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了解江西省高中生发生肢体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部门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5所城市高中高一、高二学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婺源县1所农村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共抽取2 6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对肢体暴力行为进行多因素及危险因素累积效应分析.结果 高中生肢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0.13%,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6.48%,3.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高中生(OR=1.38)、男生(OR=4.18)、在家中见过互殴(OR=1.38)、受到成年人身体伤害(OR=1.78)、遭遇校园欺凌(OR=2.32)、吸烟(OR=4.77)、饮酒(OR=1.46)、玩电子游戏(OR=2.14)、曾与不良生活习惯者居住(OR=2.15)为发生肢体暴力的危险因素;年级为“高二”为发生肢体暴力的保护因素(OR=0.63,P<0.05).危险因素分别为2,3,≥4个者,与无危险因素相比,发生肢体暴力风险OR值分别为4.73,10.21,27.25(P值均<0.05).结论 吸烟、饮酒、学校为城市高中等因素易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重点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减少肢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种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唐山市某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该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阮奎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7):1091-1094
了解钦州市壮族青少年肢体暴力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壮族青少年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有力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经济欠发达的钦州选取10所高中的2 842名壮族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肢体暴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钦州市壮族青少年肢体暴力发生率为10.10%.男生(16.80%)高于女生(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27,P<0.01);高一年级学生(12.40%)高于高二年级(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2,P<0.01).是否抽烟、喝酒、玩游戏、见过互殴打架、受到成年人肢体伤害、受到过校园欺凌、与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相处的学生肢体暴力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3.84,141.17,66.25,53.61,142.08,129.95,99.7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男生、抽烟、玩游戏、受到过成年人肢体伤害、见到过互殴打架、受到过校园欺凌以及曾经与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相处过的壮族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行为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39,4.29,4.79,2.16,1.82,1.39,2.34,2.18,P值均<0.05).存在1个危险因素行为者与未存在危险行为的青少年相比,发生肢体暴力的风险是其2.34倍,存在2,3和≥4个危险因素的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的风险是不存在危险行为青少年的4.71,10.24和27.35倍(P值均<0.05).结论 受到校内欺凌、喝酒、抽烟、城市等因素与壮族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行为呈正相关.应针对这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以减少肢体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探讨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年广州市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对其中的2200名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03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校同暴力发生率为69.9%( 1471/2103),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 (830/1098)、63.8% (641/1005)( x2= 34.82,P<0.05)。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 (1338/2103)、55.3%( 1163/210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 (778/1098)、60.0% (659/1098),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 560/1005)、50.1% (504/1005) (x2施暴=51.93,x2受暴=20.68,P值均<0.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1430/2103),其次为性暴力,发生率为34.2% (719/2103),躯体暴力最低,为16.5%( 348/21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60)、文科专业(OR= 1.82)、非独生子女(OR =1.31)、生活费不足(基本够用OR= 1.35,不够用OR= 1.54)、玩电脑游戏(OR= 1.70)、玩滑板等特技(0R=2.03)、喜欢暴力节目(一般OR=1.30,喜欢0R=1.44)、母亲有赌博行为(OR =4.29)、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OR= 1.60)、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OR =1.61)、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没什么特别感觉OR= 1.67,有部分不满OR=1.89)、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35,有2种及以上时OR= 1.90)(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0R=1.23)、少数民族(OR=1.71)、非独生子女(OR= 1.39)、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OR= 1.32)、家庭经济困难(一般OR= 1.51,困难OR= 1.88)、母亲有赌博行为(OR =2.33)、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0R=1.37)、偶尔被母亲体罚(OR= 1.35)、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有时OR= 1.61,经常OR= 1.85)、上学期间压力大(有点大OR= 1.37,非常大OR= 1.40)、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有部分不满OR= 1.56,完全不满OR =2.04)、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70,有2种及以上时OR=2.04)(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较严重,尤其是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种类多。  相似文献   

6.
