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 14只成年鼠和 14只老年鼠脑底主要动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神经交点计数法。结果 成年鼠脑底各主要动脉壁上均含有呈线状黑色的CGRP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 ,分布密度以大脑前动脉最高 ,其次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各动脉间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成年鼠脑底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以环行分布为主 ;老年鼠脑底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以大脑前动脉最高 ,走行方式以网状分布为主 ;老年鼠脑底各主要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低于成年鼠相应脑底动脉。结论 不同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分布特征各异 ,老年鼠较成年鼠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为低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技术,观察了1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10只正常血压大鼠脑底动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证明: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纤维呈细曲线状,多呈网状走行;与正常血压鼠脑底血管同名动脉比较,其密度明显减少。正常血压鼠脑底血管CGRP能神经纤维多呈环形走行。高血压鼠的CGR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随着高血压的发生而明显减少,提示CGRP能神经纤维的减少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单胺能神经分布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10只正常大鼠脑底动脉单胺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血管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纤维较粗,弯曲,环行走行,密度较高。与正常鼠同一部位脑底动脉壁的阳性纤维密度比较有明显增加。经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高血压鼠和正常鼠脑底动脉之间的单胺能神经纤维的密度有明显差异。本文结果提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较正常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有更高密度的单胺能神经纤维分布,这些纤维属于交感神经纤维,说明交感神经可能在高血压鼠的脑血管活动和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与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的关系。方法 应用神经节切除术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 16只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神经肽Y能阳性纤维 ,纤维似曲线状 ,多呈网状走行 ,密度较高。手术Ⅰ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脑底主要动脉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手术Ⅱ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 ,脑底主要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手术Ⅲ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脑底主要动脉的阳性纤维完全消失。结论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主要动脉的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和双侧星状神经节 ,神经肽Y能神经可能在高血压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是否含有内皮素-1(ET-1)能神经纤维分布以及ET-1能神经是否涉及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及脑血流调节,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鼠和Wistar正常血压鼠脑底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ET-1能神经纤维的分布;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ET-1水平。结果显示:自发性高血压鼠和Wistar正常血压鼠脑底动脉均可见ET-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似细线状,攀附于血管壁上;高血压鼠ET-1能纤维密度明显高于Wistar正常鼠。此外,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ET-1水平较Wistar正常血压鼠也明显升高。以上结果提示: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增加的ET-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可能与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有关;而升高的ET-1水平可能参与调节高血压时的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的分布和起源。方法 采用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A组)、单侧(右侧)手术组(B组)和双侧手术组(C组),B组与C组再分成膜性结构加鼻睫神经切除组(BⅠ、CⅠ)和单纯膜性结构切除组(BⅡ、CⅡ组)。术后第7d,取动脉环和A组动物的翼腭神经节与耳神经节。应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染色(NADPH-d)法,观察动脉环阳性纤维分布、变化及两个神经节内的阳性细胞分布。结果 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内均有大量的NADPH-d阳性细胞分布。单侧手术后,同侧的大脑中动脉(MCA)NADPH-d阳性神经纤维完全消失,但对侧MCA无明显变化;基底动脉(BA)和双侧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脑底段(ICA)、大脑前动脉(ACA)阳性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双侧手术后,除ACA尚残留小部分阳性神经纤维外,其余血管(BA、PCA、ICA、ACA)的阳性纤维完全消失。BⅠ组与BⅡ组之间,CⅠ与CⅡ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底动脉各段均有氮能神经纤维分布并交织成网状;靠近头端密度较高,靠近尾端则密度较低。不同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纤维的来源不同,:BA、PCA和ICA的氮能神经纤维完全来自双侧的翼腭神经节;MCA的氮能神经来源于同侧的翼腭神经节,ACA的氮能神经则除双侧的翼腭神经节外还另有来源。鼻睫神经不参与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纤维的来源构成。  相似文献   

7.
王文  武胜昔  朱敏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1,32(1):9-12,T003
目的 探讨肽能神经对高血压鼠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介分析技术,观察了10只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和10只正常血压鼠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 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均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性纤维,纤维似细曲线状,多呈网状分布,与正常血压鼠同一部位脑底动脉血管壁上的免疫反应性纤维密度比较,自发性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的免疫反应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压鼠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密度的减少,提示在SHR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中,由于非交感性血客扩张神经减少,导致神经源性血管扩张作用减弱,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加,表明血管活性肠多肽神经在高血压鼠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豚鼠诸脑底动脉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乙醛酸诱发荧光组化法对三组不同年龄的豚鼠诸脑底动脉肾上腺素能(Ad)神经分布类型、纤维密度、膨体密度和荧光强度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是:Ad神经纤维的分布类型,豚鼠胎儿以纵行型较多,占76.27%,老年豚鼠纵行、环行和网状型的出现率极为接近,成年豚鼠网,状型最多,占92.79%,显示了Ad纤维分布类型的个体发育是由纵行型逐步向环行型,再向网状型发展。Ad神经纤维密度、膨体密度和荧光强度,从豚鼠胎儿发育到成年是逐渐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豚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脑底动脉整体剥离标本上,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显色技术,对豚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含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脑底动脉及其分支,在脑底动脉吻侧的NPY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高于尾侧。在动脉分支的起始部纤维密度更高。NPY阳性神经纤维主要走行在血管外膜中,多数呈膨体型,少数为非膨体型。在脑底动脉吻侧血管,纤维呈密集的网格状,而在尾侧呈螺旋状走行,在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则主要为纵向走行,上述结果提示,脑底动脉各段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差异可能与其发生及脑血流的生理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ABC法,以酪氨酸羟化酶作为标记物,对幼年、成年、老年Wistar大鼠(每组各10只)脑实质内血管的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类型、纤维密度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是:在三组不同年龄大鼠脑皮质血管壁上均出现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幼年鼠脑皮质血管神经纤维分布类型有环行型(占58.14%)和纵行型(占41.86%),纤维密度较小;成年鼠分布类型主要有网状型(占89.12%),其次为环行型(占8.34%),少数为纵行型,纤维密度较大;老年鼠分布类型大多数为环行型(76.03%),其余为网状型(占23.97%),纤维密度明显较成年鼠稀疏。