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忠昌  于永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881-883,885
[目的]了解我区城乡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状况和变化规律.[方法]对本地区城乡8所学校7~17周岁5298名中小学生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性征指标等相关科目进行了调查.[结果]城市男生生长发育高峰13~14岁,女生在11~12岁,乡村男生在14~15岁,女生在12~13岁.月经初潮城市为10岁,乡村为11岁,男生遗精城乡最小年龄在13岁,但城男比乡男平均年龄早0.46岁,城男集中在14~15岁年龄组发生最多,乡男以15、16岁年龄组发生最多.[结论]男、女学生在身高、体重、肩宽等发育指标绝大多数城市比乡村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学生肺活量、握力均值多数组高于同年龄组乡村男女生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女生乳房、阴毛、腋毛发育的平均年龄较城市晚.城乡男生第二特征各发育程度乡村较城市为低.月经初潮年龄城市较乡早1年,平均年龄乡女较城女晚0.53岁.男生城乡首次遗精均为最小年龄为13,但城男比乡男平均年龄要早0.46岁.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掌握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年和2010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7~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基本保持增长,其中,哈萨克族男生平均增长值分别为:6.9 cm、5.4 kg、2.2 cm,女生分别为:6 cm、4.9 kg、2.7 cm;柯尔克孜族男生平均增长值分别为:4.9 cm、3.2 kg、0.1 cm,女生分别为:4.2 cm、3 kg、1 cm;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各有差异,总体水平: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2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各有差异,哈萨克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柯尔克孜族学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温宿县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变化规律和特点,为该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提供现实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选取城市11所中小学,乡村17所中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2015年与2010年比较:2015年城市各年龄段维吾尔族男女学生身高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市14岁女生身高增长值为11.3 cm,城市13岁男生身高增长值为8.9 cm,增长值最大;而乡村男女生各年龄段身高有升有降。城市男女学生7~12岁体重大于乡村男女学生,其中12岁城市男生比乡村男生重5.8 kg,12岁城市女生比乡村女生重6.2 kg;13~18岁城市男女生体重小于乡村男女生。城乡男女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6~18岁除外)。城乡差距比较:2015年比2010年身高、体重城乡差距增大。结论 城市各年龄段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生各指标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7~12岁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2000-2010年身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评价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2000年和2010年新疆维吾尔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对7~12岁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新疆维吾尔族7~12岁城区与乡村男、女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010与2000年相比,新疆维吾尔族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7~12岁年龄组平均身高、体重(乡村男生增长0.17 kg外)、胸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男、乡男、城女、乡女10年间身高分别平均下降2.41、1.06、3.78和1.32 cm;体重分别平均下降0.64、2.00和0.03 kg;胸围分别平均下降0.36、0.17、0.70和0.43 cm。城市与乡村相比,近10年间城市男、女生的身高、体重平均值低于乡村男、女生,胸围高于乡村男、女生。结论 新疆7~12岁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2010年整体较2000年出现下降趋势,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应引起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了解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为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9-10月,在新疆伊犁地区牧区20所寄宿制学校随机抽取小学三年级至初三年级共8 424名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依据营养划分标准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与2014年全国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比较均较低.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生长迟滞、中度消瘦、轻度消瘦、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45%,7.31%,3.63%,16.98%;男生分别为8.42%,9.05%,3.74%,20.35%,女生分别为6.21%,5.07%,3.50%,13.59%;男、女生除轻度消瘦外,其他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66,48.48,65.83,P值均<0.01).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7.67%,0.50%;男生为8.65%,0.76%,女生为6.40%,0.16%,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83,14.91,P值均<0.01).结论 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低于同地区平均水平,营养不良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超重肥胖的学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7~18岁学生1985~2005年身高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描述安徽省7~18岁城乡男女学生1985~2005年身高变化的长期趋势,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198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安徽省7~18岁城乡男女学生身高发育水平和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结果1985~2005年安徽省城乡男女各年龄组学生身高持续增长,乡男增长幅度最大。近20 a城男、城女和乡女14岁前平均身高生长速度逐渐下降,而乡男生长速度逐渐上升并超过城男。各类学生14岁后平均身高生长速度均逐年下降,男生下降趋势强于女生。结论安徽省7~18岁学生身高呈减速持续增长,但18岁时身高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7.
