浓度为0.05 mg/ml和0.2 mg/ml,载体为CHA或ACS促进骨再生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CHA或ACS为载体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探索CS/β-TCP作为可注射性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共48侧骨缺损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1植ACS/β-TCP/rhBMP-2、实验组2植入CS/β-TCP、对照组1植入自体骨、对照组2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荧光染料标记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值.结果 术后2、4、8周,不同组间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1明显优于实验组2,并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成骨面积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荧光观察示实验组1黄色标记面积较大,红色标记面积较小.实验组l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明显优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2,而与对照组1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S/β-TCP/rhBMP一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TGF-β1/透明质酸(HA)复合物在诱导成骨过程中微血管形成与成骨的关系.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缺损动物模型,应用TGF-β1/HA作为实验组,单纯H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骨密度检测和微血管标记进行研究.结果:空白组和单纯HA组在不同时期成骨和微血管生成无明显差异.TGF-β1/HA组与HA组相比,骨密度及微血管数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TGF-β1/HA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同时可促进微血管的发生和血循环的再建.  相似文献   

15.
消旋聚乳酸对牙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产消旋聚乳酸(PDLIA)膜进行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的可行性。方法 在犬的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造成两壁牙周骨缺损,以国产PDLLA、聚四氟乙烯、胶原、Vicryl膜进行GTR实验并设空白对照,按观察时间不同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学和组织测量学评价。结果 国产PDLLA引起的炎症是非特异性的,材料降解时间在4周左右,与包括Vicryl膜的其他材料一样,PDLLA有阻止牙龈上皮根徙和促进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再生作用,术后4周此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PDLLA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牙周两壁骨缺损产生引导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作为激活物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进程。方法:72只大鼠采用左侧胫骨3mm长的骨块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填入人工骨粉),实验组(填入100μg/ml浓度的rhBMP-2与人工骨粉复合物)。观察大鼠术区情况和生活状态,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测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空白组无法正常愈合;实验组的骨量形成和新骨改建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hBMP-2对骨生成有促进作用,复合材料加速了骨缺损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PP/C-HA/rhBMP-2人工骨在实验兔体内的成骨效果.方法:在兔股骨远端做直径7 mm、深10 mm的骨缺损模型,根据缺损形状,制作含有rhBMP-2的NPP/C-HA人工骨,缺损处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组,植入NPP/C-HA人工骨为对照组,植入NPP/C-HA/rhBMP-2人工骨为实验组.第4、8、...  相似文献   

18.
RhBMP-2与D、L-乳酸复合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聚D、L鄄乳酸(PDLLA)为载体的RhBMP(骨形成蛋白)鄄2缓释系统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评价其降解缓释特性和诱导成骨作用。方法:低温下制备RhBMP鄄2缓释系统,并将其用于兔下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骨缺损修复,设单纯载体材料置入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及24周处死动物,取下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片、常规组织学检查和四环素双标记硬组织切片观察,采用Freemax图象分析处理软件计算骨矿化沉积速度。结果:早期在植入物周围组织均存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4周时炎症反应已明显减轻。4、8、12周时试验组的骨矿化沉积速度分别为1.88、1.4、1.2μm/d,明显优于单纯载体组(P<0.05),但是PDLLA组也存在一定的成骨活性。结论:经物理方法复合的BMP/PDLLA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能力,其修复颌骨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下颌骨侧嵴扩增的动物模型,初探rhBMP-2/BG(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inbioglass)下颌骨表面和缺损内扩增的可行性。方法:磨牙区唇侧骨皮质表面,预备4~6个5mm骨缺损,一侧骨皮质表面和骨缺损内放置BG/rhBMP-2,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8周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学测量。结果:观测时间内所有植入体固位良好,下颌骨表面明显扩增,材料表面骨组织覆盖;组织学观察皮质骨表面和骨缺损内新骨形成,纤维组织分割BG颗粒,大量新生骨呈编织骨样结构,与BG颗粒直接结合。部分BG颗粒已降解被新骨取代,并与骨皮质表面直接结合,残留颗粒被新骨包围,新骨形成百分比明显高于BG(P<0.05)。结论:下颌骨侧嵴扩增模型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20.
李轶  冉炜 《广东牙病防治》2008,16(8):345-347
目的 评价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聚消旋乳酸与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共混物复合rhBMP-2作为组织因子载体的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 在12只成年新西兰兔背部两侧骶棘肌内各制作互不相通的2个肌袋.然后将复合rhBMP-2的材料植入一侧肌袋为实验组,未复合rhBMP-2的材料作为对照组植入另一侧肌袋.术后2、 4、 8周取材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观察体内异位成骨情况.结果 植入体内8周,实验组见成熟骨组织形成,对照组无骨组织形成.结论 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rhBMP-2后植入动物体内有较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是BMP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