了解有恋爱经历在校医专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有恋爱经历的1 7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依恋类型学生恋爱暴力的检出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评价依恋类型对男女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结果 1 734名大学生中,主动施暴者共733名(42.3%),被动受暴者573名(33.0%).女生主动施暴检出率(47.8%)高于男生(31.3%),男生被动暴力检出率(36.8%)高于女生(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19,5.50,P值均<0.05).以安全型依恋为参考,迷恋型依恋是女生主动暴力(OR=1.88,95%CI=1.15~3.07)、被动暴力(OR=2.52,95%CI=1.49~4.24)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恋爱暴力现象普遍,依恋类型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关联有性别特异性,迷恋型依恋增加女生恋爱暴力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暴力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校园暴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70所初高中学校10 7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在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主要包含人口学信息、自我暴力、躯体暴力和网络暴力等内容.结果 在调查前1年内,20.20%的学生发生了暴力行为.其中12.88%的学生曾发生至少1次的打架行为,8.86%曾在校园内打架.分别有2.40%和5.36%的学生曾遭受至少1次的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5.42%的学生实施过自我暴力行为,且30.09%自我暴力实施者需送医院就诊.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和城市地区是打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1,1.23),而高年级和跟父母一起生活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8,0.81);男生、城市地区和父母婚姻关系异常是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32,1.48,2.04),而高年级、近视和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88,0.71,0.63);男生、城市地区和父母婚姻关系异常是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2,1.35,1.50),而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则是保护因素(OR=0.61);父母关系异常是学生发生自我暴力的危险因素(OR=1.84),而高年级、跟父母一起生活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0,0.87).结论 青少年暴力普遍存在,低年级中学男生、父母婚姻异常家庭的孩子是暴力的高危人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唐山市大学校园施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唐山市4所高校大学生2 957名为调查对象,对近1 a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 957人中最近1 a内发生校园暴力者575人,发生率为19.4%。其中心理暴力发生率为18.5%,躯体暴力发生率为4.9%,性暴力发生率为2.5%。遭受暴力者499人,发生率为16.9%;施加校园暴力者193人,发生率为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收入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暴力经历、暴力环境、暴力观点是施暴行为(OR值分别为0.401,1.494,1.720,2.344,2.790和3.037)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部分危险因素不容忽视。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县(市、区) 442所中学24 15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情况及伤害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中学生23 462人,近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男生和女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15%和17.33%,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和农村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2.17%、19.42%和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女生:OR=0.805,95%CI:0.728~0.890)、学习成绩差(OR=1.149,95%CI:1.018~1.298)、吸烟(OR=1.260,95%CI:1.083~1.466)、饮酒(OR=1.410,95%CI:1.279~1.553)、体育活动(OR:1.244~1.527,95%CI:1.098~1.767)、孤独(OR:1.336~1.500,95%CI:1.219~1.682)、悲伤(OR=1.308,95%CI:1.186~1.441)、旷课(OR=1.390,95%CI:1.182~1.634)、离家出走(OR=1.242,95%CI:1.076~1.435)、打架(OR=1.771,95%CI:1.594~1.967)和被欺凌(OR=2.071,95%CI:1.869~2.294)是中学生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吸烟、饮酒、负性情绪和暴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发放问卷5300份,得到有效问卷3910份,应答率73.77%。3910人中最近一年内发生校园暴力者703人,发生率为17.98%。其中,男生发生率为29.60%,女生发生率为7.27%。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x^2=329.89,P=0.000)。(2)一年来男生受暴力发生率为28.00%,女生为7.27%。各受暴力类型中,威胁、勒索、情感虐待、躯体攻击、语言的性骚扰、躯体的性骚扰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8.03%、13.97%、10.77%、085%、0.48%;女生分别为3.64%、5.84%、1.38%、1.33%、1.13%。暴力来源主要为校内同学。(3)一年来男生施暴他人发生率为10.40%,女生为1.47%。施暴对象主要为校内同学。(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饮酒、经常上网是遭受暴力(OR值分别为1.48、2.96、1.66)和施暴他人(OR值分别为2.92、1.88、2.09)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某高校大学生校园受欺凌情况、网络使用情况及两者间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1~3年级学生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58名大学生的受欺凌情况和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校园受欺凌率为5.47%,男生(10.58%)高于女生(3.41%)。网络使用条目种类越多的学生受欺凌率越高(χ2=29.61,P<0.05)。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为城镇(OR=3.50,P=0.01)、挨打次数多(OR=2.90,P=0.03)、曾感受到孤独(OR=3.74,P=0.03)、一旦不能上网感到不舒服或不能静下心来干别的(OR=3.03,P=0.04)、向家长或老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OR=4.82,P=0.04)等是大学生受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校大学生受欺凌与网络使用情况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讨童年期目睹不同类型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情感暴力、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的报告率分别为27. 