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英  汪桦  陆丰  章龙珍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37-2942
目的 探讨两种CT血管造影(CTA)侧支循环评分(Maas、Tan评分)评价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3个月,失访4例,死亡2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NIHSS评分<16分,32例)和预后较差组(NIHSS评分≥16分,28例)。在发病12 h内,评估CTA侧支循环评分和计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DWI梗死体积和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分析DWI梗死体积及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预后较差组患者的DWI梗死体积大于预后较好组,两种CTA侧支循环评分低于预后较好组(P<0.05);DWI梗死体积、CTA侧支循环评分是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DWI脑梗死体积与Maas、Tan评分均呈负相关(rs=-0.886、-0.713,P<0.001)。DWI梗死体积预测预后的AUC=0.892,临界值为30.2 cm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100.0%;Maas评分预测预估的AUC=0.852,临界值为3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75.0%;Tan评分预测预后的AUC=0.815,临界值为2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78.1%。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Maas、Tan评分均具有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且Tan评分较Maas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陈峰  王洁  甘解华  樊如梦  卢苗青  陈勇 《浙江医学》2021,43(10):1091-1095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评分及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灌注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26例,根据取栓术后1周的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2例及预后不良组14例,术中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术后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DWI、3D-ASL等序列,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健侧、患侧的脑血流量(CBF)值并计算相对CBF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评分、CBF值的差异,将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侧支循环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阈值。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低于预后不良组,侧支循环评分、CBF患侧、CBF相对值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241,95%CI:1.070~799.231,均P<0.05),年龄、CBF患侧、CBF相对值是非独立影响因素,OR=0.752、1.081、0.043,均P>0.05)。ROC曲线提示侧支循环评分>2.5分是预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的最佳阈值,灵敏度为0.667,特异度为0.857。结论侧支循环评分及3D-ASL能够较好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卒中前体育锻炼水平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现代Saltin-Grimby体育锻炼水平量表(SGPALS)对卒中前患者体育锻炼水平进行量化评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不同体育锻炼水平间患者rLMC的差异,及对90天改良mRS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其中低运动量组患者72例,高运动量组85例,高运动量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3个月mRS评分低于低运动量组(P值分别为0.001、0.039、 < 0.001),rLMC评分高于低运动量组(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个月9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58例患者预后不良(mRS>2),预后良好组SGPAL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01),rLMC评分大于预后不良组(P<0.001),既往他汀类药物服用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GPALS评分及rLMC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1.455、1.181;P=0.043、0.003),既往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危险因素(OR=0.366、0.899;P=0.027、0.023)。  结论  卒中前体育锻炼能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46),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意识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核心梗死体积、DSA侧支循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7,95%CI(1.018,1.098),P=0.004]、NIHSS-意识评分[OR=2.358,95%CI(1.136,4.893),P=0.021]、基线NIHSS评分[OR=0.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心电图Cornell 乘积(简称CP)和Sokolow-Lyon电压(简称SL)评估左心室肥厚(LVH)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我院确诊血瘀型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后90d根据MMSE评分<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根据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入院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CP判断LVH标准为(RaVL+SV3)×QRS 间期时间>2440 mV·ms(男) 或(RaVL+SV3+8)×QRS 间期时间>2440 mV·ms(女),SL判断LVH标准为SV1+RV5或 RV6> 38 mV。结果:96例患者诊断认知功能障碍34例(35.4%,34/96),预后不良22例(22.9%,22/96)。单因素比较发现,认知障碍组年龄增大,入院NIHSS评分、收缩压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P和SL值增加,LVH(CP和SL标准)百分比增多(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较预后良好组增大,入院NIHSS评分、CP和SL值增加,LVH(CP和SL标准)百分比增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65岁(OR=1.564,95%CI=1.234~1.896,P=0.001)、入院NIHSS评分≥5(OR=1.998,95%CI=1.456~2.526,P<0.001)、LVH(CP标准)(OR=1.754,95%CI=1.302~2.012,P<0.001)和LVH(SL标准)(OR=1.359,95%CI=1.112~1.785,P=0.003)是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65岁(OR=1.326,95%CI=1.102~1.759,P=0.004)、入院NIHSS评分≥5(OR=1.845,95%CI=1.521~2.232,P<0.001)和LVH(CP标准)(OR=1.554,95%CI=1.265~1.921,P=0.001)是卒中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LVH(CP标准)预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2和0.813,LVH(SL标准)预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9和0.745。