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宣林  张宪生  徐泉  高亚  郭新奎  李鹏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027-1028,i0004
目的:评价阴茎背侧纵行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改进的阴茎背侧纵形带蒂包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治疗26例有阴茎弯曲,背侧包皮丰富的中、近段尿道下裂。结果:随访3个月~1年,26例患者手术后全部一次成功。术后排尿顺利,尿线正常,外形接近正常。一次手术成功率达100%。结论:阴茎背侧纵行带蒂包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是有阴茎弯曲,背侧包皮丰富的中、近段尿道下裂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阴茎皮肤撕脱伤临床上较为少见,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利用阴囊皮瓣修复阴茎皮肤撕脱伤6例,其中采用阴囊带蒂皮瓣移植修复阴茎腹侧大块皮肤撕脱伤2例,采用阴囊隧道皮瓣移植术修复阴茎全周皮肤撕脱伤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竖形带蒂皮瓣横置法治疗重度小儿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12月手术治疗的隐匿阴茎患儿43例,随机分两组,试验组21例采用竖形带蒂皮瓣横置法,对照组22例采用改良Shiraki术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皮消肿时间及家长对外观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0±6.8)min和(42.0±5.3)min,术中出血量为(5.0±1.2)ml和(6.0±0.8)m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茎消肿时间为(9.0±2.3)d和(15.0±4.8)d,家长满意度为95.23%和31.81%,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均在术后3 d拆除阴茎敷料及弹力绷带,术后的随访观察3~6个月,所有病例阴茎体显露良好,无回缩及复发,但是试验组包皮消肿时间短,外型更美观,家长更满意。结论:竖形带蒂皮瓣横置法治疗重度小儿隐匿阴茎,能够更加合理利用包皮,彻底解除包皮狭窄环且外形美观,对于治疗重度小儿隐匿阴茎,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阴茎背侧纵形带蒂皮瓣Ⅰ期修复小儿尿道下裂的经验.方法 1998年9月~2008年8月,对38例尿道下裂患儿采用阴茎背侧纵形带蒂皮瓣进行Ⅰ期修复手术,年龄2~12岁,平均(5.2±2.8)岁.其中阴茎型30例,阴茎阴囊型6例,阴囊型2例.结果 38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Ⅰ期治愈32例,治愈率84.2% 出现尿道瘘6例,其中1例为尿道外口狭窄并尿道憩室、吻合口瘘.出现并发症的6例患者中,阴茎型3例(10.00%),阴茎阴囊型1例(16.67%).会阴型2例(100.00%).随访3~6月,阴茎外观满意,尿道开口正位,排尿功能良好.结论 阴茎背侧纵形带蒂皮瓣治疗小儿尿道下裂,手术设计合理,并发症少,术后阴茎外形美观,不臃肿,无扭转,是治疗阴茎型小儿尿道下裂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阴囊皮瓣矫治小儿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 于阴茎腹侧纵行切开狭窄环,距冠状沟约0.5 cm环状切开包皮内板,将包皮脱套至阴茎根部.完全切除异常附着筋膜,裁剪包皮包绕冠状沟.于阴茎阴囊交界处向阴囊两侧切开,将两侧阴囊皮瓣上移覆盖阴茎根部.缝合包皮,重建阴茎阴囊角,阴囊成形.结果 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采用阴囊皮瓣矫治隐匿阴茎患儿24例,术后尿道外口粘连2例,经尿道扩张后排尿正常;包皮远端轻度坏死1例,经门诊换药2周后好转,余21例手术效果良好.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患儿均未发现阴茎回缩,阴茎外观塑形良好,勃起时无侧弯、旋转.结论 应用阴囊皮瓣矫治小儿隐匿阴茎可最大程度地显露阴茎,塑形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设计阴部外动脉阴茎皮瓣转位尿道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阴部外动脉起始、行程及其阴茎支在阴茎的走行、分支分布.结果阴部外动脉始于股动脉,外径(1.8±0.4)mm,伴行静脉1~2支,汇入大隐静脉.