本文讨论了脑内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类型、纤维密度与脑内微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观察了含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D)神经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瓣膜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HR二尖瓣、三尖瓣上含NPY、含CGRP神经的密度,和对照Wistar-Kyoto(WKY)大鼠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但SHR二尖瓣及三尖瓣含NPY神经的R值,即心壁和乳头肌两个来源的含肽神经相延续所在的腱索数目与本片瓣膜上的总腱索数的比值,大于WKY大鼠;而SHR心瓣膜含CGRP神经的R值和WKY大鼠无差异。本文对SHR心瓣膜上含NPY和含CGRP神经的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细小动脉神经肽Y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血管周围神经肽类分布与高血压时细小动脉构型重建之关系,我们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软脑膜铺片技术,展示了血管网的各级分支,对血管系统进行了全面、立体的观察。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仪对血管网上神经肽Y(NPY)分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HR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小动脉、细动脉壁上含NPY神经纤维分布表面积密度及NPY抗体阳性反应物积分光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WKY),这一实验结果揭示脑细小动脉含NPY神经分布密度增加,使血管平滑肌营养调节作用增强,与其动脉收缩兴奋性增高,动脉平滑肌细胞肥大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 ,观察了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基底动脉系主要动脉分支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的起始核团。正常组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神经肽 Y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呈细线状 ,攀附于血管壁上。手术 I组作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术后存活 7~ 10 d,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基本消失 ,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无减少。手术 II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基本消失。手术 III组作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手术 IV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上述各动脉阳性纤维密度未发现减少现象。手术 I、II组各组纤维密度数据与正常组者比较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P<0 .0 5。结果提示 :大鼠一侧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分布于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 ,即大鼠脑血管椎 -基底动脉系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星状神经节 ,而与颈上神经节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观察了含神经肽Y(NPY)、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P物质(SP)神经在大鼠完整脑底动脉环分布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在2周、2月、8月龄大鼠脑底动脉上含NPY神经的密度依次降低;含CGRP和含SP神经的密度依次升高.至18月龄,含NPY神经的密度和8月龄时的接近,而含SP和含CGRP神经的密度比8月龄时明显降低.大鼠脑血管含肽神经支配的这种增龄变化表现出有利于脑血管扩张的趋势,它可能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的一种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rovascular nerves containing noradrenalin (NA),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neuropeptide Y (NPY), and 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 was studied in rats from before birth to adulthood. All these nerves entered the cranial cavity along the cerebral carotid, internal ethmoidal, and vertebral arteri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but the subsequent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NA-containing and NPY-immunoreactive (IR) nerves differed greatly from that of AChE-positive and VIP-IR nerves. NA-containing and NPY-IR nerves extended rapidly from the cerebral carotid artery and spread over all the major arterie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system by postnatal day 3, as well as descending the posterior ramus of the cerebral carotid to mingle with nerves from the vertebral artery around the mid-basilar artery by day 5. AChE-positive and VIP-IR nerves from the internal ethomoidal artery covered the whole internal carotid system during the first postnatal week, and projected to the upper basilar artery after the second week, while those from the cerebral carotid artery remained limited to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hroughout development. By day 21, all major arterie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system had dense plexuses of the four nerve types that we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adult rats. The vertebrobasilar system also had a well-organized network of NA-containing and NPY-IR nerves, but only a poor supply of AChE-positive and VIP-IR nerves. Even on day 30, the latter two nerve types were sometimes absent from the middle to caudal basilar artery, owing to a lack of interdigitation by nerves from the internal ethomoidal and vertebral arteries.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血管颈内动脉系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来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 ,观察了 3 0只 Sprague-Dawley大鼠 (分正常组和四个手术组 )颈内动脉系脑底血管主要分支神经肽 Y( NPY)能神经纤维的起源。正常组大鼠脑底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 NPY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呈细线状 ,攀附于血管壁上。手术 组做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术后存活 7~ 10 d,发现左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右侧同名动脉阳性纤维亦有减少 ,但不如同侧明显 ;手术 组做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术后存活 7~ 10 d,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阳性纤维基本消失 ;手术 组做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手术 组做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上述各动脉阳性纤维密度都未减少。将手术 、 组各组阳性纤维密度数据与正常组进行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 :大鼠一侧颈内动脉系各主要动脉分支的 NPY能神经纤维都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 ,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7.
高脂血症大鼠肠系膜上动脉NP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国庆  魏洪  邝国壁 《解剖学报》1998,29(3):260-263,I010
为探讨神经肽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及体视学方法观察高脂血症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的变化。1.定性观察:对照组各时期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呈网状攀附于血管周围,分布均匀,并见串珠状膨体;高脂组纤维呈密集网状分布,在纤维网孔中出现大量较纤维的新增生纤维,其排列较紊乱,膨体清晰可见,这种方法见于各期实验组。2.定量结果;对照组各时期纤维密度无明显2;高脂组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