结论:心电图是临床较易获得的无创检查工具,CP和SL标准判断LVH在血瘀型脑卒中患者治疗90d后认知障碍和临床预后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中CP标准似乎诊断性能优于SL。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分析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7年8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根据MSCT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侧支循环代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15d后影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因素。结果通过MSCT检查情况得出存在侧支循环者有36例(54.54%),无侧支循环患者30例(45.45%)。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发病到溶栓时间、入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史、入院rLMC评分、脑动脉狭窄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NIHSS评分上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结论 CTA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有侧支循环代偿能者预后情况较佳,可为临床评估侧支循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行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病死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hs?cTnT升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s?cTnT升高组(70例)和hs?cTnT正常组(192例),预后不佳组(94例)和预后良好组(168例),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238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2,95%CI:1.029~1.097,P < 0.001)、男性(OR=4.35,95%CI:1.982~9.545,P < 0.0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95%CI:1.019~1.106,P=0.004)是hs?cTnT升高的危险因素。高龄(OR=1.031,95%CI:1.003~1.059,P=0.0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086,95%CI:1.042~1.131,P < 0.001)是AIS患者术后90 d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hs?cTnT升高(OR=5.31,95% CI:1.025~27.517,P=0.047)、入院NIHSS评分(OR=1.126,95%CI:1.057~1.200,P < 0.001)、高血压(OR=4.254,95% CI:1.387~13.046,P=0.011)是AIS患者术后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AIS患者hs?cTnT检测水平更高,因而hs?cTnT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来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的9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董行东  杜旭东 《浙江医学》2019,41(8):780-784
目的预测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危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67例诊断为AK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患者资料。随访28d后根据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分析和比较两组入院时的实验室参数及预后相关指标。由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衡量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在预测肾功能恢复中的效能。结果最终肾功能恢复35例,未恢复32例,肾功能未恢复组的APACHEII、SOFA评分、脓毒症及AKI为III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乳酸、肌酐、尿素氮、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恢复组(均P<0.05)。随访28d后,EICU停留时间肾功能未恢复组显著长于肾功能恢复组(P=0.0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II(OR=1.041,95%CI:1.011~1.109,P=0.007),SOFA评分(OR=1.057,95%CI:1.019~1.097,P=0.003),AKIIII期(OR=1.078,95%CI:1.023~1.136,P=0.005),NGAL(OR=1.627,95%CI:1.009~2.626,P=0.046),sTM(OR=1.063,95%CI:1.021~1.106,P=0.003)为影响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GAL、sTM的AUC分别为0.843和0.868,均显著高于APACHEII、SOFA评分、AKIIII期的AUC(均P<0.01)。结论APACHEII、SOFA评分、AKIIII期、NGAL、sTM均可以作为发生AKI的危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其中NGAL、sTM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行血管内治疗(EVT)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明确D-二聚体对AIS-LVO行EVT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LVO行EV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研究对象的ASPECT评分、NIHSS评分、mTICI分级、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 共纳入143名AIS-LVO行EVT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年龄、术前NIHSS评分、ASPECT评分、Glasgow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OR=1.096,95%CI(1.007,1.193)]、术后即刻mTICI分级[OR=19.609,95%CI(5.354,71.815)]、术前D二聚体水平[OR=1.310,95%CI(1.128,1.521)]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对AIS-LVO患者EVT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置信区间0.54, 0.745)。结论 术前NIHSS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患者的梗死原因及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多模态CT检查提示前循环AIS-LVO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27例,其中ESUS 2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0例、心源性栓塞58例。