分析1985-2014年山西省7~22岁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1985年和2014年山西省7~22岁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研究资料,对身高、体重、胸围3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9 a来山西省7~22岁学生城乡男女各年龄组3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身高平均增长6.07,6.83,4.04,5.27cm;体重平均增长8.76,7.65,5.14,4.50 kg;胸围平均增长5.09,4.30,5.20,4.91 cm.3项指标增长高峰期和最大增长值出现的年龄除城乡男生体重推迟外,其他组别均为2014年比1985年提前1~2岁.男、女生成年身高分别增长4.22,3.27 cm,增速分别为1.46 cm/10 a和1.13 cm/10 a.结论 29 a间山西省7~22岁学生具有生长发育迅速、青春期提前、成年身高增长等特征.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学生生长长期趋势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还要高度重视高身材伴肥胖给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杨晶  李素军 《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356-2358
目的 了解阿勒泰市哈萨克族5~7岁儿童的身体成分状况,为这一少数民族群体的健康发育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阿勒泰市随机抽取1004名5~7岁哈萨克族儿童进行身体成分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儿童超重率为4.18%,肥胖率为2.29%。男女生BMI值在7岁年龄段存在统计学意义(T=2.606,P<0.05)。男生和女生上下肢肌肉量和躯干及肌肉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5岁年龄段男女生右下肢、躯干部位的肌肉重量存在统计学意义(T=3.878、2.49,P<0.05);男女生6岁年龄段右上肢肌重量也存在差异(T=-2.751,P<0.05);男女生在7岁年龄段,四肢和躯干肌重量及肌肉总重量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996、5.025、2.272、5.048、2.506、3.671,P<0.05)。6岁年龄段女生的骨量高于男生(T=-3.944,P<0.05)。7岁年龄段男女生在去脂体重、蛋白质总量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T=2.782、4.835,P<0.05)。结论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不同性别儿童身体成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应将年龄和性别作为这一群体营养和健康研究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巍山县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巍山县某中学1 065名初中生进行身高、肺活量普查.[结果]1 065名初中生身高状况:3个年级实测量值为男生135~181 cm,女生135~173 cm;年级均值为男生157.11~169.22 cm,女生155.19~157.37 cm.从初一至初三学生身高之差男女生相比平均为2~10 cm,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活量状况:3个年级实测量值为男生1 650~4 975 ml,女生1 560~4 110 ml;年级均值为男生2 874.63~3 929.80 ml,女生2 620.26~2 785.33 ml.从初一至初三学生肺活量之差250~1034 ml.肺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巍山县青少年身高水平、肺活量状况介于中等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体育锻炼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疆7~18岁哈萨克族学生近25年的身体形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学校卫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新疆1985年和2010年体质调研的7~18岁哈萨克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新疆哈萨克族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从1985~2010年的25年间,哈萨克族男、女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平均值基本保持增长。2010年与1985年比较,男生平均增长值分别为 6.9 cm、5.4 kg,2.2 cm,女生分别为 6.0 cm、4.9 kg、2.7 cm。结论 近25年间,新疆7~18岁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均保持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改变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汕头市地氟病区改水后儿童尿氟含量(UF)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测定,探索尿氟的接触限值及其与AKP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汕头市4个病区村,1个对照村饮水氟含量及8~12岁小学生尿氟含量并测定血清中AKP活性,用基准剂量法(BMD法)计算氟接触基准剂量。[结果]汕头市地氟病区4病区村及1个对照村饮用水水氟测定结果均低于0.2mg/L,除改水14年村外,不同改水年限的各村儿童尿氟含量与对照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411,td分别为16.814、17.403、19.550,P均﹤0.05),改水15、17年村AKP活性与对照村相比显著降低(F=9.885,td分别为1.348、1.514,P均﹤0.05)。在尿氟﹤2.0mg/L水平,AKP活性异常率随着尿氟含量升高而上升,呈显著剂量—反应关系。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得尿氟基准剂量值及基准剂量下限(BMDL)值分别为2.77mg/L,1.19mg/L。[结论]AKP活性随改水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氟病区8~12岁儿童尿氟致AKP改变的生物接触限值为﹤1.0mg/L。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掌握珲春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珲春市抽取部分城乡中小学校,抽取部分7、9、12、14、17岁男、女学生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检测男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16.44%,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18.71%、13.33%(P〈0.01);检测女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25.33%,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27.11%、22.91%(P〈0.01)。贫血患病率,城区、乡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男生、女生各个年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生(2 354人)、朝鲜族男生(1 546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3%、16.30%(P〉0.05);汉族女生(2 215人)、朝鲜族女生(1 685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5.64%、24.93%(P〉0.01)。[结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乡镇,汉族与朝鲜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指导防治工作。[方法]调查平度、莱西、胶州和即墨4市县改水降氟工程运转使用现状、地方性氟中毒病村饮水含氟量、部分病村儿童氟斑牙及成人临床与X射线氟骨症患病情况。[结果]4市县共建降氟改水工程526处,使用正常或基本正常占97.3%,停用报废2.1%,改建工程46处。共有地氟病村1005个,已完成改水降氟工程844个(84.0%);有530处饮用水含氟量>1.0mg/L,其中>4.0mg/L的重病村19个,均分布在平度市。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35.2%,氟斑牙指数0.69;30岁以上成年人1517名,临床及X射线氟骨症检出率平均为15.0%。