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培养“医信融合”复合型医学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历史使命。在引入“医信融合”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医信融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容体系,并据此构建了“医信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提出了培养效果评价方法。介绍“医信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医信融合”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医信融合”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培养熟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医生是时代赋予医学高等院校的重大课题,推进医学与信息科学融合是新医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应明确医信融合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结构、模式、路径和机制,从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同步开展医信融合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探讨神经病学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课堂教学上,提出医文结合下思政教育广泛融入;在课程安排上,提出医工融合下智能医学工程课程体系配套建设;在教学模式上,提出基于AI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提出教学创新理念与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校院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医学高等院校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院校一体化”操作模式入手,探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多元化的建设方法。床边教学是一种以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为着力点的“校院一体化”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在人才培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层面,创新建设“学院-附属医院挂包”模式和“医教研融合导师制”教育模式可以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临床实践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相融合,科学探究方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协调的合作育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是基层中医医疗发展的生力军,医学高等院校是培育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为加强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医学高等院校应当以医教研协同理念为引领,推进“校院一体化”建设。医疗机构与高校作为利益共同体,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亟待双提高,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差异化与医疗需求高速发展不相吻合等问题;能够进一步深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医教协同。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利用“医信融合”提高医学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新医科创新培育体系,介绍了山西医科大学进行“医信融合”创新培育的实践,以期通过培育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提高医学生的新科技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精准解决现代医学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过程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建设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结合四川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措施。结果/结论 “医学+”“信息+”融合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师资遴选聘用制度和业绩考核分配制度、创新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跨学科专业贯通式培养和一体化培养,助力四川大学建成在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安全及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等领域极具优势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7.
医信融合教育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医信融合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在服务内容、方式、策略等多方面进行适应性创新,为医信融合教育提供完备资源支撑和良好服务环境。文章围绕信息资源、信息素养、信息服务、信息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医信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阐明了图书馆在医信融合教育中服务方式的改进策略,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转型提供思路和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8.
深化医教协同,逐步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将长远地影响医学教育的发展。适应深化医教协同新政,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专业培养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49-151
医教协同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改革的关键途径,也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该理念贯穿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个阶段中,涉及到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有机衔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共同发展。本文在阐述医教协同的涵义,医教协同的背景下,分析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并紧密围绕医教协同下探讨医学院校优化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及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模式陈旧、理论/实践脱节、缺乏多维度融合等的不足,本文提出结合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进行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但该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应急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基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仍需包括立项、指导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的长足努力才能保障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措施,正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人才工作中依然存在总体规划欠缺、引进形式单一、重引进轻培养等突出问题。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公正规范、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机制,真正做好人才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思路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中,要突出影像专业学科特点,注意专业课程的扩充与删减,强化"三基"训练,并适当穿插相关实例,进行多样化讲解,以及在医学影像人才培养中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以适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及周边省市各级医院未来三年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求状况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指出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背景下需求大与人才少的突出矛盾,指出目前卫生信息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信息人员普遍存在和实践结合不足的知识短板、缺乏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难以造就未来卫生信息化实践领域领军人才等主要问题。建议高校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查研究卫生信息化"领军人才"的培养需求,人才培养重点向区域卫生信息化倾斜,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探索高端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政府或卫生行业单位联合培养提升就业率,协调相关部门为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创造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通道。  相似文献   

15.
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合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树立了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想,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本文介绍了我校将综合素质教育固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巨大,建设过程涉及的相关各方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各异。深入分析相关方对信息人才的共性需求和特性需求,可指导高校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方的需求特点,明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培养利用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增加就业指导,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教育从创建到发展20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检验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型专科医院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专科医院学科特色,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注重高端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培养,在医院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促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的高速发展对口腔医学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建设、调整评价指标等,实践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努力塑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口腔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迁移规律在医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正向迁移,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