比较3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ASPECTS)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I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影像学特征对ESUS组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病因的鉴别价值。结果 ESUS、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SUS组入院时GC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梗死核心体积和HIR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组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ESUS组与心源性栓塞组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R对前循环AIS-LVO患者的病因为ESUS有独立预测价值(OR=9.7570,95% CI 1.203 4~79.107 2,P=0.03)。结论 与大动脉粥样硬化AIS-LVO患者比较,ESU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与心源性栓塞较接近,提示大部分ESUS可能由心源性栓塞引起,HIR对前循环AIS-LVO的病因判断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脑外伤伴发颅内感染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 年1月至2012 年12 月经脑脊液培养证实颅内感染的脑外伤患者82 例,分析与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评分)高低、单/ 多菌种感染以及G-/+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检出细菌97 株,最主要的致病菌是鲍曼不动杆菌,占所有病原菌的28.9%。入院时GCS 评分(OR= 7.44,95%CI 2.80~19.76,P<0.01)、脑室外引流术(OR=9.594,95%CI 3.338~12.575,P<0.01)、G-菌感染(OR=3.745,95%CI1.008~12.560,P<0.05)以及肺炎(OR=3.225,95%CI 1.128~9.219,P<0.05)与出院时GCS 评分高低相关;院内病死率在G-菌和G+菌感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10.95,95%CI 0.6234~192.2,P<0.05)。结论 入院时GCS 评分低、脑室外引流术、G-菌感染和肺炎与出院时GCS 评分高低相关,其中G-菌感染是发生院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章建静  沈文均  张宁霞  邹彩萍  杨博 《浙江医学》2017,39(24):2228-2231
目的研究心脏彩超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联合胱抑素C(CysC)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年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心内科收治的149例CHF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13例,死亡组36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心脏彩超数据,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CysC的含量。随访3年,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F患者3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LVEF、LAD、LVD和CysC对预测CHF患者3年病死率的价值,并进一步评价心脏彩超指标与CysC联合检测对评估CHF患者3年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BMI、SBP、LAD、LVD、BNP、CysC、Cr均高于存活组患者(均P<0.05),LVEF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OR=0.79,95%CI:0.72~0.95,P=0.002)是影响CHF预后的保护因素,LAD(OR=1.32,95%CI:1.17~1.45,P=0.003),LVD(OR=1.31,95%CI:1.11~1.53,P=0.001),CysC(OR=2.04,95%CI=1.03~5.07,P=0.023),Cr(OR=1.27,95%CI:1.12~1.24,P=0.018)均是影响CH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LVEF、LAD、LVD和CysCAUC分别为0.742(95%CI:0.664~0.810)、0.766(95%CI:0.689~0.831)、0.740(95%CI:0.662~0.809)以及0.768(95%CI:0.692~0.833)。LVEF、LAD、LVD和CysC4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4(95%CI:0.798~0.914),优于单一检测LVEF、LAD、LVD或者CysC(P<0.01)。结论LVEF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而LAD、LVD和CysC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彩超联合CysC可以更准确地判断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联合血管生成素2(angiogenin-2,Ang2)在慢性心衰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43例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慢性心衰住院病人的LVEF和血管生成素2,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3年。以心血管疾病死亡为终点事件。用logistic回归对3年死亡危险因素分析,ROC曲线分析LVEF联合Ang2对慢性心衰病人预后的判定。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9.56±6.14)岁,男性病人占66.43%(n=95),22.38%的患者(n=32)在随访期间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2,95%CI=1.03~1.18,P=0.002),BMI(OR=1.53,95%CI=1.26~1.84,P=0.012),SBP(OR=1.06,95%CI=1.01~1.10,P=0.012),LVEF(OR=0.89,95%CI=0.81~0.94,P=0.001),Lg(BN)(OR=4.83,95%CI=1.75~12.78,P=0.001),Lg(Ang2)(OR=2.29,95%CI=1.03~5.53,P=0.008),肌酐(OR=2.93,95%CI=1.44~6.12,P=0.012),是慢性心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ROC分析显示LVEF & Ang2(auROC=0.847,95%CI=0.770~0.902)具有比LVEF(auROC=0.778,95%CI=0.701~0.843)和Ang2(auROC=0.716,95%CI=0.634~0.788)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P<0.001)。结论:LVEF联合血管生成素2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灵狄  叶静静  王四中 《浙江医学》2023,45(12):1304-1306,1310