[结论]目前青岛市地方性氟中毒流行仍较严重,应加大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卫辉市2011-2012学年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状况,及城乡、性别差异,为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相应资料,也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11-2012学年卫辉市学生体格检查数据,对46 511名6~15岁城乡男、女学生的体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该市6~15岁儿童少年身高和体重生长发育水平,除农村男生外,其余均达到中国儿童少年的相关参考值标准。农村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均落后于同龄城区学生,存在着城乡差异,10个年龄组身高平均相差男生为2.64 cm,女生为2.07 cm,体重平均相差男生为3.44 kg,女生为2.52 kg。身高发育在10~11岁出现生理交叉现象,体重发育无此规律。学龄前期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城乡差异较突出。 结论 卫辉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与我国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本市的城乡差距仍不容忽视,在中小学生中进一步落实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长沙市区11~18岁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分布特征,建立针对本市青少年的BMI筛查标准。[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内4所中学,收集2004~2006年11~18岁学生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BMI的分布特点,并与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标准进行比较。[结果]长沙市区青少年中男性BMI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BMI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13~15岁时增幅最大。选取拟合后的BMIP85、P95曲线作为长沙市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标准。将这一标准与全国标准进行比较显示,男性青少年在11~18岁BMI的P85、P95值始终高于全国标准,而女性青少年在12.5岁后就低于全国标准。[结论]长沙市青少年BMI分布特征与全国标准有较大的差异,建议使用新建立的BMI标准进行长沙市11~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及肥胖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2014年西藏地区藏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及体质状况,并分析2000年以来身体形态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利用2000-2014年学生体质调查资料分析7~18岁年龄组藏族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维尔维克等指数变化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及趋势。结果 2014年7~18岁年龄组藏族男生平均身高分别是122.7~172.5 cm,较2010年平均增加5.95 cm;女生平均身高为121.7~159.0 cm,平均增加5.07 cm;2014年藏族男生7~18岁年龄组的平均体重为24~61.9 kg、女生平均体重为22.5~53.7 kg,分别较2000年平均体重增加6.62 kg及4.95 kg。2000-2014年男、女生BMI分别平均增长1.61、1.20。维尔维克指数男、女生分别平均增长3.81和3.12。结论 藏族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及BMI等均明显增加,体现生长水平全面加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岩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40-241,243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L)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老年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某院分别采用URL与ESWL治疗的输尿管结石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URL组总成功率和中下段结石成功率明显高于ESW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上段结石成功率低于ESW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RL组发热和肾绞痛均明显少于ESW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恶心呕吐、肉眼血尿和输尿管穿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RL在微创性上更有优势,ESWL应作为老年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URL应作为老年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刘彩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4948-4949,4955
目的 调查承德市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并探讨其与区域、年龄、性别、经济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承德市16 357例受检对象进行眼部检查,统计翼状胬肉患病率.结果 16 357例人群中得翼状胬肉人数974例,患病率6.0%.其中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不同年龄段翼状胬肉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翼状胬肉患病率也随之增高.病程5年以下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以上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承德市农村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城市.农村人群翼状胬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经济发达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短,经济落后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糖耐量受损(GIGT)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515例孕妇进行口服50g葡萄糖筛查试验,对异常者,再空腹口服75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糖耐量受损。并分正常组、GIGT组及GDM组进行比较母儿结局。[结果]孕期及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难产率及围产儿患病率中,在正常组、GIGT组、GDM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胎膜早破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组与GIGT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17),但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17);GDM与GIGT组之间新生儿窒息的并发症明显高于GIGT组(P﹤0.001﹤0.017);但GDM与GIGT组之间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17)。[结论]对GIGT及时治疗,可提高孕期糖代谢异常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保山市7~18岁人群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现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7~18岁人群,免疫3针次,7~15岁接种5μg,16-18岁10μg,之后通过乙肝发病情况评价该策略效果。[结果]接种后,18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控制效果显著,2008、2009年相对2007年下降了93.67%(χ2=351.771,P﹤0.001)、84.83%(χ2=263.768,P﹤0.001)。[结论在巩固基础免疫基础上,适时调整免疫策略,可使乙肝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