6%,22. 4%,10. 7%。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期有目睹家庭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大学生自伤行为、躯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的报告率均高于童年期无目睹家庭暴力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显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是大学生自伤行为(OR=1. 53,95%CI=1. 05~2. 23;OR=2. 15,95%CI=1. 51~3. 04)和情感暴力(OR=1. 65,95%CI=1. 16~2. 35;OR=2. 57,95%CI=1. 87~3. 53)的影响因素;童年期目睹父母重度躯体暴力是大学生躯体暴力(OR=4. 99,95%CI=2. 58~9. 62)和性暴力行为(OR=8. 68,95%CI=3. 30~22. 81)的影响因素(P值均<0. 05)。结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会增加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0岁及以前心理攻击和体罚经历对大学生焦虑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方便抽取哈尔滨市2所大学部分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2 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调查、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量表(AHRBI)。  结果  10岁及以前遭受过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80.05%和58.37%。男生、非独生子女的体罚检出率分别高于女生和独生子女(P值均 < 0.05)。10岁及以前遭受过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焦虑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6个维度的检出率均高于未经历过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攻击、居住地、体罚和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焦虑有影响(OR值分别为1.85,1.53,1.49,1.34);心理攻击和居住地对大学生健康妥协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60,1.26);心理攻击、性别、体罚和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暴力攻击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75,1.66,1.63,1.28);体罚对大学生自杀自残行为有影响(OR=3.44);性别和体罚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2.67和2.25);体罚和心理攻击对大学生破坏纪律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88和1.55);体罚、性别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4.51,1.91,0.62)(P值均 < 0.05)。  结论  10岁及以前遭受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经历对大学生焦虑及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钟意  周辉  萧文泽  夏阳  陈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438-1440
[目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与大学生抑郁产生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6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抑郁人数所占比例为39.5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性别、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恋爱状况与大学生抑郁产生有关。[结论]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较严重,各方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大学生抑郁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ib-size, birth order and the risk of overweigh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 Sib-size, birth order, height and weight of subjec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other lifestyle factor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between June and July 2002 from 7,959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oyama prefecture, Japa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oys and girls were analyzed separately. RESULTS: Boys from three-child famili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of overweight than only boys (odds ratio (OR)=0.66, p=0.010), and girls from larger families have a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than only girls (p for trend=0.001). Compared to middle-born girls, only girl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overweight (OR=2.22, p<0.001). The risk of overweight in boy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elder sibling or sister. However, increasing of any one sibling almost had the same risk reduction effect on the risk of overweight in girls (OR ranged from 0.74 to 0.76, p<=0.001).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out siblings are the ones most at risk for overweight, especially in girls. Birth order and sib-size are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潍坊市城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潍坊市34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结果]年龄OR=1.832(95%CI:1.071~3.294);肥胖OR=3.015(95%CI:1.021~8.904);糖摄入量OR=1.807(95%CI:1.071~3.049);吸烟OR=2.423(95%CI:1.514~3.863);运动OR=0.580(95%CI:0.367~0.725);牛奶摄入量OR=0.443(95%CI:0.232~0.848);饮茶OR=0.362(95%CI:0.243~0.554)。[结论]年龄、肥胖、糖摄入量、吸烟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而牛奶摄入量、运动和饮茶是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