目的 探讨中文版脑卒中上肢能力量表(SULCS)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将英文版 SULCS 翻译为中文版SULCS。选取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2 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患者 30 例为研究对象。在第 1 次评估时,由评定者 A 与 B 同时但独立对患者进行中文版 SULCS 评估,评定者 A 再对患者进行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UE)评估。3 d 内由评定者 A 完成第 2 次 SULCS 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评定者间的信度和评定者内部的重测信度。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 SULCS 与 FMA-UE 的评分结果的相关性,以评估效度。 结果 评定者 A 和评定者 B 对 SULCS 评估结果的 ICC 为 0.997(95%CI:0.995~0.999,P<0.01),评定者 A 前后两次对 SULCS 评估结果的 ICC 为 0.989(95%CI:0.973~0.995,P<0.01)。Spearman 等级相关显示,SULCS 与 FMA-UE 量表的评分结果呈正相关(rs=0.962,P<0.01)。 结论 中文版 SULCS 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脑卒中后一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淋巴细胞比率(NLR)和白蛋白(Alb)/Fib(AFR)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院收治的aSAH患者170例,根据发生DCI的情况,将患者分为DCI组52例与无DCI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评估NLR和AFR对aSAH患者DCI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因素,评估NLR-AFR评分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DCI组的年龄、Hunt-Hess分级III-V/I-II、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Fib水平均高于无DCI组(均P<0.05),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Alb水平、AFR均低于无DCI组(均P<0.05)。NLR对aSAH后DCI诊断的AUC为0.702,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61;AFR对aSAH后DCI诊断的AUC为0.725,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OR=0.797,95%CI:0.674~0.943,P<0.05)、Hunt-Hess分级≥III(OR=3.225,95%CI:1.053~9.874,P<0.05)、NLR>9.65(OR=3.743,95%CI:1.498~9.352,P<0.05)、AFR>11.20(OR=0.320,95%CI:0.132~0.777,P<0.05)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NLR-AFR评分预测aSAH后DCI的AUC为0.796(95%CI:0.720~0.871,P<0.05)。结论外周血NLR升高、AFR降低是影响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NLR-AFR评分可作为诊断aSAH后DCI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软脑膜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及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1例,获取患者入院时人口学资料,包括是否溶栓、性别、合并症等;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获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过Blessed行为量表(Blessed behavior scale,BBS)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score,rLMC)获取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根据卒中后6个月是否合并认知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比较,分析2组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局,并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A及Hcy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SUA及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93例,预后不良组32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占比、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住院时间、WBC水平、GLU水平、Hcy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SU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Hcy水平(OR=1.479,95%CI:1.168~1.872,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UA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267、-0.248、-0.275,P=0.003、0.005、0.002);Hcy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r=0.526、0.496、0.555、0.433,均P<0.001)。SUA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700(95%CI:0.595~0.806,P=0.001),在最佳截断值328μmol/L时,灵敏度为0.844,特异度为0.484;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902(95%CI:0.827~0.976,P<0.001),在最佳截断值12.1μmol/L时,灵敏度为0.813,特异度为0.935;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05(95%CI:0.830~0.979,P<0.001),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892。结论SUA及Hcy水平与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及出院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胎动异常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因胎动异常就诊的孕28~42周患者35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3例和预后良好组317例。比较两组患者孕周分布、胎动异常类型、胎动异常时间、胎动计数知晓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胎动异常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350例胎动异常患者中,胎动增多、胎动减少、胎动消失、胎动先增多后减少分别有156例(44.5%)、153例(43.7%)、17例(4.9%)和24例(6.9%),胎动计数知晓者178例(50.9%)。338例行生物物理评分检查,其中评分<7分有52例(15.4%)。两组患者胎动异常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胎动异常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胎动异常时间≥12h发生率、生物物理评分<7分发生率、首次胎心监护异常发生率、羊水指数<5cm和<8cm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生物物理评分、胎动计数知晓率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胎动异常时间≥12h(OR=7.250,95%CI:2.236~23.500),胎动异常类型为胎动消失(OR=4.743,95%CI:1.029~21.854),生物物理评分<7分(OR=25.298,95%CI:9.575~66.840)为胎动异常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结局的相关因素。结论早期感知胎动异常并及时就诊,尽快发现高危患者,及时管理,能够改善母胎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