阴部外动脉阴茎支可视为阴茎支即阴部外动脉主干的延续,经耻骨结节两侧靠近阴茎,分别经2(10)点、3(9)点和1(11)点进入阴茎,多数分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于阴茎皮肤,外径(0.8±0.2)mm.结论阴茎皮肤血管恒定,以阴部外动脉为蒂,可在阴茎外侧或背外侧、腹外侧设计皮瓣,用于尿道成形术.术式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供一种阴茎延长术中创面修复方法,即连续Z形皮瓣。方法:5例患者年龄为16~34(22.4±7.2)岁,有3例有既往手术史,分别为尿道下裂行尿道成形术、"包茎"行包皮环切术、隐匿型阴茎行阴茎松解术。采用连续Z形皮瓣行阴茎延长术,解剖并切断阴茎浅悬韧带和部分深悬韧带,皮瓣依次交叉对位,无张力下缝合。根据创面渗出液多少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插尿管1~2d,阴茎适当加压包扎,术后8~10d拆线。结果:该5例患者术前阴茎勃起长度为4.0~5.8(4.8±0.8)cm,术后为7.8~9.2(8.4±0.6)cm,有2个中学生术后性格变得开朗,自信心明显增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电话随访12~48(22.8±14.9)个月,无阴茎回缩,患者及家属基本满意。结论:对于伴有外生殖器畸形、既往手术后瘢痕、包皮环切手术后的患者,连续Z形切口与传统的倒V形、M形、Z形切口相比,能获得更长的延长距离,解决了皮瓣过紧甚至无法覆盖创面的难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弧形带蒂包皮内板阴茎背侧皮肤联合皮瓣治疗阴囊型及会阴型尿道下裂。方法:22例阴囊型及会阴型尿道下裂患者,均采用弧形带蒂包皮内板阴茎背侧皮肤联合皮瓣(Ducrett Perovic’s)制成皮管I期成形尿道。术中常规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经尿道置F10-12多侧孔硅胶管支架引流尿道分泌物,术后应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1周,保留尿道支架管6~8d,膀胱造瘘管10~12d。结果:18例I期成功,4例发生尿瘘,均于6个月后修补瘘管痊愈。均排尿正常,无痛性勃起,阴茎无扭转,腹侧无臃肿。结论:此法治疗包皮阴茎皮肤充裕之重度尿道下裂效果确切,外观满意,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尿道下裂或尿瘘修复术中,以阴茎腹侧皮瓣形成尿道后所遗留创面的妥善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996年以来,我们在阴囊皮肤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应用以阴囊前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阴囊皮瓣修复阴茎腹侧皮肤缺损16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阴部外动脉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设计阴部外动脉阴茎皮瓣转位尿道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 ,解剖观测阴部外动脉起始、行程及其阴茎支在阴茎的走行、分支分布。结果 阴部外动脉始于股动脉 ,外径(1.8± 0 .4 )mm ,伴行静脉 1~ 2支 ,汇入大隐静脉。阴部外动脉阴茎支可视为阴茎支即阴部外动脉主干的延续 ,经耻骨结节两侧靠近阴茎 ,分别经 2 (10 )点、3(9)点和 1(11)点进入阴茎 ,多数分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于阴茎皮肤 ,外径(0 .8± 0 .2 )mm。结论 阴茎皮肤血管恒定 ,以阴部外动脉为蒂 ,可在阴茎外侧或背外侧、腹外侧设计皮瓣 ,用于尿道成形术。术式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自1996~1999年,我们采取阴茎背侧纵行带蒂皮瓣一期正位开口治疗12例尿道下裂,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包皮带蒂皮瓣修复阴茎深度烧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茎处于隐蔽部位,烧伤较少见。我科自1994年3月~1999年12月收治阴茎深度烧伤20例,采用包皮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效果良好。临 床 资 料本组20例,均为Ⅲ度烧伤。年龄25~40岁。火焰烧伤8例,硫酸烧伤12例。新鲜烧伤创面15例,烧伤后2~3周肉芽创面5例。创面分布于阴茎背侧13例,阴茎腹侧4例,龟头3例。包皮过长9例,包皮回缩至阴茎颈处11例。入院后3~5d手术15例,肉芽创面在住院后2d进行手术5例。20例皮瓣均成活,7d拆线,伤口Ⅰ期愈合。随访2年,阴茎皮柔软、无硬结,滑动良好,感觉如初,勃起功能正常,无勃起痛。1.创面处理: (1)新鲜创面清创后…  相似文献   

13.
