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城市从50年代中期开展人体丝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四十多年对丝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媒介、防治丝虫病的策略、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研究,于1998年10月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1-1 丝虫病流行分布调查 对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夜间血检调查,采末梢血约60μl制成厚血片,常规染色检查微丝蚴。了解丝虫病分布,分析年龄、性别与微丝蚴率的关系。1-1-2 微丝蚴密度调查 以微丝蚴血症者为对象,定量采血60μl检查,计算微丝蚴平均密度。1…  相似文献   

2.
防治后期马来丝虫病传播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从9182年开始,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对襄樊市水洼村微丝蚴率为0.97%的居民连续进行10年监测,结果表明:1982年查出的18例微丝蚴阳性者1-8年内先后转阴,在观察期间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从1984年开始丝虫病的传播强度降至0,认为当居民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时,少量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流行病学上的已不起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丝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巩固情况,并监测其残存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简写为mf、微丝蚴血症及微丝蚴阳性简写为mf~+,微丝蚴感染率简写为mfr,下同)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为制定消灭  相似文献   

4.
选择采用不同措施达到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3个县为监测点进行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结果基本消灭后5年内,共检出33例微丝蚴血症,以后继续监测12 ̄16年,均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5066只,均未发现人体幼丝虫自然感染;3个点的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8%、1.83%和1.47%,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一致,马来丝虫病流行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不同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南宁地区11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采取三种不同防治措施的远期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仅于9年内共查获3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从第10年起再没有查到微丝蚴阳性者。微丝蚴率连续8年以上为0;IFAT检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53%~1.87%,已降至广西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蚊媒监测未发现自然感染蚊;也没有发现晚期丝虫病新病例。证明三种措施远期效果都很巩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终止,全地区消灭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共有67个县、市(宝安列入深圳特区)有丝虫病流行,其中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分别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自70年代起,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对丝虫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防治,人群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24%,到1987年降至0-13%,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经卫生部考核,1987年全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我省丝虫病的防治进入全面监测阶段。监测主要包括: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血清学监测和消灭丝虫病评审等。其中,…  相似文献   

7.
<正> 丝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广州市属5个区、县有丝虫病流行,微丝蚴血症者51802人。经过30多年的防治,1985年全广州所属5个区、县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微丝蚴率降至0.02%~0.00%。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丝虫病流行动态,选定原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化县太平镇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观察点要求 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在0.5%以上,总人  相似文献   

8.
广西丝虫病监测与考核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5~1995年监测及考核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在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下降至1986年的0.001%和1990年的0.0005%,其余各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亦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人群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对1/3流行县、市进行现场考核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IFAT阳性率为1.78~5.44%,与各地历年监测结果相一致,表明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经终止,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湘西自治州系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经防治后于1980年至1986年全州陆续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达标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规律及传播作用,遂于1982~1996年按照《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结合我州情况开展流...  相似文献   

10.
阳山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七十年代初期调查,共有微丝蚴血症者12194例,人群微丝蚴率最高为15.08%(犁头)平均为4.04%。主要分布在犁头、岭背、江英、附城、高峰、小江、青莲、东山、水口、杜步、大莨、黄坌、称架及黎埠等乡镇、太平、七拱、红莲及杨梅四个乡镇为非流行区。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卫生防病人员和广大群众坚持了十多年的积极防冶,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丝虫病专家对我县进行考核,结果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2%,确认我县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能否引起流行传播和了解防治丝虫病的远期效果,选择了原微丝蚴率较高而采取不同防治技术措施的犁头镇和高峰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 ,如何开展病原学监测 ,消除传染源后 ,阻断传播媒介 ,达到消灭丝虫病各项指标。于1985年基本消灭丝虫病之后 ,连续 13年在黄石市各流行区进行横向和纵向监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在辖区内选择流行较严重或防治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流行区作为监测点 ,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 1岁以上的居 (村 )民进行常规血检 ,记录微丝幼数。1.2 微丝幼血症者的治疗 凡是血检发现微丝幼血症者均用海洋生常规治疗。成人 4.2 g 3个月 ,儿童剂量酌减。1.3 血清学监测 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人群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P) ,进…  相似文献   

13.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眉山市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集体服药和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采用重点乡镇人群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净化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1983年眉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1985年在重点人群监测的原微丝蚴血症者114人和疫点人群3 605人中,分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微丝蚴密度1 ~252条/120μl,平均38.75条/120 μl;1984年和1988年横向人群监测3 104、5 551人,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1人,平均微丝蚴密度6.20条、11条/120μl.随着巩固和净化措施实施,1989-2012年连续监测24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93例,减少至2011年的29例,1989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现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现39岁以下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15.
常山县1983~1997年丝虫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山县属非丝虫病流行区。自1960年至1964年丝虫病流行区淳安、遂安县移民分批迁入,1962年整群抽样调查,定居白石镇461名移民微丝蚴阳性53人,阳性率11.4%;1970年普查移民7600人,微丝蚴阳性23人,阳性率0.03%;采用普查,治疗微丝蚴血症者和晚期病人,防蚊、灭蚊等干预措施,198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现将1983年后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人群横向监测:选择不同地形、方位,陵比例随机整群抽样,凡被抽到的乡村对1周岁以上居民均按丝虫病血检常规进行,于晚上9时至2时取耳垂末梢血6大滴(约120mm~3),双片法,镜检微丝蚴。  相似文献   

16.
基本消灭丝虫病的病原学监测报告马久明,杨建章,齐全新野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986─1991年在停止病原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对丝虫病患者治疗后的远期效果及人群中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的自然转归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对普查普治后...  相似文献   

17.
增城市有14个镇的169个行政村有丝虫病流行,1982年流行区人口373338人,人群平均微丝蚴率215%,属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经过多年反复查治,1985年通过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人群平均微丝蚴率降为055%(流行区...  相似文献   

18.
防治后期马来丝虫病传播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居民微丝蚴率降至0.97%的水洼村连续进行了10年纵向监测。结果:(1)1982年查出的18例微丝蚴阳性者在1~8年内先后转阴,在观察期间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2)从1984年开始丝虫病的传播强度降至为0。结论:当居民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时,少量低密度微丝拗血症者在流行病学上已不起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南郯城地区班氏丝虫病传播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清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传播动态及流行趋势,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从基本消灭后第五年(1984年)开始,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0年。结果,微丝蚴率由0.56%降至0.12%,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和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为9例和6例,其中有8例和5例陆续自然转阴。微丝蚴血症者血中IgG4抗体阴转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逐年降低,第十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亦由3.47降至0。蚊媒叮人率在不用蚊帐和使用蚊帐人群,每人每夜分别为24.1~52.5及13.5~21.0只情况下,当地丝虫病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曾是丝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原 7个县及 5个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防治前全市人有微丝蚴阳性病人 1 3万人 ,经过 50多年的反复查治 ,于 2 0 0 0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同时开展了慢性丝虫病人的社区管理 ,收到了较好效果。防治概况 全市 50年共查治 873万人次 ,治疗微丝蚴阳性者 1 3万多例 ,微丝蚴感染率逐年下降。 1 984~ 1 987年 ,我市共检查 85个乡 (镇 )、1 1 1个村 ,血检 9 1万多人 ,微丝蚴阳性率为 0 0 5 % ,1 988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 )病原监测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根据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