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腔内介入治疗对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接收的20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腔内介入治疗作为试验组.观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本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对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影响.方法 分析26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CT影像,记录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发生率、CT特征及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结果 266例患者中142例诊断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3.4%(142/266).29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抗凝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导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重视对左髂总静脉压迫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其腔内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SIEMENS R200多功能X线机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回顾性分析48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造影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造影示28例受压段髂静脉狭窄或闭塞;20例受压段髂静脉横径增宽,局部造影剂密度减低、充盈缺损.腔内介入治疗后随访5~36个月,46例髂静脉血流回复通畅,2例不通;44例支架形态良好位置固定,2例支架变形,1例出现支架漂移,另1例髂静脉血栓形成;44例侧支血管消失;38例浅静脉、交通静脉显影较治疗前减少.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及其腔内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近、中期通畅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腔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8年2月共19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15例,闭塞3例,右髂静脉狭窄1例.结果 全部病例行腔内介入治疗均成功,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9例下肢肿胀患者症状于术后14 d内完全缓解,4例患者下肢溃疡创面愈合或缩小.随访3~44个月,19例患者均行双功能彩色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均提示髂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结论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好,通畅率高,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 对61例患者采取术前宣教和术前准备,术中常规滤器置入后进行患肢造影溶栓等配合,术后对留置血管鞘或导管溶栓管理,对并发症、出血、栓塞、感染的观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61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痛苦小、效果好;合理、周到、仔细的观察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社区医学杂志》2020,(1)
目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临床常见解剖学变异类型,其发生与后侧腰椎及前侧脐动脉压迫有关,其发病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分析球囊扩张术与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成形术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血管通畅率及静脉反流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4-07-13-2016-06-12本院收治的118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匹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行球囊扩张术,观察组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成形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管通畅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高于对照组的83.05%,χ~2=4.236,P=0.040。随访3年,观察组血管通畅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的79.66%,χ~2=4.628,P=0.032;术后,观察组疼痛、溃疡、水肿、浅静脉反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64%、1.69%、22.03%和8.47%,均低于对照组的35.59%、13.56%、62.71%和5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CIVIQ评分为(4.82±1.94)分,低于对照组的(13.37±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97,P<0.001。结论支架成形术用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提升血管通畅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对所有患者实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率95.24%比对照组的76.19%高(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调节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满足患者的要求,提高康复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为观察组,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全身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经颈静脉插管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髂股静脉通畅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经颈静脉插管成功率为100%,留置导管时间4~13d,经导管局部注射尿激酶260~1200万U.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1例,明显改善21例,改善9例,复发4例.共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观察组患者PTS发生率[35.56%(16/45)]低于对照组[57.78%(26/45),x2=4.46,P<0.05],观察组患者髂股静脉通畅率[71.11%(32/45)]高于对照组[48.89%(22/45),x2=4.63,P<0.05].结论 在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经颈静脉插管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腔内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33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采用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左下肢静脉曲张伴肿胀2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例。术中采用球囊直径10—12mm,直径12~14mm巴德自膨式支架。5例合并左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二期手术治疗。结果33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术前均经左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无死亡病例,无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随访3~30个月,随访率100%(33/33)。下肢肿胀消退2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左下肢顺行造影显示支架通畅,无支架闭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论腔内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安全、有效并且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肾病综合征 (肾综 )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 ,探讨预防及治疗肾综并发血栓栓塞。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综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病例 ,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肾综并发静脉血栓占 60 % ,动脉栓塞占 40 %。下肢动脉栓塞 3例中 2例行截肢术。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有 50 %的好转率。在并发血栓栓塞的患者中 ,有一半患者有使用激素史 ,危险因素是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结论 肾综并发血栓栓塞以静脉血栓形成为主 ,但下肢动脉栓塞预后不良。当血白蛋白 <1 9.2 g/L ,尤其伴高脂血症时 ,应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腹部手术后并发单侧DVT患者102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和低龄组(≤7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因素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P﹤0.05);长期卧床、吸烟、酗酒、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因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多,外科医生应对中老年患者高度关注,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5.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2009年收治的169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以此指导护理人员制定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69例患者术后发生DVT80例(47.34%),年龄、BMI、抗凝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是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DVT可疑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DVT可疑组10例及对照组5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临界值水平,上述60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排除DVT;DVT可疑组剩余100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临界值,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DVT患者84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8.5%、84.0%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1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保护下肢静脉等,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结果]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外伤与手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是影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术后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10 000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孕期的保健和管理、产褥期的护理进行指导。观察两组孕期DVT发生率、产后DVT发生率、自然分娩DVT发生率、剖宫产DVT发生率、肥胖者DVT发生率、妊高症DVT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除采用常规护理外,采用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孕产妇DVT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诊断和治疗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收治的 19例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1995年 8月前诊治的 12例中有 5例死亡 ,1995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 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 :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一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