阴茎腹侧“Z”形切口加背侧纵切口治疗隐匿阴茎张冀惠,孙东义,雷胜辉,张玉海隐匿阴茎是阴茎畸形中较少见的一种,国内报道较少,其各种治疗方法差异较大。为探寻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作者自1989~1994年采用阴茎根部腹侧“Z"形切口加背侧纵形切口手术治疗隐...  相似文献   

14.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作显微吻合成新尿道修复尿道下裂21例。结果术后20例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排尿功能正常,无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尿瘘,经修补后治愈。远期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囊皮瓣修复阴茎大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由不同原因引起阴茎缺损的17例患者,采用阴囊皮瓣进行修复。在阴囊根部两侧阴囊前动脉之间的无血管区剥离一腔隙,将延长后的阴茎海绵体经腔隙转移至阴囊皮瓣的下方,以包绕海绵体创面,皮瓣缝合后瘢痕在阴茎腹侧。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1~9年,未出现皮瓣坏死现象,阴茎的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阴囊皮瓣的血运丰富、组织柔软、弹性好、伸缩性强,而且此手术切口隐蔽,是修复阴茎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阴茎、阴囊皮瓣做皮条或带蒂尿管治疗尿道下裂。方法:52例采用阴茎皮瓣、51例采用阴囊带蒂皮瓣做成尿管埋藏于阴茎筋膜下,直达龟头顶部,做成新的尿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结果:采用阴茎、阴囊皮肤做成皮条或带蒂尿管治疗尿道下裂,其有效率分别为46.2%和88.2%,带蒂皮管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阴囊皮瓣修复阴茎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阴囊皮瓣修复阴茎大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由不同原因引起阴茎缺损的17例患者,采用阴囊皮瓣进行修复。在阴囊根部两侧阴囊前动脉之间的无血管区剥离一腔隙,将延长后的阴茎海绵体经腔隙转移至阴囊皮瓣的下方,以包绕海绵体创面,皮瓣缝合后瘢痕在阴茎腹侧。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1~9年,未出现皮瓣坏死现象,阴茎的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阴囊皮瓣的血运丰富、组织柔软、弹性好、伸缩性强,而且此手术切口隐蔽,是修复阴茎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阴茎延长同期经冠状沟近端包皮环形切口入路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补片阴茎增粗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的原因,并探讨应用一侧阴囊前动脉皮瓣修复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共治疗8例阴茎延长同期经包皮入路ADM补片阴茎增粗术后皮肤坏死的患者,缺损面积7.4~10.0cm2,平均8.5cm2,均采用一侧阴囊前动脉带蒂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8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无一例取出ADM补片,受区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阴茎外观满意.术后随访3~6个月,阴茎勃起均正常.结论 阴茎延长术同期经冠状沟近端包皮环形切口入路行ADM补片阴茎增粗术易发生阴茎背侧皮肤缺血坏死,不宜同期手术.以一侧阴囊前动脉为蒂的带蒂阴囊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转移方便,色泽、质地与阴茎皮肤接近的优点,修复阴茎皮肤缺损后形态满意并可保留ADM补片,可作为治疗此类并发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蹼状阴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采用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的5例蹼状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8.2(15~24)岁。查体见阴茎腹侧皮肤与阴囊皮肤融合, 提起阴茎后可见阴茎与阴囊之间呈蹼状, 阴茎阴囊角异常, 阴茎勃起受限。本组5例中, 阴茎阴囊皮肤融合均达到或超过阴茎腹侧中部。5例均无其他阴茎畸形。以阴茎腹侧中线、阴茎阴囊交界处为原点, 在其上下各做一"Z"形切口, 分别形成大小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两块三角形皮瓣, 后将这两块三角形皮瓣互换位置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 5例手术时间13(10~20)min;术中出血量1.6(1~3)ml。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 患者对阴茎外观均满意, 阴茎勃起不受限。结论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蹼状阴茎, 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蹼状阴茎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两种带不同血管蒂的阴囊皮瓣修复阴茎皮肤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阴茎皮肤肿瘤患者,应用Mohs法切除病变组织,并对切除标本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直至切除干净,最大限度地保留阴茎的正常组织;对感染者于Buck's筋膜浅面将肉芽组织完整切除.根据阴茎皮肤缺损的大小设计大于缺损面积10%的皮瓣.自2003年8月至2010年6月,应用带血管蒂阴囊皮瓣修复阴茎皮肤缺损共13例,其中8例应用阴囊前动静脉蒂皮瓣修复,5例应用阴囊中隔血管蒂皮瓣修复.结果 1例阴囊前动静脉蒂皮瓣由于转移隧道过紧出现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完全存活.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阴茎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阴囊无变形,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阴囊皮瓣薄,无皮下脂肪,具有伸展性,与阴茎皮肤类似;对阴茎皮肤部分或全部缺损者应用阴囊前动静脉蒂或阴囊中隔血管蒂的阴囊皮瓣修复,可获得阴茎外形及功能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